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癖

来源 :小小说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yuehqu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米芾素有洁癖。在世俗人的眼里,这是一种怪病。因为这种病,米芾得罪过许多人。
  杨皓是黄庭坚的朋友,与米芾也多有交往。他们常在一起饮酒,吟诗填词,切磋书艺。有一天,他们来到樊楼小酌。杨皓是个很洒脱的人,席间,他叫来了三个歌伎,一边喝酒,一边听歌,很有些当今某些官员的做派了。
  喝着喝着,杨皓就喝得高兴了。他离开座位,走到一个歌伎跟前,一弯腰,撩起歌伎的长裙,把她的绣花鞋给脱了下来。他把绣鞋搁在鼻子前深深地吸一下,放进酒杯,对大家说:“这叫鞋杯,今天咱们喝个花酒。”
  他的话还没说完,米芾的脸就黑透了。他抬起脚,“哗啦──”把酒桌踢翻在地。
  杨皓也勃然变色。
  从此,米杨二人再没有来往过。
  除了書法、绘画、砚台、奇石,米芾还喜欢饮茶。他常对朋友说:“品茶试砚,是第一韵事。”
  米芾饮茶,喜欢“淡者”,也叫“茶佛一味”。
  更多的时候,米芾喜欢一个人独饮。缓烹慢煎,细品悠啜。窗外或是芭蕉细雨,或是搅天大雪,都仿佛离自己很遥远了。──这个中滋味,不可言传。
  有时候,也携一二好友共饮。品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人再多,趣味全无了。
  能和米芾一起饮茶的,多是些骚人墨客。
  但也有看走眼的事情发生。
  米芾新得了几饼蔡襄的小龙团,恰逢这一夜月白风清,米芾来了清致,便携茶拜访初结识的朋友赵三言。
  赵三言是赵宋宗室,吹得一口好横笛,婉转悠扬,没有一丝尘俗之音。
  米芾结识他,是听了他的横笛后。
  坐定,赵三言让书童去烹茶,二人说了一些闲话。茶上来,香气淡淡地充溢了整个屋子。赵三言很激动,连呼:“好茶!”米芾有点不高兴了。他觉得这喊声太刺耳!
  茶稍凉,赵三言连喝三盏。嘴里啧啧有声。
  米芾坐不住了。他“呼”地站起来。他说:“没想到你这个人这么俗!”
  米芾把这个新结识的朋友又给得罪了。找上门来得罪人,这就是米芾。
  杨皓上次受了米芾的羞辱,一直窝在心里。
  这一年,米芾犯了事。
  有人得了一幅戴嵩的《斗牛图》,弄不准真伪,就拿来叫米芾鉴别。画幅打开,米芾眼睛都直了。他对来人说:“画,先搁在这儿,你明天来取,我得细细地揣摩一下。”
  那人犹豫了一阵子,还是放下了《斗牛图》。
  第二天。那人来取画,米芾说:“画是假的。”
  来人接过米芾递过来的《斗牛图》,狐疑地走了。
  不久,那人就把米芾告到了御史台,说米芾骗走了他的名画。
  主抓这个案子的御史,就是杨皓。
  杨皓是办案的行家。他找来一个鉴画的老油子,老油子一看,说:“这画墨色不会超过半月。”
  米芾没话说了。他还给那人的《斗牛图》是他临摹的。他把真迹给昧下了。
  杨皓把米芾关进了大牢。在狱中,米芾也没能丢掉他的怪毛病。
  狱卒来给他送饭,米芾告诉他:“再送饭请把饭碗举过头顶。”
  狱卒觉得这个犯人很有意思。
  狱卒也是个人来疯,下次送饭,他把饭碗举得高高的,嘴里唱着戏文,旋风般地来去。──他当成一种乐趣了。
  有一天,偶与人谈及此事,那个人知道米芾的底细,笑笑说:“没有别的,这个人爱干净,他怕你嘴里的浊气呼到饭上去。”
  狱卒听了,半天没有言语。只有牙齿在嘴巴里咯嘣咯嘣响。
  晚上送饭,狱卒见米芾还在梦乡,就拾起两三根稻草,窝了窝,去旁边的溺器中蘸了一下,捞出,狠狠地在饭碗里搅拌起来。
  米芾睡醒了,觉得肚子饿得厉害。
  他看见了狱门的饭碗。他走过去。他端起了饭碗。
  选自《荷风》
其他文献
现实没有我预想的那么残酷,在收到两亿元现金支票后。我被告知可以回家一趟,他们说,我可以利用這点时间,就这笔钱的分配和使用做些必要的安排。当然,前提是不能向任何人透露自己未来的去向和下落,暗示也不行。他们让我自然消失在原来的生活里,不能留下任何征兆、任何痕迹,就像我晚饭后正在悠闲地遛弯儿突然被车撞死了一样。否则,这两亿元支票就会变成一张废纸。  “我们还算宽厚仁慈吧?临了还让你回去看看,跟以前的生活
期刊
