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群学生心理辅导初探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joyk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级中总有几个孩子不大合群。课堂上,他们没精打采,不发言,不听讲,不关注课堂过程,不参与同学讨论;没有笑容,缺乏专注,有时还低着头做一些小动作,精神和目光游离于课堂。课间休息时,他们常常远离同学,独自在一边发呆,目光游离、表情呆滞,热闹的气氛好像与他们无关。造成这种不合群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如先天气质、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等。
  班级是对不合群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第一站,班主任要关爱学生,加强同伴互动,让不合群学生在班级活动中感知关爱和友情,让这些失落的学生找回孩子的天性、童年的乐趣,健康快乐地成长,个性得到完善和发展。
  一、沟通心灵,在班本教育里架设友爱桥梁
  学生的安全需要,归属、交往和爱的需要,尊重信任等需要的合理满足是学生形成和保持身心健康的基本条件。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也是学生自信心的源泉。班主任要注重发挥班级教师的团队协作作用,立足班级实际,架设桥梁,形成合力,为不合群学生提供情感支持。
  “对于孩子,爱和教育是两把不同的钥匙。”
  为此,学校要求每个班级以班主任为龙头,副班主任为纽带,科任教师为主体,关注每一位学生,尤其是不合群学生的学习习惯、性格、心理、情感,强化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和整体意识,并做好不合群学生心理健康记录。教师之间定期以班主任俱乐部、教师沙龙等形式进行沟通,互通有无,交流心得,以提供对不合群学生的全面支持。教师的关爱,会使不合群学生产生班级归属感,满足学生的基本心理需求。
  二、优化组合,在同伴互助中学会合作交往
  同伴交往是学生学习并形成良好行为和社会交往技能的重要途径,对学生成长和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班主任要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班级环境,为不合群学生积极创设交流机会,搭建交往平台,
  让不合群学生在同伴互助中培养集体合作精神,树立自信心。为此,学校积极发挥同伴教育功能,在班级设立心理观察员、信息员、引导员、咨询员和心理教育委员,让同伴之间互相观察、互相了解、互相教育引导,提供心理帮扶,让同伴互助成为自觉,成为习惯,成为品质。班级中的每一个同伴积极关注不合群同伴,与他们一起活动,一起学习。在同伴的影响和感染下,使不合群学生将逐渐走出心理阴影,变得快乐起来。
  在班主任精心搭建的交往平台上,在与同学快乐相处中,不合群学生拥有了自己的绿色生态环境。他们撇开“自我中心”的主观视野,提高了心理机能,正确面对成长中的烦恼,逐渐融入了班集体。学生渐渐学会了自我要求,自我分析,并从他人和集体的角度来完善自我,学会合作与交往。
  三、巧设活动,在联盟互动中促进自我发展
  教育心理学认为:当个人在集体中恰如其分地成功扮演某种角色时,能产生良好的社会心理作用和个体的心理作用。学校以班级为大组,每个小队为小组,组成了班级内部的心理健康教育联盟。班主任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合作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发动和鼓励每位组员发挥自身的特长和优势,积极挖掘潜能,让不合群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学会正确认识自己。
  学校还利用校外资源,与其他学校建立合作,组织同年级学生的心理互动,组成校外同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联盟。在心理教育联盟的旗帜下,不同学校、不同班级、互不认识的学生走到一起,一起游戏,一起活动,这份亲切和多彩,使得不合群学生有了新的体验,开始接纳新事物,新同学。不合群学生走出校园,在新的环境中重新认识自己,打开心灵。
  (作者单位: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明发滨江分校
  江苏南京 210031)
  责任编辑:毛伟娜
其他文献
【摘要】针对目前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分析,提出“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语文教学策略,通过以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本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创新性,进一步提升中职语文教师的教育实践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与综合竞争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 就业导向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8-0088
1病例患者,女性,32岁,无业。7岁开始出现不自主抽动,表现为频繁眨眼睛,挤鼻子,清嗓子,后症状逐渐加重,影响正常生活和学习,重复检查门窗是否关好,重复写字,诊断为“抽动秽语综合征”。曾
1病例患者,男,59岁,工人。总病程9年,于1995年7月1日在我院住院治疗至今。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使用过氯丙嗪、氟哌啶醇、丙戊酸钠、碳酸锂、奋乃静、氯米帕明、氯氮平、奎硫平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也正进行深入的变革。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移动学习这种新型的、更适合现代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兴起,以其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学习过程灵活互动、关注个体发展等优势,成为了现代教育研究的热点。然而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特点是否适合开展移动学习,如何开展呢?  【关键词】移动学习 资源建设 中职教学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