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技银行发展模式的构建初探

来源 :科学时代·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y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中国的经济处于转型升级期,传统产业的增长呈现下滑趋势,新兴产业将成为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贡献力量,与此同时,银行业自身也在寻求同质化竞争下的创新发展思路,科技银行的出现有着其特殊的使命。本文通过结合笔者的实际工作经验,从发展科技银行的必要性、总体规划、盈利模式、风险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对构建适合我国科技银行的发展模式进行了初探。
  【关键词】科技银行;发展模式;盈利模式
  2014年1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科技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和知识产权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扎实做好科技金融服务的意见》,全文从组织体系、模式创新、融资渠道、产品和服务、增信机制,结合试点,实施机制7大方面对促进科技和金融的深层次结合进行了政策指导。中国经济转型的大幕已经拉开,传统产业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能力有所下降,新兴产业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将逐步增大,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该类别的构成部分,无疑将对产业升级转型提供重要的作用。随着科技银行全国范围的落地,我国的科技金融也从理论层面走向了实践层面,随着科技金融事业的不断深化,构建出一个适合我国科技银行的发展模式有助于提高其作为科技金融载体的效率,能快速地形成对经济升级的助力,从而更好地支持科技金融的发展。笔者从事科技金融事业多年,有着科技银行组建与运营的实践经验,通过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和以往的研究成果,对构建我国科技银行发展模式进行一个实质性的初探。
  一、发展科技银行的必要性
  杭州市科技部门对杭州市成立5年以下的7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调研结果反映出3个问题: 第一、94%的被调查企业将资金短缺问题排在制约企业发展重要性因素的前两位。第二、64%的被调查企业认为获得银行贷款较难,将近24.2%的被调查企业则认为很难。第三、63%的企业认为造成银行融资难的最主要原因是担保困难。可见,大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都有获取外部融资的期待,但是普遍认为:受制于担保方式难以落实等客观原因获取银行融资的可能性很小。可见,发展科技银行在当下是十分必要并且是紧迫的。
  (一)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需要
  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创新效率和数量上明显优于大企业,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提供了全国大约65%的发明专利,75%的企业创新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中小企业中最具活力,是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柱。
  (二)创建国家自主创新体系需要
  在创建国家自主创新体系过程中,政府在积极的推进资本市场建设、引入和发展风险资本、扶持各类中介机构的创新,创造适合创新的经济和金融环境。但政府同时有两种需求:第一,寻找合适的机构整合金融以及类金融资源,发挥出更好的综合效力。第二,寻找适合的抓手,将自身的扶持政策能快速传递至科技型企业,扶持企业发展。科技银行作为一个专注于科技型企业的金融组织,可以起到连接风险资本,其他金融机构(保险,证券,信托等)和科技型企业的作用,从而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支持。
  (三)国内银行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目前国内银行业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同质化现象严重,我国的金融体系中缺乏一类专业专注于科技型企业的金融机构。科技银行能够利用其创新的服务和产品,有力地补充我国金融体系下的这一缺失,促进科技企业的发展。现有的银行通过新设科技银行或者增加科技金融部门形成差异化经营,在同业竞争中占领科技金融的创新高地。
  杭州银行科技支行成立以来发展迅速,短短4年累计发放贷款80.31亿元,享受贷款扶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549家,户均贷款500万元左右,180余家的企业为首次获得银行贷款支持。
