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解决困扰很多学校场地小影响体育活动课质量之难题,本文从场地安排巧搭配、师资安排重组织和保障措施有针对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并结合本校的一些具体做法介绍了一些较为行之有效的破解难题的实践举措。
关键词:体育活动课;小场地;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3)10-0068-02
中央7号文件颁布后,绝大多数学校都能根据文件要求,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开设一节体育课外活动课,来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的活动时间。但时下很多学校运动场地小,生均活动面积严重不足,这就使得体育活动课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甚至因“人多地少” 出现安全事故。笔者所在学校有41个教学班,2000多名学生。运动场地仅有一片周长138米的田径场、标准篮球场一片、8张乒乓球台、有五种健身器械组成约10平方米的联合器械区,以及散在田径场四周的简易小篮架8只。试想在如此拥挤的条件下,开展体育活动课的难度之大。如何提高在小场地条件下体育活动课的质量,困扰着许多中小学,也包括笔者所在的学校。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让小场地做出大精彩?我校通过网络学习、文献研究和参观学习等多条途径吸取成功经验,并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转变视角,因地制宜,得出一套较为行之有效的提高小场地条件下体育活动课质量的策略。
一、场地安排巧搭配,排列组合出奇效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场地的保证,水平再高的教师也没法上好课。因此要想上好活动课,首先要解决好场地问题,对场地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
1.课时统筹,确保每日活动班量均衡
场地紧张的情况下,学校层面合理统筹课时安排,可以有效缓解场地压力。因此在排学校总课表时,我校教务联合体育教研组对课时进行科学统筹安排,合理安排每天上活动课的班级,尽量做到周一到周五每天班级数量与构成都差不多。如:我校一周共计有体活课69节,因此我们每天安排14节左右,其中一、二年级2—3个班级、三、四年级5—6个班级和五、六年级5—6个班级。
2.场地统筹,确保水平差异区域有别
首先对场地进行划分,这样不仅可避免班级相互干扰,组织管理也较容易;再结合各水平段学生的特点进行场地的差异化安排,保证每个年龄段学生都受益。如我校将运动场地划分成16块,要求各班必须在自己的区域进行活动。这样每班就有一块相对独立的空间,进行各种体育活动。此外考虑各水平学生特点,将16块区域中三块独立性较好,较平整的区域划给水平一的学生活动,这样一年级学生就可以在这些区域进行安全而有效的活动;将有篮架的场地、乒乓台等区域划给水平二、三的学生,可以满足中高年级孩子的运动需要
3.功能统筹,因需而动研发适合项目
一些场地如乒乓区、篮球场,学生都能知道其活动功能,但这样的场地数量有限,学生在其他场地进行什么活动呢?这就需要我们依据场地和学生的特点,明确各块场地相对各个年级固定的活动功能。我校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1)依据场地特点进行安排,比如有些场地不规则,就安排学生进行花样跳绳;(2)依据学生特点进行安排,如同样一块空地,水平一活动内容袋鼠跳,而水平二则是鱼贯跳长绳;(3)依据需要进行研发,要想更好地提高活动质量,光靠一些常见的项目是不够的,这需要教师根据场地和学生双重特点进行项目研发。如:我校依据场地特点开发的猫捉老鼠、线上追人、和抢三球等趣味活动,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4.整体架构,轮转循环确保活动之趣
为了避免单一活动的枯燥性,让学生能体验到各种运动的乐趣,各班活动场地和内容必须定期进行变化。这就需要整体架构,使各班在有限场地里轮转循环。如:我校将活动内容、活动区域和活动时间制成一张表格,再配以一张划分了活动区域的学校平面图,使学生和任课教师很方便地找到本班活动区域,确保场地轮转循环的有序(图1、表1)。
二、师资安排重组织,培训到位促落实
活动课质量的好坏,任课教师的水平很关键,体育活动课大多由非体育专业的教师任教,因此如何提高这些非体育专业教师的课堂组织教学水平至关重要。
1.科任活动教师培训,明确活动安排细则
科任教师作用性不言而喻,我校会在每学年的开学初对所有活动课任课教师进行培训,使每一位教师能知道每一片场地划分、活动内容、常用的活动组织方法和安全注意事项等安排细则。
2.体育专职教师培训,明确巡回指导之责
