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底凹陷症患者齿状突复位效果的中期随访研究

来源 :中国实用医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tlewolfwolfwo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价哈罗氏架牵引结合术中复位齿状突治疗颅底凹陷症的中期随访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53例颅底凹陷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术前哈罗氏架牵引结合术中复位齿状突,并行枕颈固定融合手术。分别于牵引前、牵引后、术后及随访时行影像学检查并测量以下指标:寰齿间距、齿状突顶端距麦氏线距离、颅颈交界区的椎管宽度、延髓颈髓角、第2~7颈椎前凸角、枕骨~第2颈椎前凸角。按视觉疼痛量表评分和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系统进行功能评分,记录分析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所有患者的齿状突均得到良好复位。齿状突水平复位率为84%,矢状面复位率为95%。患者视觉疼痛评分显著改善。JOA功能评分由最初的9.24分恢复至15.56分。12例出现并发症,经过治疗均得到良好恢复。术后骨融合率为100%。

结论

术前牵引结合术中复位齿状突是治疗复杂颅颈交界畸形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冠心病患者单纯冠状动脉搭桥(CABG)术后新发房颤(POAF)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233例单纯行CABG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年龄分为四组,分析不同年龄段患者CABG术后POAF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CABG术后POAF的发生率随年龄增大而升高,且同一年龄段男性患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年龄<65岁患者发生房颤多与肥胖、吸烟、高脂血
目的对珠海市7 452例胎儿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探讨妊娠期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在珠海市出生缺陷预防中的意义。方法选择妊娠10~36周存在产前诊断指征的单胎妊娠孕妇7 452例,根据孕周进行绒毛活检术、羊膜腔穿刺术、脐静脉穿刺术,抽取绒毛、羊水、脐血并进行细胞培养及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7 452例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中共检出异常核型416例,异常检出率为5.58%。其中数目异常203例(2.72%,20
目的探讨儿童重度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重度CAP患儿160例为病例组,以同时期接受治疗的非重度CAP患儿160例为对照组。对可能引起儿童重度CAP的临床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调查研究引起儿童重度CAP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居住地、先天性心脏病、既往反复感染、手术史、免疫缺陷、室内环境、按时接种麻疹疫苗等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目的测量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患者孕前宫颈管长度,随访宫颈管长度≤3 cm并获得临床妊娠患者的中晚期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4年12月在我中心行IVF-ET且宫颈管长度≤3 cm的临床妊娠患者86例,其中早期流产8例,将其余78例作为研究组随访其中晚期妊娠结局;用SPSS软件随机抽取我中心同时期宫颈管长度>3 cm且获得临床妊娠的患者225例,其中早期流产32例,
目的分析晚期食管鳞癌一线化疗的客观反应率及无进展生存期与治疗前患者血清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组织病理学确诊为食管鳞状细胞癌且临床分期为Ⅲ~Ⅳ期的患者共64例,患者的一线化疗方案均为顺铂联合氟尿嘧啶。统计患者化疗前血清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化疗的客观反应率和无进展生存期,采用t检验、χ2检验和Kaplan-Meier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64例患者中血清
目的回顾性分析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合并胸椎Andersson病损(AL)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4年6月15例采用后路椎间融合器植入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AS合并不同程度的胸椎AL患者,随访>2年。对15例患者临床表现和术前、术后的脊柱全长X线片、CT及MRI检查资料进行分析,测量后凸角度及矢状位平衡、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后CT
目的应用常规显像剂的一半剂量情况下,评价有序子集最大期望值法(OSEM)重建单光子门控心肌灌注(G-MPI)图像质量及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对可疑或确诊冠心病患者行G-MPI显像,在半剂量注射显像剂情况下分成常规25 s采集时间组和50 s倍增采集时间组。采集完毕后每组原始数据分别按滤波反投影(FBP)和OSEM重建分成两个亚组,每组图像按5分法评价图像质量、按左心室17节段5点放射性评分法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