  二、发展科技银行的总体规划
  自2009年第一家科技银行成立以来,我国科技金融事业在全国遍地开花,从国外科技银行的主流模式来看,我国科技银行目前还处于较为初级的发展阶段,结合我国的市场情况、政策情况、监管情况,我国的科技银行有一个属于自身的模式演进路径。
  目前世界主流的科技银行主要包括两种模式:一是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自发形成的,将主要客户群定位于科技企业的商业银行模式,以美国的硅谷银行为代表;另一种则是由政府专门设立的,以促进国内科技企业发展为根本目的的银行模式,以日本政策投资银行为代表。
  美国硅谷银行的经营模式有其鲜明的特征:一是专注服务于高科技产业等客户群体;二是拥有相关领域的专业团队;三是与风险投资机构有着紧密的合作;四是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综合金融服务;五是有效的风险管控手段;六是分享股权投资收益的盈利模式。创立于1999年的日本政策投资银行(DBJ)是日本独具特色,多层次科技创业发展银行体系中的核心,在日本完善的担保体系下,DBJ与城市银行、小银行配合,保证了各个规模和层次的科技企业都会得到金融支持。①
  考虑我国银行业目前属于较为传统的商业银行,并且属于金融分业经营监管体系,因此单独依靠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一步跨越至设立独立的功能接近于国外科技银行的银行机构有较大的困难和障碍。目前阶段,国内商业银行纷纷在经济发达、科技型企业集聚的地区设立科技支行的模式从实际效果看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目前银行业竞争日益激烈,面对科技银行作为未来银行业转型的一个方向,银行业有着一拥而上的趋势。作为政府应进行必要的引导和规划,考虑我国地区差异巨大,可引导部分地方银行进行转型,构建地方性的科技银行,同时在目前的国有商业银行中选择1-2家进行新设、转型,引入国外科技银行合作,成立全国性的科技银行,最终形成我国的科技银行体系。
  三、科技银行的盈利模式选择
  盈利模式是维持商业模式持续发展的基础。现有的国内科技银行盈利模式渠道仍集中在利息收入和结算服务收益,相比较科技银行业务的高风险性,收益与风险不匹配的矛盾明显。参照国外成功的科技银行经验,非利息收益是科技银行重要的盈利来源,特别是分享企业股权增值收益是科技银行盈利模式中的一个重点。因此,后续对盈利模式的探索应是实践的重点方向。   (一)科技银行强化收益的必要性
  科技银行突破传统的利差收益模式,增加获利途径,强化收益,这对其开展针对集高成长性和高风险性于一体的科技型企业的业务来说是必要的,有利于促进盈利增长,完善风险补偿机制和降低客户准入门槛。
  由于简单的债权融资无法获得科技型企业的风险溢价,科技银行可以考虑在不违反我国金融制度的情况下去获取这类企业的股权增值收益,例如期权业务②,下面我们对同一个公司的期权贷款和传统商业银行贷款业务进行比较:
  图1 期权贷款和传统银行贷款的比较
  在图1中,坐标横轴代表公司价值,纵轴代表资金收益, 现在对曲线的意义进行说明:B1,B5为曲线与横轴的交点,代表资金收益为零的点,并且随着公司价值的不断增加,资金收益不断增加;B3为介于0和B1的点;B7为拐点,该点之后随着公司价值的增加,期权模式下的资金收益会因为获取股权增值收益而继续增加,而传统银行贷款模式下的资金收益将不再增加(贷款利率固定);L1,L2为公司价值为零时的资金收益,在该阶段,公司无法偿还贷款资金,银行资金的收益为负数,这在理论上是可以理解的。
  我们这里还需要假定资金收益与公司价值等比例变化;曲线上的点所代表的资金收益为公司所能支出的最大融资成本;期权贷款模式下与传统商业银行模式下的担保方式等其他贷款条件相同。
  下面对期权贷款模式下的优势进行分析。银行在B1点给予企业期权贷款和传统贷款,随着公司价值的不断增加,在企业不出风险的情况下,由于期权贷款可以获取股权增值收益,即 Y1不小于 Y2,这有利于银行在当下同质化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增加了一个创新的盈利点;从期权贷款业务的整体来看,当业务覆盖的企业数量多了之后,单个企业的风险可以从其他企业的收益中获取补偿,这一方面可以完善科技金融业务的风险补偿机制,即意味着获取的期权收益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对高风险的科技型企业不良贷款进行拨备;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得银行可以更早的进入企业开展业务,在传统银行贷款模式下,只有在公司价值达到B1点或者B5点之后介入企业才是明智的,但是在期权贷款模式下,由于有后期的股权增值收益的预期,那么银行就可以在B3点就介入企业,这对于科技型企业来说是有重大意义的,并且对于银行本身来说也增加了其基础客户群,使得开展该业务的银行在同业竞争中获得先机。
  (二)科技银行合理的盈利结构
  从国外成功的科技银行经验看,传统的利息与结算盈利、企业股权增值收益分享、其他增值服务的中间业务盈利构成科技银行的盈利来源。国内科技银行未来能持续发展,必然应在企业股权增值收益分享和其他增值服务收益上进行突破,形成符合科技银行的盈利模式。