体育活动期间,因为涉及班级较多场地小,再加上科任教师受专业限制,难免会生成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时需要专业的指导,有时需要进行协调,体育教师责无旁贷。因此活动课期间,我校安排了3名专职体育教师对应三个水平段班级进行巡回指导,解决活动课中生成的一些问题。一些典型或难以解决的问题带到教研组进行研讨分享,一些靠本组能力难解决的问题,我们会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请教专家等途径来解决,
3.编制专业活动指南,明确规定自选组合
为了更好的指导各个班级活动,体育组好编写了《活动课指导小手册》,手册主要分为规定内容和自选内容。规定内容规定不同阶段的学生,在不同场地需要完成练习的内容及数量,如:我校要求三年级学生在编号为7、8和11等几块场地必须要完成100×3组单绳。此外根据每一块场地特点,提供2—3种自选练习,供任课教师灵活运用。
三、保障措施有针对,多管齐下督到位
1.制定活动要求,确保人人清楚
为了进一步保障活动课质量,必须要建立相应的活动要求,否则会导致设计好的计划得不到有效的落实,因此必须要制定活动课的要求,并要让学生明确要求。我校每年在开学初都会向学生宣讲活动课要求,并张贴在操场的醒目位置。
2.建立检查制度,确保执行到位 各班必须严格按要求进行,这一点对场地小,班级多的学校尤其重要。如果不按要求活动,不仅会影响本班活动质量还会影响到其他班级的活动,甚至出现安全事故。我校在制定了体育活动课详细活动方法要求的同时,还配套制定评比办法,激励各班按要求活动。具体做法为开学初每班发一张活动课记载卡,每次活动完后,由值日老师根据各班活动情况进行打分,学期结束统计各班总分,进行评比。
3.搭建竞技平台,提供展示舞台
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渴望得到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因此体育教师要及时搭建一些竞赛平台给学生展示其练习的成果。如我校在传统展示舞台体育节和运动会等活动基础上,根据活动课的规定与自选内容,又搭建立了五、六年级篮球联赛,三、四年级全班跳长绳挑战赛,一、二年级跳单绳挑战赛等这样的活动。这些活动平台激励着孩子们认真练习,从而提高了体育活动课的质量。
四、质量提升有保证,效果显现有提高
通过两年多的改革实践,我校的活动课方案在不断的完善中已经基本成型,这为活动课质量提升提供了有力的保证。这两年活动课的质量较以往有了明显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生在快乐中提高
从孩子们积极的参与、流淌的汗水以及开心的笑容,都能反应出他们特别喜爱这样的体活课。学生的运动兴趣得到激发,运动需求得到了满足,身心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这些都可以从这两年学生的课程满意度调查和国家体质健康测试中得到印证。体活课满意度一直维持在百分之九十八以上,我校学生体质水平较以往有明显提升。
2.教师在研究中发展
体育活动课质量的提升不仅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帮助,同时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也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体育活动课方案不断研究完善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不断发展的过程。在活动课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教师在以下三方面得到了提高:首先教师对水平一至水平三学生的身心特点及运动需求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其次小场地条件活动内容安排与活动组织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最后教师的学科知识得到不断的丰富、完善和提高。在这些基础上,我校体育组把体活课的研究提升为“小场地条件下提高学生阳光活动质量的研究”课题研究。研究不再仅仅局限关注小场地条件下的体活课,而是关注到小场地条件下的体育课、大课间、体活课、田径运动会和体育节等整个阳光体育活动。
3.方案在肯定中显效
我校小场地条件体活课的实践与研究得到了多方的肯定与支持,被评为我校2011年的“十大改革创新奖”以及常州市阳光体育优秀案例一等奖,并被本省多所学校所借鉴。
场地小,这是时下许多学校普遍存在的客观问题,等不是办法。我们体育教师不能怨天尤人,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情况开动脑筋,充分挖掘利用已有的资源,就能有比较可行的应对之举。视角一变天地宽,小场地一样可以做出大精彩!
