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教学的管窥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yune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顾近几年来的语文教学改革,我们的阅读教学重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创造性的理解能力、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以及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诚然,这些能力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来说必不可少,但却轻视了字词教学。近几年,一些被作为示范课的公开课,有多少语文教师能将字词教学纳入教学的重要环节?有些地方的中考改革甚至明文规定学生可以带字典、词典进考场,这种做法无疑给了学生轻视字词积累的导向,其结果可想而知。
  毋庸置疑,学好汉字,积累丰富的词语是学好语文的第一关,不过这一关,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很难的,这早已是众多语文教育专家的共识。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字词教学,不容轻视。
  那么,我们该怎样进行字词教学呢?
  我认为首先应培养学生养成勤查字典、词典的良好习惯。
  《课标》中明确规定要培养学生养成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识字、积累词语的习惯。而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有很多语文教师在讲授一篇课文的时候,往往先把一些重点生字词的音、义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抄写、背诵。长此以往,教师这种越俎代庖的行为必然会导致学生养成依赖性、惰性。这不正印证了民间的那句俗语“勤快母亲养懒惰儿”吗?况且每个学生的学情不同,教师这样做又怎么能解决所有学生的生字词问题呢?我认为教师在教一篇课文前,先要布置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查字典、词典自己解决生字词,教师布置任务时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学生预习后教师要有认真的检查。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查字典、词典比赛,交流勤查字典、词典的心得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懂得勤查字典、词典的重要性,提高查字典、词典的速度,养成勤查字典、词典的良好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学生即使在课外阅读中遇到了生字词也会自觉地去查字典、词典。久而久之,学生的识字量就会大大增加,词汇也丰富了。
  其次,教师要传授形声字的知识,以利于学生辨别、识记和理解字词。
  我们都知道现代汉语中有90%属于形声字,有些字的笔画很多,一笔一画地记很困难,如果是形声字,只要知道它是什么形旁和声旁组成的,记起来就方便多了。还可以运用形旁和声旁辨别一些形似字和同音字,以免写别字。正因为这样,形声字的知识曾被编入2001年前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的语文教材。随着教材的变革,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将这一重要知识删去了(笔者无意指责此教材)。其结果是形声字的教学也随着教材的变革被大多语文教师“革”去了,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在形声字知识方面的空白,因而学生辨别、识记和理解字词就更困难了。
  再次,要重视同音字、形似字、多音字的辨析教学。
  前段时间新闻报道说,某超女“憧憬”念成“撞憬”,年青小学教师将“绽放”念成“定放”,其中“憧”与“撞”、“绽”与“定”就是两组形似字。某超级女生和某年轻小学教师之所以闹出误读的笑话,除了自己不学无术外,我们语文教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的很多学生又何尝不是把“刻苦”写成“克苦”,把“比拟”写成“比似”,把“解数”读成“解jiě数”呢?汉语中同音字、形似字、多音字的存在本身给学生学习和使用汉字带来了困难,如果教师不重视对其的辨析教学,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学生又怎能不犯类似某超级女生和某小学教师的错误呢?
  另外,学习文言文也是学生理解、积累词语的重要途径。
  现代汉语是由古代汉语演变而来的,它继承了古代汉语的大量词汇,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积累词语不可小视。教师在教学文言文的词语时,要由此及彼,迁移拓展。如教师讲“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日,问其故”一句中“故”的意思时,先让学生明白“故”在句中的意思是“缘故”,然后举出“故”的其他四个义项,即“故意”、“死亡”、“原来”、“因此”,再列举出“无故缺勤”、“故作镇静”、“故步自封”、“故伎重演”、“故弄玄虚”、“病故”、“故园”、“故友”等词,让学生辨析每个词中“故”的意思。这种方法与只讲“故”在句中的意思相比,对学生理解、积累词语,谁优谁劣,不言而喻。再如讲“及其日中如探汤”一句中的“汤”的意思时,先比较“汤”的古今异义,然后举出“固若金汤”、“赴汤蹈火”让学生理解、造句。这样,学生不仅对“汤”的古义记忆深刻,而且非常容易就掌握了“固若金汤”、“赴汤蹈火”这两个成语。长期坚持这样做,又何愁学生的词语不丰富呢?