  首先,加快探索分享企业股权增值收益盈利模式的步伐。目前国内科技银行创新了期权模式获得企业未来的股权增值收益。但整体而言,这些模式目前实践的进度不够迅速,案例数量也远远不足为科技银行建立期权类业务的模型。
  其次,大力发展其它增值服务的中间业务收入。科技银行通过与其他机构合作,拥有庞大的社会关系网络,具备比传统银行更好的获取中间业务收入的渠道和能力。例如,目前科技银行可通过为创投机构对接项目过程中,获取佣金收入;通过与券商、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合作,获取中介的佣金类收入;通过科技银行的关系网络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各类资源介绍整合的服务,获取财务顾问服务收入等等。
  四、科技银行的风险评价体系
  (一)从业人员风险评价理念的转变和提升
  从现有商业银行的风险评价体系转变为适合科技银行的风险评价体系需要从业人员的风险理念转变为基础。科技银行的特殊定位下,从业人员应从侧重财务分析的风险评价习惯转向对产业、技术、团队及企业商业模式与财务数据并重的分析趋势:第一、将客户的现有状况放入整个行业进行对比,判断企业是否在这个行业中具备竞争力。第二、分析企业核心团队的素质,稳定性,协调性。第三,分析企业商业模式和财务情况。
  (二)形成制度性的客户准入和评判标准
  现代经济有人称之为金融经济,可见金融机构对经济的促动性巨大。因此,金融的产品和服务如果没有明确的制度化的标准就会受人为因素严重干扰,不利于经济发展。现有国内科技银行处于探索阶段,正在逐步的形成适合科技银行的客户准入和评判标准。在未来,科技银行应逐步梳理,将积累的经验转化为文字性、制度化的标准。
  (三)积极借助外部力量补充自身不足
  构建外部的关系网络是科技银行未来运营的一个重要特征,外部的关系网络不仅能在客户营销、产品创新方面提供支持,更能形成对科技银行自身能力不足的补充。在科技银行的风险评价体系中可充分的利用这一点,例如目前杭州银行科技支行设立的联合贷审会制度,对部分疑难客户,通过召开集合行业技术的学者、风险投资机构高管、政府管理部门人员以及其他中介机构人员联合的贷审会,形成对企业一个综合的判断,作为科技银行准入该客户的重要参数。
  五、结论
  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会使得经济结构发生变化,而后者既是结果也是前者的实现方式,科技银行作为金融创新的产物,是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需要,创建国家自主创新体系的需要,也是银行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有着坚实的现实基础和市场需求,其在我国经济转型期和转型期后都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现行的银行监管环境和银行体系下,科技银行模式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可行模式,利于在国内各地区快速发展,待条件成熟后成立地方性的科技银行,最终成立全国性的科技银行,形成我国的科技银行体系。政府作为市场之外的补充者,应发挥构建适合科技银行发展的宏观条件。科技银行自身在发展过程中,要将重点放在盈利模式的创新上,构建出利息与结算盈利、企业股权增值收益分享、其他增值服务的中间业务收入并重的合理的盈利结构,形成自身独特的风险评价体系,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科技银行道路。
  参考文献:
  [1]李希义:《当前国内科技银行的发展现状和问题思考》,《中国科技投资》,2011年第02期。
  [2]钱野、徐土松、周恺秉:《基于政府支持的科技担保缓解科技型初创企业融资难问题的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12年第2期。
  注释:
  ①王锴:《日本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策略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1年第6期。
  ②期权业务:是指银行提供一定的信用或准信用贷款后,银行通过与企业或企业相关股东签订期权协议,或者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实现间接的投资业务,最终达到分享企业股权的增值收益。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卧位袋鼠式护理用于新生儿早期复温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儿110例,根据不同的护理干预措施给予分组,分成观察与对照两组各有55例,对照组新生儿早期
医院财务管理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内部审计和财务会计,这两者是保证财物管理工作有序健康开展的基础和前提.本次研究从内部协同角度出发,根据具体的案例来对公立医院中内部
目的:探究循证护理在胃肠外科管道护理中的实际应用情况.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1月到2020年1月胃肠外科收治的90例患者作为对象进行研究,将90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