参考文献:
[1]杨文轩,季浏.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李文忠,韩明东.如何让1小时体育活动课更精彩[J].运动,2012(4).
关键词:体育活动课;小场地;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3)10-0068-02
中央7号文件颁布后,绝大多数学校都能根据文件要求,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开设一节体育课外活动课,来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的活动时间。但时下很多学校运动场地小,生均活动面积严重不足,这就使得体育活动课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甚至因“人多地少” 出现安全事故。笔者所在学校有41个教学班,2000多名学生。运动场地仅有一片周长138米的田径场、标准篮球场一片、8张乒乓球台、有五种健身器械组成约10平方米的联合器械区,以及散在田径场四周的简易小篮架8只。试想在如此拥挤的条件下,开展体育活动课的难度之大。如何提高在小场地条件下体育活动课的质量,困扰着许多中小学,也包括笔者所在的学校。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让小场地做出大精彩?我校通过网络学习、文献研究和参观学习等多条途径吸取成功经验,并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转变视角,因地制宜,得出一套较为行之有效的提高小场地条件下体育活动课质量的策略。
一、场地安排巧搭配,排列组合出奇效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场地的保证,水平再高的教师也没法上好课。因此要想上好活动课,首先要解决好场地问题,对场地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
1.课时统筹,确保每日活动班量均衡
场地紧张的情况下,学校层面合理统筹课时安排,可以有效缓解场地压力。因此在排学校总课表时,我校教务联合体育教研组对课时进行科学统筹安排,合理安排每天上活动课的班级,尽量做到周一到周五每天班级数量与构成都差不多。如:我校一周共计有体活课69节,因此我们每天安排14节左右,其中一、二年级2—3个班级、三、四年级5—6个班级和五、六年级5—6个班级。
2.场地统筹,确保水平差异区域有别
首先对场地进行划分,这样不仅可避免班级相互干扰,组织管理也较容易;再结合各水平段学生的特点进行场地的差异化安排,保证每个年龄段学生都受益。如我校将运动场地划分成16块,要求各班必须在自己的区域进行活动。这样每班就有一块相对独立的空间,进行各种体育活动。此外考虑各水平学生特点,将16块区域中三块独立性较好,较平整的区域划给水平一的学生活动,这样一年级学生就可以在这些区域进行安全而有效的活动;将有篮架的场地、乒乓台等区域划给水平二、三的学生,可以满足中高年级孩子的运动需要
3.功能统筹,因需而动研发适合项目
一些场地如乒乓区、篮球场,学生都能知道其活动功能,但这样的场地数量有限,学生在其他场地进行什么活动呢?这就需要我们依据场地和学生的特点,明确各块场地相对各个年级固定的活动功能。我校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1)依据场地特点进行安排,比如有些场地不规则,就安排学生进行花样跳绳;(2)依据学生特点进行安排,如同样一块空地,水平一活动内容袋鼠跳,而水平二则是鱼贯跳长绳;(3)依据需要进行研发,要想更好地提高活动质量,光靠一些常见的项目是不够的,这需要教师根据场地和学生双重特点进行项目研发。如:我校依据场地特点开发的猫捉老鼠、线上追人、和抢三球等趣味活动,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4.整体架构,轮转循环确保活动之趣
为了避免单一活动的枯燥性,让学生能体验到各种运动的乐趣,各班活动场地和内容必须定期进行变化。这就需要整体架构,使各班在有限场地里轮转循环。如:我校将活动内容、活动区域和活动时间制成一张表格,再配以一张划分了活动区域的学校平面图,使学生和任课教师很方便地找到本班活动区域,确保场地轮转循环的有序(图1、表1)。
二、师资安排重组织,培训到位促落实
活动课质量的好坏,任课教师的水平很关键,体育活动课大多由非体育专业的教师任教,因此如何提高这些非体育专业教师的课堂组织教学水平至关重要。
1.科任活动教师培训,明确活动安排细则
科任教师作用性不言而喻,我校会在每学年的开学初对所有活动课任课教师进行培训,使每一位教师能知道每一片场地划分、活动内容、常用的活动组织方法和安全注意事项等安排细则。
2.体育专职教师培训,明确巡回指导之责
