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你,但不会为你牺牲

来源 :现代妇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o_ty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從米兰到罗马的高铁上,我们偶遇了一位英俊的意大利男生。他说自己是去见女朋友的,女友住在罗马,他住在米兰。他要先坐一个半小时速度很慢的区域小火车到米兰中央火车站,再坐3个小时高铁到达罗马总站,最后换乘小火车再坐一个半小时,才能到达女友的住处。前后大约需要六七个小时,几乎比我从北京回趟沈阳的时间还要久。
  我们问他跟女友多久见一面。他有些害羞地笑起来:“相恋两年了,平均每周都要见一次。”我们有些惊讶,这么高的频率,又这么辛苦,可见是真爱无疑了。同行的朋友不解:“你们那么相爱,为什么不干脆某个人辞职,卖掉房子去找另外一个人呢?”“不。”小男生立刻正色道,“爱是你去付出得到的,而不是靠牺牲换取。”在他看来,为了爱情,双方都愿意付出,这没问题,但如果某一方为了另外一方倾己所有,那他做不到,女朋友也不行。“这样的爱情很危险。”他补充道。
  橘色的夕阳映在那张英俊的面庞上,蓝眼睛里带着期待而喜悦的笑意,他迫不及待地奔向深爱的人,他对她的感情那么明确而坚定。然而他依然清晰地说:“我爱她,但不会为她牺牲。”
  某国内著名影视公司甄选新人,相中一个正在读大四的姑娘,条件好,气质佳,自带灵气。公司当即决定签下,连戏约都已打印出来,只等双方签字。结果就在签约的前夜,姑娘哭着打来电话,说男朋友联合了自己的父母施压,说娱乐圈太复杂,绝对不能签约,让她毕业就结婚。公司觉得不可思议,毕竟这部戏是多少新人求之不得的机遇。经纪人苦口婆心地劝说,姑娘只是抽泣,说想要这个机会,只是真的很爱男朋友,怕失去他。
  两年后,这个项目成功上映,最终选择的另外一位新人发展顺利,前途一片大好。而这个女孩怀孕3个月的时候,丈夫因酗酒打架被拘留,家里没钱赔偿,陷入困境。女孩再度给经纪人打电话,带着一丝希冀询问:“姐姐,我后悔了,我生完孩子再跟你们签约,还来得及吗?”经纪人委婉地拒绝了她。她表现得十分沮丧,愤愤地诅咒:“当初我为他放弃了那么多,他居然这么不争气!真是太对不起我了!”
  后来我们常常聊起这个姑娘,忍不住感叹世事无常。此后的漫长岁月,她与老公不管如何相处,大概无法逃避的永恒话题就是“当初我曾为你牺牲那么多”了吧。其实,当初她真的签约,结果也并不一定完美。可能她试戏之后还是没能出演,可能演了也缺乏天分,可能压根儿不会走红……就算她现在的婚姻还不错,也会抑制不住地想:如果当时我签了公司会怎样?终其一生,谁能逃得开那句“如果”的折磨呢?
  “如果我没有为你牺牲”仿佛是一句永恒的魔咒。最可惜的不是没有机会,而是机会到来的时候,我为了你牺牲了所有。
  人生本就这样,无论选择了哪一条路,都会不可遏制地幻想:如果选了另一条路会不会更好?所有的抱怨和不甘,都是期待对方能给予更多补偿来抚慰你失落的心,把自己的满足感寄托在别人身上,却大多只能换来一句“谁逼着你牺牲了”。然后,波澜再生,怨怼难平。
  “牺牲”原本就意味着不平等。但凡从基础就不平等的,都成难解的心结。爱一个人可以付出很多,但也只是有底线的付出而已。向前一步是爱你,退后一步是自己。在所有的情感战争里,从决定牺牲的那一刻起,便是一场愚蠢的难得善终。
  (摘自《恋爱婚姻家庭》)(责编 芳庭)
其他文献
【新闻背景】   近日,大连公安发布了一则令网友震惊的警情通报:      2019年10月20日19时许,公安机关接到报警,沙河口区发生一起故意杀人案,受害者某某(女,10岁)被害身亡。接警后,市公安局高度重视,立即组成专案组全力开展侦查。经连夜工作,于当日23时许,在走访调查中发现蔡某某(男,2006年1月出生,13岁)具有重大作案嫌疑。到案后,蔡某某如实供述其杀害某某的事实。      依据
冯周卓、陈福喜在《东南学术》2008年第4期撰文指出,社会资本是人们在社会互动中有目的地建立或由于其他活动而逐渐形成的社会资源存量,诸如人际网络、信誉、信任、正式或非正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新时代,我们又一次站在世纪的转折点上,总结过去,展望未来,今天世界上的城市发展问题已被以下三种趋势所影响与制约。
在丹麦的哥本哈根买了两个瓷杯,据说是皇家瓷器,所以要求店家包裹得里三层外三层,再装在加厚的盒子里,中间塞上泡沫,飞了近十个小时终于顺利带了回来。  回到家一层一层打开,欣喜之情难以言表,就在打开最后一层包装的时候,手一滑瓷杯掉地上,碎了,一片一片的,如同我破碎的心。  这世上最遗憾的事情莫过于,就在要成功的最后一刻,功亏一篑。  我认识一个女孩,特别喜欢一个男生,她每次跟我谈起这个男孩,眼睛里都是
期刊
云南农业大学副教授马雁博士在2011年第1期的《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上,发表题为《无直接利益相关群体事件的发生、结构及场域——以情绪暴力为视角》的文章,认为近年发生的社会泄愤事件和网络群体事件往往蕴积着很强的情绪能量,在导火线事件的诱发下,不特定之人因不特定之事引发普遍和长期的“抽象愤怒”,甚至走向情绪暴力。群体性事件参与者在聚众情况下产生的特定心态,是其采取激烈对抗行为的心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