  以上所述,只是我对字词教学的管窥之见。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重视字词教学,认真探索字词教学的规律,我们一定能帮助学生过好字词关,从而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单位:湖北仙桃二中
其他文献
那只道边的猫如临大敌   盯着我,从它身边经过   看它警惕的样子   让我感到可笑,就像   无意中瞥见镜中的自己   一张严肃的脸   始终认真生活的样子   那位总是迟疑不定的保安   每次放行车辆   都是重大决策的样子   让我感到可笑,就像   那位陷入暗恋的男孩   飞快地骑着单车   从心仪女生身边经过   满不在乎的样子   那些重要位置上的人   一本正经地说着鬼话   以為他
一    所谓现代化,就意味着对传统的超越。那么,文学的现代化自然离不开对传统文学形态的不断扬弃。具体到中国社会,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文学的现代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始终贯穿于整个20世纪,而且中国社会的每一次转型,都带来了文学的转型,虽然其在各个阶段的表现形式均有所不同,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一直朝着民主、自由、文明、健康的方向发展。现在普遍的观点都认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发生突飞猛进的质变是在1919
一  教了十多年的新诗写作(写作课的一部分),我一直面临着这样的困惑:教什么和怎么教。这两个问题本质上是一个问题,它们如影随形地纠缠着我,时时令我力不从心。我呢,不停地回答它们,不停地变换着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直到今天,也没发现有什么值得公之于众的经验。  教什么,从来不是教科书写得那么容易,特别是新诗写作。在特殊年代,诗歌只有一种风格,一种写法,这当然好办,按照套路写就行。而今天的新诗是多元化的,
词语的灵魂  俄罗斯诗人古米廖夫曾经说过:“词语就是上帝”,对于写作者来说,这无异于一道神谕:因为,任何文学作品,无一不是通过词语的不断杂交、混合、嫁接而形成语言的魔力。诗歌更是通过词语神奇的穿梭、变形、组合,让虚无的时代和焦虑的灵魂可感可触,让世界和人都变得立体起来。  因此,在诗歌创作中,词语和“人”(即写作者)是一致的,甚至被视作为“人”的标志。词语只有在带有与“人”同样的体温和脉搏、对外界
我想叫停一声叹息  细雨碎在窗前  沐浴的花收了香气,与一只鸟  默默对视  这是一段寂寞的时光  我用自己的眩晕,送走  轰然作响的光亮  黑暗如约而来  鸟闭眼睡去  花香却张开眼睛  该是做梦的时间了  风的翅膀收起  树的枝头  一只只青果堵住呼吸的通道  酝酿酸甜  甚至是苦涩  我独坐一隅  追踪逃逸的头发  叹息在额上行走  我怎么也叫停不了它  大雨天  上上说:小鸟讲不下了  小
花费一整个冬天  准备好的春词  我卸下来  从渐暖的光架上  从醒来的鸟鸣中  从蕴香的骨朵里  重新安排的  前往春天的馬车  只装得下  逆行、青丝、口罩、勒痕  责任、担当、舍生、取义  这些养活人救活人的词啊  我又一次不再是我自己  我的不哭在你的泪水里哭  我的不言在你的誓词里言  我的无为在你的作为里为  相信,天佑万物  福音降临,近了,更近了
没见过有谁走来走去   那条小路好像一直在等   躲在那些树后面   同各种草拥挤,越来越瘦   几朵小黄花甚至开到路中间   也没见过被什么践踏   肯定不是树之间在走动   应该与一些野果、蘑菇有关   与山下的炊烟有关   与某一时刻的某种心情有关   与一次次失望有关   小路躲在树林中,   看起来似乎漫不经心   似乎已经习惯藏好自己的秘密   开始与树一心一意生活   不再自己折磨自
蓝天在哀伤  大海也即将干涸  美丽的鸟折戟沉沙 阳光下  你我聽见金属的光泽铮铮有声  我也在哀伤  我的脚步甚至迈不过  词与词语间的一丝狭小裂缝  甚至要撕毁那些虚荣编织的花环  所有的人们也在哀伤  哀伤就像每一个黎明深重的迷雾  哀伤是那些穿行世间的行人  哀伤又显得那么无足轻重  在所有的哀伤里  我确实永不曾流泪  因为我相信普天之下总有个角落  会将消失的时间都凝聚成光  我想,那
船娘唱着田歌  鸭群好像才从河的拐角游走  无需撑伞  乌篷船满载着风的清凉  那个穿旗袍的女子  一定是从古代走來的  枕水的人家  也枕着麦芽塌饼的香甜  月亮桥上  谁站在昨夜的梦里说风景  船橹声里  星光在河里醉了又醉  我想做西塘的一尾鱼  擎着荷叶的绿伞  快乐着水花的抚摸  我想做西塘的一尾鱼  热情的落秧歌  很近,如烟雨长廊  也很远在河的对岸  在心的远方  挡不住诱惑的  
低溫  买菜,沿着河边返回  河水结了薄冰  数着冰上来回走动的麻雀  心想,前几天它们还不能这样  我和今天也不一样  天空开始下雪。不是雨  我正在成为一种复杂的物质  就像以前我是水  现在是薄冰和雪  明天,我愿我是经历了薄冰和雪的水  我看见一只鸽子在飞  众鸟消失,只有一只鸽子在飞。  跟着它  在空中转了几圈后  我站在混凝土街道上  得到某种安慰  它在天上飞着。  也许它不是一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