那一年,我在一家小加工点里打工。老板待我们还算可以,起码工资不压,到月就发。我努力节省花销,然后把工资寄回家里。  几个月后,情况变了,老板突然开始压工资,脾气也越来越差。有工友告诉我,老板承包的一个工程被骗了,情绪不好。  生意不好,我们都在加工点里闲着。老板几天没来,不知道去哪里了,只记得那天他走时跟我说了句把加工点看好,其他再没说啥。因为我是加工点保管员,以前他出门也是这么说,我就没在意。 
期刊
鲁山花瓷是瓷中名品,百闻难得一见,因此,市场上算稀罕物。  可是,他的店里,有时也做着鲁山花瓷的生意。  他开一爿店,在一弯水边,上写铺名:名瓷之家。各种瓷器,琳琅满目。客人来寻,踏过石桥,转过一道竹林,沿一道逼仄的门进去,眼前—亮,面前柜上摆着罐、杯、壶、瓠等,有的天青色,有的白如银子。还有一种瓷,胎质厚实朴重,黑色质地上流淌着白斑蓝彩,泛着幽幽蓝光,让人眩晕。  这,就是闻名的鲁山花瓷。  买
期刊
念大学时,我和雨婷、小芳、关琦几个人同住一个寝室。闲时,无话不聊,这其中一个久嚼不厌的话题就是:扮靓。  有一回,我买回一条格子短裙,竟然要求我放弃“首穿权”,先让她们轮流穿一天。还没让我点头,小芳手快,夺过裙子就往身上一套。  接着,她抬起下巴,挺胸,收腹,迈出猫步,好像真登上了巴黎“T”形舞台。后来,本室任何人的衣服都是共享,还有其它东西也共用着,比如休闲包、发夹、胸花。  寝室中唯一谢绝共享
期刊
热闹的城睡了,北方冬天的夜风没有一丝声息,却穿透了人的每一个毛孔。街上几乎没有人,偶有一辆小车经过,屁股上拖着白的气。  一个身形单薄的人出现在街角,在灯影暗处,不知抖抖索索地在做什么。  腊月二十三了,过了阴历小年,年就在跟前儿了。  第二天早起的人们发现,大街小巷一夜间贴满了一种奇怪的告示,红彤彤的8开纸,上面只这一句:“冬子,回家过年了”,没有抬头,没有落款,没有电话。字是手写,毛笔小楷,很
期刊
我搬到这个小区不久,便总结了一条规律,那就是,每到周一至周四晚上十点钟,会有一双高跟鞋敲击楼梯的声音传来,由下到上,接着对面邻居的房门就会从里面打开,没有招呼和寒暄,高跟鞋的聲音走进屋里,房门轻轻关闭,第二天清晨六点,高跟鞋的声音准时离去,整整八个小时。  高跟鞋的声音,起初我听起来还有些陌生,慢慢地,仔细辨别,我又感觉有些熟悉。我好想透过我家门上的猫眼看看她的样子,可是对一个双腿受伤的患者来说,
期刊
一个女孩二十来岁,花开叶茂,是一个盲人。  一天,她去公交车站等车,她听到一个人在说话。她一下子迷上这个嗓音。她请教说话的小伙子,手指上有一个戒指,想脱下來,太紧了,不知道有什么办法。  小伙子把她的手指含在嘴里,吮吸几下,把戒指脱下来。盲女孩用手帕把戒指包起来,送给小伙子。小伙子怎么会收呢?说了很多拒绝的理由。盲女孩一直笑。  一个说得很有神,一个笑得很有神。  公交车耽误了很多趟,再没车来了。
期刊
1934年9月28日黄昏。国民党赣北第四行署司令部。  行署专员兼保安司令莫雄戎装在身,一脸疲惫。勤务兵送来水,请他洗漱,然后参加司令部为他举行的洗尘晚宴。他挥挥手,长久地站在一棵兰竹前发呆。竹枝高直,竹叶青翠,生机无限。刚刚从庐山会议回来的莫雄,知道自己正面临重大抉择。他侧头看了一眼墙上的领袖像,几步跨到办公桌前,拨通了机要秘书项与年的电话。  莫雄相信,只有这个人才能完成这项任务。  莫雄爱惜
期刊
听说队里正在分菜地,母亲颠颠地跑到队部。  你来干啥?队长瞥了母亲一眼:地本来就不多,你家成分不好,没你家的份。  母亲的讪笑僵在脸上,转身便往回走,眼泪却不由自主地流了出来。回到家,母亲在院里闷坐了半晌,怔怔地看着几只寻食的鸡。快中午时,队长突然来了。母亲忙站起来,捋了捋头发,问:有事儿?  菜地的事儿,队长说。  母亲的眼睛亮了一下,不解地看着队长。  队长说,我本想给你家分菜地,可上头有规定
期刊
母亲和老幺一起生活在乡下。老幺乔迁新居,随礼的人络绎不绝。我和老二赶到的时候,礼桌前已经围满了人。二弟家境宽裕没有负担随了两千,众人的目光一下子集中到我身上。  刚刚买了新房,既有一屁股账等着我还,还有两个学生等着钱花,我摸了摸兜里的一千块,顿时不知所措。按照老家的风俗,我和二弟随礼的多少直接关系到老幺的脸面和兄弟之间的感情,我说什么都不能低于二弟的水平,何况我还是老大呢!  这个时候,母亲过来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