体育活动期间,因为涉及班级较多场地小,再加上科任教师受专业限制,难免会生成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时需要专业的指导,有时需要进行协调,体育教师责无旁贷。因此活动课期间,我校安排了3名专职体育教师对应三个水平段班级进行巡回指导,解决活动课中生成的一些问题。一些典型或难以解决的问题带到教研组进行研讨分享,一些靠本组能力难解决的问题,我们会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请教专家等途径来解决,
3.编制专业活动指南,明确规定自选组合
为了更好的指导各个班级活动,体育组好编写了《活动课指导小手册》,手册主要分为规定内容和自选内容。规定内容规定不同阶段的学生,在不同场地需要完成练习的内容及数量,如:我校要求三年级学生在编号为7、8和11等几块场地必须要完成100×3组单绳。此外根据每一块场地特点,提供2—3种自选练习,供任课教师灵活运用。
三、保障措施有针对,多管齐下督到位
1.制定活动要求,确保人人清楚
为了进一步保障活动课质量,必须要建立相应的活动要求,否则会导致设计好的计划得不到有效的落实,因此必须要制定活动课的要求,并要让学生明确要求。我校每年在开学初都会向学生宣讲活动课要求,并张贴在操场的醒目位置。
2.建立检查制度,确保执行到位 各班必须严格按要求进行,这一点对场地小,班级多的学校尤其重要。如果不按要求活动,不仅会影响本班活动质量还会影响到其他班级的活动,甚至出现安全事故。我校在制定了体育活动课详细活动方法要求的同时,还配套制定评比办法,激励各班按要求活动。具体做法为开学初每班发一张活动课记载卡,每次活动完后,由值日老师根据各班活动情况进行打分,学期结束统计各班总分,进行评比。
3.搭建竞技平台,提供展示舞台
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渴望得到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因此体育教师要及时搭建一些竞赛平台给学生展示其练习的成果。如我校在传统展示舞台体育节和运动会等活动基础上,根据活动课的规定与自选内容,又搭建立了五、六年级篮球联赛,三、四年级全班跳长绳挑战赛,一、二年级跳单绳挑战赛等这样的活动。这些活动平台激励着孩子们认真练习,从而提高了体育活动课的质量。
四、质量提升有保证,效果显现有提高
通过两年多的改革实践,我校的活动课方案在不断的完善中已经基本成型,这为活动课质量提升提供了有力的保证。这两年活动课的质量较以往有了明显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生在快乐中提高
从孩子们积极的参与、流淌的汗水以及开心的笑容,都能反应出他们特别喜爱这样的体活课。学生的运动兴趣得到激发,运动需求得到了满足,身心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这些都可以从这两年学生的课程满意度调查和国家体质健康测试中得到印证。体活课满意度一直维持在百分之九十八以上,我校学生体质水平较以往有明显提升。
2.教师在研究中发展
体育活动课质量的提升不仅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帮助,同时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也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体育活动课方案不断研究完善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不断发展的过程。在活动课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教师在以下三方面得到了提高:首先教师对水平一至水平三学生的身心特点及运动需求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其次小场地条件活动内容安排与活动组织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最后教师的学科知识得到不断的丰富、完善和提高。在这些基础上,我校体育组把体活课的研究提升为“小场地条件下提高学生阳光活动质量的研究”课题研究。研究不再仅仅局限关注小场地条件下的体活课,而是关注到小场地条件下的体育课、大课间、体活课、田径运动会和体育节等整个阳光体育活动。
3.方案在肯定中显效
我校小场地条件体活课的实践与研究得到了多方的肯定与支持,被评为我校2011年的“十大改革创新奖”以及常州市阳光体育优秀案例一等奖,并被本省多所学校所借鉴。
场地小,这是时下许多学校普遍存在的客观问题,等不是办法。我们体育教师不能怨天尤人,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情况开动脑筋,充分挖掘利用已有的资源,就能有比较可行的应对之举。视角一变天地宽,小场地一样可以做出大精彩!
参考文献:
[1]杨文轩,季浏.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李文忠,韩明东.如何让1小时体育活动课更精彩[J].运动,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