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移动网络对大学生交往方式的再造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unlong10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果早期大学生上网可以解释为一种“行为”,而到网络发展到今天,尤其是手持智能移动设备的普及,我们更能意识到科技带来的新一轮社会变革——大学生在高校生活的环境已经发生分化,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真正密不可分。移动网络对大学生交往方式的影响巨大,由于移动网络的“时空性”、“互动性”和“区分性”在很大程度上在校园内真正建立起网络社区,影响到学生整体交往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移动网络;大学生;人际交往
  中图分类号:TN929.5
  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4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学生占比为28.6%[1] 。高校的网络兴起于学生的自发组织的校园BBS,而后转向社交网络、微博等。高校向来对网络保持警惕。有的研究将网络看作“双刃剑”,实际上是夸大了“网络致瘾”、“网恋”、“网络暴力”、“网络谣言”等负面效应。我们首先不得不承认,当下正在进行着一场新的网络变革:以手机、平板电脑等手持设备,以及wifi、3G等无线网络环境构成了移动时代组合键。移动时代提前在高校中的实现,使得在传统的校园空间,因为多媒体发展成为信息化校园,而最终形成作为生活方式的“移动网络社区”。
  一、高校“移动网络社区”的搭建
  高校“网络社区”的结构主要分为“网络覆盖空间”、“移动上网终端”和“网络互动形式”三个方面。首先在网络环境方面,高校信息中心也正致力于构筑“智能校园”、“无线校园”。以华师大为例,免费无线网络已经覆盖了图书馆、教学楼、食堂、多数院系楼;尚有马路、草坪、操场尚未纳入。而在宿舍区,则以电信网络接入为主,目前价格在38元/月/线,2m/s带宽。其次,智能手机在大学生中的普及度虽然至今未有权威的统计数据,但从实际日常生活中看,已经占有相当大比例,从手机操作系统看,主流主要是塞班(Symbian)、安卓(Android)以及极其相似的苹果系统(ios);包含GPRS接入方式、无线热点接入方式以及3g接入方式。第三,学生经常使用的网站通常是“自主的封闭社区”,而相对学生自发参与网络,各高校的网络建设明显滞后,高校校园网建设、官方BBS,以及人人、微博公共主页等,都无法与学生自主营建的网络空间相较。
  从时间上看,张子让[2] 在十年前的一份调查发现大学生上网高峰是在晚上,所不同的是延续时间较长,从18:00点以后到24:00点,一直有20%~30%的大学生在网上,84.1%是查找资料。而在现在,由于手机上网的普及,学生在课堂上也会发生上网行为,上网时长和频率大大增长。在从“双刃剑”的工具到成为大学生的生活环境,网络因为移动设备的进入显得完整,传统互联网也已从静态走向动态。
  二、高校“移动网络社区”中学生的交往形式
  (一)时空延展——网络熟人社会
  与其它群体所不同,大学生上网通常在熟人当中进行。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指出:“网络的虚拟性质,和真实社会并不矛盾,但是,不同人群的网络,其‘虚拟度’有很大的差别。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越是社会化程度高、社会阅历丰富的人群,其网络的‘真实度’更高。”此外,移动网络的出现,延展了大学生互动的时空,构建的新的虚拟空间,与现实社会产生了补充、交织、互相影响的关系。正如威尔曼(Willmann)所写的:“互联网沟通对于实质的社交关系的影响,并不会造成社会生活的贫乏。事实上这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零和游戏,相反地,通过互联网所获得的沟通纽带,常常导致了更多现实的社交纽带。”
  对大学生群体与网络的讨论,往往将已成年的大学生看作“心理未成年人”看待。有专家认为:“他们(大学生)更乐于使用匿名方式和网络虚拟空间交流思想、传递情感、宣泄压力;他们更自觉地追求平等、更加注重自我意识,希望得到尊重的愿望增强[3] 。”匿名的方式,通常被理解为自我保护,也经常被总结为一般网民上网主流模式。但现实是,至少随着社交网络即web2.0时代的流行,就已经将“匿名性”变得不再充分。从QQ、人人网、微博的使用情况看,大学生网络使用习惯更接近“社区性”,也就是熟人圈子互动,网络既是现实的替代品也是衍生空间。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是网络社区的完整性,网络社区与真实社区真正叠加在了一起。
  (二)无处不在——互动方式的转变
  在移动终端则出现了“通知”和“推送”的功能,许多信息是被动发送到手机的,形成了被动+主动的双重性,永不离线,加速加剧了这种主动选择性和被动接受性。相较传统网络,大学生在使用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上网在信息接收的方式、表达互动的方式、娱乐应用方式上有较大改变。
  首先是通讯社交类应用成为手机应用的主流,互动性增强。
  其次是信息获取类应用以文字、图片为主,时效性增强。
  第三是手机网络的娱乐功能较台式电脑较弱,但移动性增强。
  (三)显著区分——符号互动的增强
  移动互联网在出现之初,其花费就超出普通的网络设备;加之移动设备的便携性,更具有炫耀消费、身份意义的“符号性”。此外,手持设备的功能加剧了信息分化。
  根据操作系统的不同、接入方式的不同以及手机品牌的不同,智能手机作为一种消费符号,不仅是“生活意义的构建、趣味的区分、文化分类和社会关系再生产的过程”[4] ,俨然已经成为一种校园身份认同的标识。就如近段时间有大学新生不顾家庭经济条件需要“苹果套件”等新闻,在许多场合也真实发生着。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生触网是主动的需要还是被动的选择显得尤为复杂。
