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爆发前夜:上半年猛增15万家企业,近十年融资额超8000亿元

来源 :中国商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ll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工智能的发展走到今天,恰恰處在一个关键的时间点上,从过去天上的云变成了地下的云,人工智能已从有形化为无形,像春雨润物细无声一样去改变各行各业。”在刚刚结束的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开幕式上,华为轮值董事长胡厚崑如是说。
  提起人工智能,不得不说,它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智能家居、智慧商街、无人驾驶都逐渐成为现实。无所不在的传感器、物联网、云计算,让人工智能像水电一样,无所不在。
  根据企查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现有人工智能相关企业43.9万家。今年上半年,人工智能企业共注册15.3万家企业,同比增长150.8%,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增长强劲。
  得力于中国政府大力推动和布局,中国已成长为全球人工智能应用最领先和最活跃的国家之一,越来越多的资本顺势涌入这片火热的赛道。庞大的产业背后,哪些新技术正在崛起,投资人眼中的热门赛道又有哪些?接下来,就让中国商界杂志社战略合作单位企查查大数据研究院为大家揭开人工智能产业的神秘面纱吧。
  一、2020年人工智能企业注册量最多,今年上半年注册量同比增长150.8%
  企查查数据显示,从近十年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发展状况来看,2020年之前,人工智能相关企业注册量增长缓慢。而在新冠肺炎疫情笼罩下的2020年,人工智能相关企业注册量迎来历史高峰,全年注册17.2万家,同比增长292.8%。(图1)


  从今年的注册量来看,2021年上半年,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注册量为15.3万家,同比增长了150.8%。从各月季度来看,今年二季度是注册量较多的月份,一共注册了8.9万家相关企业,环比增长了39.0%。(图2)


  二、广东省企业最多,江苏、浙江分列二三
  从地域分布来看,目前我国现存的人工智能相关企业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苏、浙江等省。其中广东拥有最多的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共6.4万家,高居全国第一。江苏位列第二,共有5万家相关企业;浙江排名第三,共有4.3万家相关企业。(图3)


  三、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的人工智能企业占比37%
  从注册资本来看,人工智能相关企业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内的企业数量占24%,注册资本在100万到500万元和500万元以上的分别占39%和37%。(图4)


  四、近十年投融资事件共5475起,披露融资总额超8288亿元
  企查查数据显示,2011年以来,人工智能赛道共发生5475起融资事件,披露融资金额达8288.4亿元。从融资事件数量来看,2016年到2018年均保持在900起以上;2019年到2020年略有下降,仍有500起以上;2021年上半年共发生367起,较去年同期上涨63.1%,大有回暖趋势。
  从披露融资金额来看,2012年到2018年融资金额逐年上涨,2019年有所回落,2020年则强势崛起,披露金额近3363亿元,为历年之最;2021年上半年披露金额达915.94亿元,仍处于融资高位。(图5)


  五、上半年人工智能赛道吸金近千亿元,其中自动驾驶项目备受资本青睐
  2021年上半年人工智能赛道共发生融资事件367起,披露总金额超915.94亿元,其中融资事件数同比增长了63.1%。
  具体来看,上半年披露融资总金额排名前三的品牌分别是地平线机器人、大华股份、第四范式,分别致力于自动驾驶、视频监控技术和企业智能化转型。
  值得一提的是,这10个项目中有5个项目与自动驾驶相关,分别是地平线机器人、滴滴自动驾驶、Momenta、智加科技和文远知行WeRide,其中地平线机器人上半年以超168.7亿元的融资总额遥遥领先,共完成了6次融资;智加科技上半年完成了3轮,滴滴自动驾驶和文远知行WeRide则完成了2轮融资。
  而其他项目则涉及位置数据服务(四维图新)、智能家居服务(涂鸦智能)和智能快件柜服务(丰巢科技)。我们发现,这10个最吸金项目的当前融资阶段基本处于后期,有些甚至已经走上IPO之路。(图6)


  六、应用场景:机器人/智能硬件、数据服务、计算机视觉三者占据半壁江山
  从细分赛道来看,近十年来,该领域的“机器人/智能硬件、数据服务、计算机视觉”三大赛道在融资数量上位居前三,其中机器人/智能硬件赛道共获得融资1650起,占比30%;数据服务排名第二,占比11%,计算机视觉排名第三,占比10%。此外,“AI医疗、芯片/半导体相关技术、自动驾驶相关技术、人脸识别技术”的融资事件数占比分别为8%、6%、6%、6%。(图7)


