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挖掘学生自身潜能,以完善和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一种基本素质教育。它通过教授音乐这门听觉艺术,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具有对音乐美的感受、表现能力和初步的鉴赏、创造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从而促进学生健全的人格的培养和健康的个性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目的都是培养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在这一点上,音乐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就中学教育而言,音乐教育更具有特殊意义。
一、 中学生从音乐教育中获得对真,善,美的认知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是通过培养对音响的审美因素的反应来进行的感觉教育”。大量地、广泛地音乐作品,在中学音乐教育中,以歌唱、器乐、欣赏等方式,能增进学生对音乐美的认识、理解、鉴赏、创造的能力。丰富多彩地教学形式、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觉,从而在主观情感上得到审美体验,情感升华、心灵净化,这样获得的音乐教育要比任何说教来得自然与真实。在审美教育的同时又融入了思想品德教育。正如贝多芬说:“音乐使人的心灵爆发出火花。”中学音乐教育是培养“爱乐人”的摇篮。
现代音乐教育的教学目标明确,音乐教育目标不是把学生们都培养成为音乐家,而是面向全体学生,通过音乐特有的形式、手段,培养出高尚、完美——追求真善美的现代人,这也是德育教育所要达到的。我国现阶段音乐教育目标明确规定为: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良好态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丰富情感体验,使学生具有感受、表现、欣赏音乐的能力;扩大文化视野,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个性的核心发展,培养合作意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音乐教育的最大特点是通过美感教育来启发学生的道德情操,这是其他各门学科所不及的。但这不同于空洞的政治说教,也有别于生吞活剥式的灌输,而是将音乐课的思想教育与音乐艺术的美感巧妙地融汇在一起,来启迪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作用浩翰无垠,这给我们的音乐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如何在这浩翰的乐海中掬起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选择音乐作品呢?这就需注意两点:一是作品要思想性、艺术性俱佳;二是教师要精心挖掘教材的内涵,并充分揭示作品中丰富的内容及艺术形象。
二、音乐教育有利于中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
首先,音乐教育有助于学生记忆力的发展。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通过歌曲演唱、和乐演奏、随歌随舞等活泼丰富、各种各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全身各种器官都能活跃起来,在提高兴趣和注意力的同时,也会促进学生记忆力的提高。并且,音乐能改变人的情绪,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类似的体会。听一些轻松愉快的抒情乐,能使我们浑身放松,精神愉快,对改善记忆有着极显著的效果。诚如马克思所言,“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
其次,音乐教育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力,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民展。音乐是积聚灵感、催发情感、激活想象的艺术,它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还能开发智力,特别是在激活学生创新潜能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音乐艺术是抽象的艺术,音乐艺术的创作、表演、欣赏等各个环节,均能体现鲜明的创造意识、创造思维并伴随着独特的创造行为。音乐艺术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因此,音乐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从创新的角度讲,创新思维也是创新能力的核心。从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的实际出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更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音乐教学中,采取多种形式,着重探讨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让学生欣赏《草原之夜》、《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优秀作品,借音乐形象来唤起学生对相关视觉形象、听觉形象及有关事物的联想, 让学生尽情畅想草原之夜独特的自然美和莫斯科郊外别具异域风光的意境美,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在此基础上,可引导学生对音乐旋律、节奏、节拍、调式等方面进行探究、讨论,并将音乐的构成作些不同的变化,再来欣赏音乐不同的效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音乐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一条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在音乐教学中,通过音乐本身具有的独特的育人功能,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情操。
在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主旋律的今天,音乐教育是中学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它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智能、情意、身心健康等素质的形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重视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跨世纪合格建设人才的切实有效措施。
一、 中学生从音乐教育中获得对真,善,美的认知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是通过培养对音响的审美因素的反应来进行的感觉教育”。大量地、广泛地音乐作品,在中学音乐教育中,以歌唱、器乐、欣赏等方式,能增进学生对音乐美的认识、理解、鉴赏、创造的能力。丰富多彩地教学形式、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觉,从而在主观情感上得到审美体验,情感升华、心灵净化,这样获得的音乐教育要比任何说教来得自然与真实。在审美教育的同时又融入了思想品德教育。正如贝多芬说:“音乐使人的心灵爆发出火花。”中学音乐教育是培养“爱乐人”的摇篮。
现代音乐教育的教学目标明确,音乐教育目标不是把学生们都培养成为音乐家,而是面向全体学生,通过音乐特有的形式、手段,培养出高尚、完美——追求真善美的现代人,这也是德育教育所要达到的。我国现阶段音乐教育目标明确规定为: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良好态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丰富情感体验,使学生具有感受、表现、欣赏音乐的能力;扩大文化视野,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个性的核心发展,培养合作意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音乐教育的最大特点是通过美感教育来启发学生的道德情操,这是其他各门学科所不及的。但这不同于空洞的政治说教,也有别于生吞活剥式的灌输,而是将音乐课的思想教育与音乐艺术的美感巧妙地融汇在一起,来启迪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作用浩翰无垠,这给我们的音乐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如何在这浩翰的乐海中掬起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选择音乐作品呢?这就需注意两点:一是作品要思想性、艺术性俱佳;二是教师要精心挖掘教材的内涵,并充分揭示作品中丰富的内容及艺术形象。
二、音乐教育有利于中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
首先,音乐教育有助于学生记忆力的发展。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通过歌曲演唱、和乐演奏、随歌随舞等活泼丰富、各种各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全身各种器官都能活跃起来,在提高兴趣和注意力的同时,也会促进学生记忆力的提高。并且,音乐能改变人的情绪,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类似的体会。听一些轻松愉快的抒情乐,能使我们浑身放松,精神愉快,对改善记忆有着极显著的效果。诚如马克思所言,“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
其次,音乐教育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力,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民展。音乐是积聚灵感、催发情感、激活想象的艺术,它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还能开发智力,特别是在激活学生创新潜能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音乐艺术是抽象的艺术,音乐艺术的创作、表演、欣赏等各个环节,均能体现鲜明的创造意识、创造思维并伴随着独特的创造行为。音乐艺术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因此,音乐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从创新的角度讲,创新思维也是创新能力的核心。从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的实际出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更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音乐教学中,采取多种形式,着重探讨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让学生欣赏《草原之夜》、《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优秀作品,借音乐形象来唤起学生对相关视觉形象、听觉形象及有关事物的联想, 让学生尽情畅想草原之夜独特的自然美和莫斯科郊外别具异域风光的意境美,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在此基础上,可引导学生对音乐旋律、节奏、节拍、调式等方面进行探究、讨论,并将音乐的构成作些不同的变化,再来欣赏音乐不同的效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音乐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一条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在音乐教学中,通过音乐本身具有的独特的育人功能,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情操。
在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主旋律的今天,音乐教育是中学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它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智能、情意、身心健康等素质的形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重视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跨世纪合格建设人才的切实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