  在分析移动终端上网必须要考虑到移动设备的价格问题。移动终端的分层,主要是由于手机、网络定价而来,最终转向信息分层。韦路[5] 等通过研究证实:“虽然大学生群体在年龄和教育程度上具有相对的同质性,但所在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仍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网络使用模态,并进而对其社会融入产生影响。”学生在手机、网络套餐上使用的资费越多,他们可能接触和掌握信息速度就越多、越快;同样的,对信息需要越大的学生,也会倾向于在移动设备上花费更多。   三、交往方式骤变所带来的风险
  卡斯特在《网络社会的崛起》中所说:“流动空间与地方空间电脑化网络的即时对比于每日生活的时钟时间。如此一来,他们依靠彼此生活,彼此却没有关系[6] 。”移动终端上网给大学生传统交往方式带来的变化时间短、更为隐蔽,这使得在大学生群体中“风险”发生频率更高。这主要因为:(1)移动网络构建的网络社会的无组织状态;(2)移动网络的信息更易转化为学生的行动;(3)移动网络的即时性更强,学生接受信息更快。在这些基本条件下,极易发生以下情况:
  一是“网络道德风险”更不可控。所谓“道德风险”,指的是“不完全承担风险后果时所采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为”。在网络上指的诸如网络谣言、网络毁谤等。因为移动网络许多应用的“熟人社会”特征,使得转发的信息更为可信,这使得网络谣言的接纳度大大提升。
  二是“群体性事件”提供条件。通过手机qq等工具,学生很容易接收到不同信息。诸如几年前的家乐福、罢餐等事件。尽管还未出现大学生使用手机参与类似白领群体组织的游行、散步等事件,但作为这样的群体性事件出现的条件,移动网络的发展使之更为成熟。
  三是信息压力转化为心理压力。从网络走向现实,大学生容易感觉自己“无处不在”,面对大量杂乱的信息容易出现“信息焦虑”——在信息面前无所适从,而对短信、留言的不回复或缓慢,容易产生人际关系摩擦,造成更为严重的心理压力。
  四是网络成瘾在手机上的隐蔽性。不同于一般的台式电脑设备,学生的网络成瘾特征容易被发现,移动网络的特殊性让成瘾更为隐蔽。据调查,许多学生会在课堂上“刷微博”,平均1.5个小时会更新下社交平台信息。大学生触网的时间更为碎片化、时长更长,也更依赖。
  德育工作在网络平台上的进入通常都滞后于整体网络技术的发展。在推进移动网络信息化建设的同时,高校还要重视思政工作在移动网络的早期跟进。在上海市层面,易班手机应用已经投入使用;在各高校以学校、院系为单位的组织已近进入各类微博、社交应用。在“进入”之后,还需要(1)开展学生进行信息教育小组活动。组织讲座和信息小组,了解学生日常对手机等移动设备的使用费用情况,将学生使用移动网络形成为考察家庭状况、生活现状和思想状况的了解途径。(2)对学生移动网络社区有所参与。需要及时了解一些主要学生网络社区,了解最新的信息,对潜在的突发事件保持敏感。(3)组建专门的舆论引导网络团队。在校园突发事件或者重大舆情发生时,网络小组能第一时间在网上报道情况,告知更为全面的信息以及正面引导。
  参考文献
  [1]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张子让.上海大学生的上网行为与价值取向——上海大学生与大众传媒调查[J],新闻记者,2003.4.
  [3]王婧.“新媒体技术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讨会述要
  [4]王宁.消费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5]韦路,余璐,方莉琳.网络一代的数字不均:大学生多模态网络使用、政治知识和社会参与.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9月
  [6](美)曼纽尔·卡斯特著,夏铸九等译.网络社会的崛起[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9.
其他文献
1999年11月19日,六朝古都南京,阳光明媚,位于中山门内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古朴典雅的主楼大厅内洋溢着喜庆的气氛,由邮电和档案两个部门联合组成的专家小组相聚在这里,对“民国时期邮电档
笔者在查阅历代多种版本的《太康县志》时发现,唐代历史名人刘玄佐、韩弘、韩充都是太康县人。而查阅《旧唐书》《新唐书》等文献资料时,这些人却被注明为“滑州匡城人”。笔者对此产生了疑惑,遂做了一些考证,以期还原刘玄佐、韩弘、韩充等人太康籍贯的真面目。  刘玄佐(735-792),本名刘洽,玄佐是后来皇帝恩赐之名。他出身贫贱,青年时期在太康县衙当捕头,后来到永平军中当兵,并逐渐显露出了卓越才干,职位节节上
期刊
近期,王老吉与加多宝的凉茶大战愈演愈烈。研究从博弈论视角出发,旨在通过分析双方争斗的起因,广告大战对双方造成的“囚徒困境”的影响,一方降价策略的可信性以及中小凉茶企业抓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本文推出广义Gauss-Seidel迭代法与它的预测-校正法,并讨论了该方法的收敛性条件和收敛速度.给出数值例子验证了新迭代法的有效性.
摘要:专业常用软件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及相关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MATLAB是一套高性能的数值计算和可视化软件。它集数值计算、矩阵运算、图形显示、信号处理、数字通信、仿真实验等功能于一体,集成了一个方便的、界面友好的用户环境。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使相关专业的学生熟练掌握MATLAB程序设计的主要方法,而且学会将MATLAB强大的功能应用到相关领域的学习和应用之中。  关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林副部长、冯副局长:各位领导、同志们: 由邮电部文史中心与我馆合作开展的民国时期邮电档案整理工程,在邮电部和国家档案局大力支持下,经过近两年时间的共同努力,已全部完成。今
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走向现代的历史,是一个全球化逐步突现与发展的过程。什么是全球化?所谓全球化是指世界上人类从过去各个地域、不同民族之间彼此分隔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