  七、轮次分布:早期融资占比近七成
  企查查数据显示,2011年到2020年,人工智能赛道在种子/天使轮共发生1698起融资事件,占比31%;在A轮共有1835起融资事件,占比34%;在B轮共有522起融资事件,占比10%;在C轮共有210起融资事件,占比4%;在D轮及D轮+共有84起融资事件,占比2%;并购82起,占比1%。从融资轮次上来看,人工智能赛道的融资阶段集中在早期,占比近七成。(图8)   八、融资次数TOP2项目:影谱科技和地平线机器人
  作为国内领先的智能影像生产技术商,影谱科技自2011年以来共计获得14起融资,总金额超30.4亿元人民币;其次是边缘人工智能芯片的全球领导者地平线机器人,共计获得13起融资,总金额超225.6亿元;并列排第三的是编程猫和臻迪科技,二者均获得12起融资。(图9)
  从融资数量排名前十的项目来看,计算机视觉、机器人、AI教育、大数据、芯片研究、自动驾驶等细分领域或应用场景让资本一再加码。由于人工智能有很强的“头雁效应”,人工智能的发展带动了智能芯片、大数据算法等新产业的发展,一方面为互联网产业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AI与传统产业融合,也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智能化变革。
  九、北京上海两分天下:上海吸金能力最强,北京融资数量最多
  北京人工智能赛道近十年融资事件数达1860起,占比总量的34.0%,但披露融资金额却未超过有着“魔都”之称的上海。上海近十年在人工智能赛道披露的融资金额超过3682.7亿元,可以说是该赛道最吸金的城市。此外,深圳、杭州、苏州、广州、南京的披露投融资金额均实现了百亿级人民币增长。(图10)


  十、人工智能赛道最佳捕手“红杉资本”,腾讯仅位列第二梯队
  从投资次数来看,近十年人工智能赛道投资次数TOP3的投资方分别是“红杉资本”“真格基金”“IDG资本”,分别参与了125起、104起、91起投资事件,在“最佳捕手”榜单中位列第一梯队,紧跟其后的是“经纬中国”“腾讯投资”“金沙江创投”等,位列第二梯队,出手次数均在50次以上。 (图11)
  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发展被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在“十四五”规划中列举出的所有前沿科技中,人工智能排到了第一位。未來,人工智能将为智能经济的发展提供底层支撑,将与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领域深度融合。
  埃森哲公司曾在《人工智能:助力中国经济增长》中预测:2035年,人工智能将推动中国经济年总增加值提升7.111万亿美元,推动劳动生产率提高27%。可以说,今后10年乃至40年是人工智能的时代。


  十一、商界大咖眼中的人工智能
  日前,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成功举办,马化腾、李彦宏、董明珠、孙正义等商业领袖纷纷助阵,共话人工智能。那么,他们眼中的人工智能是怎样的,又是如何影响人类生活的?
  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腾讯将和国家天文台共同发布“探星计划”,将把上海优图实验室的人工智能技术用于寻找脉冲星,探索宇宙。过去几年人工智能在医疗、城市治疗、非接触服务等领域,为生活带来越来越多的便利,但我们对人工智能的未知依然大于已知。我们追求科技向善就要实现人工智能向善,让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可用、可知、可靠,我们善用AI的智慧必须胜过日益强大的人工智能智慧。
  华为轮值董事长胡厚崑:当前人工智能正处于行业规模应用推广的关键时期,它在改变着每个行业。
  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智能化对制造业来说,已经给我们带来了如虎添翼的效果。
  百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过去几年,关于人工智能的探讨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未来经济发展和效率提升的帮助,二是未来可能会产生的风险。但是,关于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其他方面的价值探讨比较少。举个例子,现在很多人觉得智能汽车会是一个大个儿的智能手机,也有人认为,智能汽车就是一台电脑加上了四个轮子。但我觉得智能汽车在未来更像是一个智能机器人。它跑得比人快,能够听懂人的话……假如郊区农场的苹果熟了,你可以让汽车机器人去帮你把它取回来,而不必自己舟车劳顿。人工智能在不断地拓展人类的生存空间和自由度,它将会影响未来40年人类发展的进程。
  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算力水平和应用场景好比人工智能在生活领域的“两条腿”,算力这条腿很长、很粗壮,呈指数级增长;场景这条腿相对而言较短较细,处在一个线性增长中,还有大量的吃、穿、住、行、线上线下的细分场景有待开拓,生活场景中的数据挖掘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软银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孙正义:98%的全球GDP构成都将随着人工智能的应用迎来转型,软银愿景基金投资的公司超过90%、甚至95%的公司还没有实现盈利,甚至仍在亏损中。但仍需要有人愿意去冒险投资,而且是在创业的高风险阶段去提供资本,这就是软银集团所在做的事情。
  大数据公司星环科技创始人孙元浩:人工智能的发展已到了一个转折期,其应用已从早先的人脸识别深化到自然语言处理、语音交互、隐私计算等更多领域中,应用场景非常丰富。曾经看起来很“酷炫”的外在产品,如今也增添了不少底层的“硬科技”,比如AI芯片、各种硬件、基础软件、AI计算框架、算法模型等。
  (责任编辑:金立刚)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