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针对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的运动员和教练员的关系问题,提出了运教关系。在运教关系中强调了教练员的主导地位和教练员在运教关系中的恰当定位。
[关键词] 运教 关系 主导地位 定位
北京奥运会为中国体育事业铸就了历史性辉煌,中国开始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其中青少年优秀运动员的培养,显示出了鲜明战略地位,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司的成立就是无须争议的标志。中国竞技体育事业走过了艰难的发展之路,充分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终于走出了自己的发展模式。中国竞技体育用五十年追赶上了奥运百年的历史,各方面的工作都有中国特色,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尤其是青少年运动员的培养更为鲜明。青少年运动员的培养工作中的核心之一就是正确认识运教关系,妥善解决运教关系中出现新的问题,才能促使青少年运动员的健康成长,优秀运动员的涌流。
一、当前青少年运动员的社会背景及心态
国家经历三十多年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使社会人员的思想意识较之以往有了巨大变化。站在青少年家长的角度看问题,为自己的孩子选择什么样的社会行业和社会事业,学习什么知识和技能,作为今后进入社会安身立命之能,立业成事之基,真是煞费苦心,家长成为左右青少年运动员成长的重要因素;我国竞技体育在世界大赛中优异成绩的取得,折射出了我国竞技体育专项运动发展水平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每一个走进运动队的年青运动员要想超越前辈的水平,并非轻而易举。竞技水平突破的艰难,运动员成材比率的现状,对运动员和家长都有着强烈的影响。运动员退役后择业的压力,是客观存在的难题。
青少年运动员背负着复杂的社会背景走进运动队,在实实在在的艰苦训练和激烈的竞赛中,呈现出意志品质的薄弱,学习高难运动技术的畏难,激烈竞赛中的涣散与生活中受社会多种思潮和所谓时尚影响产生的偏执自主言行,这些问题向教练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挑战,成为青少年运动员成长中不可逾越的障碍。教练员对运动员的全部工作,最终要体现在运动员运动天赋的被挖掘,竞技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各项素质的形成。因此,充分认识当前青少年运动员的社会背景与心态,是培养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前提与关键。
二、新时期运教关系的难点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师生关系、师徒关系,主要有“师徒如父子”,“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欺师背祖、大逆不道”。认真分析竞技体育运动队中教练员与运动员的关系,在数十年实践中,确实也发挥了很好的作用;随着运动队建设的不断深化和完善,运教关系中又增加了情感因素的内涵,即在坚持如父的严格的同时,特别是面对竞技体育早期专业化的出现,青少年运动员大量在较为低龄期就进入运动队的现实,“母爱”模式教育融入了运教关系,丰富了运教关系的内涵,同样发挥了很好的作用;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意识形态上促使社会人们追求自我独立的思想意识,开始逐步影响了新一代的青少年,青少年运动员也在其中。面对这一新的变化,在青少年运动员的培养中,“父严+母爱”的模式受到了新挑战,即:如何满足和尊重青少年运动员成长中自我追求的新观念,而又不能脱离优秀运动员培养的基本规律与青少年成长的基本规律,体现于运教关系中成为难点。
三、教练员占据着运教关系的主导地位
在运教关系中,教练员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占据着运教关系的主导地位;在最终培养出优秀运动员的过程中,才逐步转化为运动员成为主要方面,呈现出优秀运动员的质量,最终是要由运动员在赛场去完成展现。因此,在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后备人才的整个工作中,从一定意义上讲,教练员责无旁贷,一方面显示出了教练员在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又要求教练员必须勇于肩负起这一育人的责任,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竞竞业业成为优秀运动员涌现的基础和未来国家体育英才成长路上的铺路石,历尽各种辛劳,用自己生命的火光,照亮优秀运动员前行的每一步路。
四、教练员在运教关系中的恰当定位
培养青少年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工作中的运教关系,有着丰富的内涵,综合概括主要是:教学标准要求、人与人情感质量、教育管理的科学性和教练员的人格魅力四大方面。
(一)教学标准中坚守严格要求和标准
竞技体育优秀运动员培养的内在规律,产生于竞技体育专项运动的竞赛规则。在竞技专项运动优秀运动员体能、技能、智能的培养上,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从最初的专项运动准人才的训练开始,必须打下坚实的正确基础。一方面教練员对运动员要做到教对、教会,更要做到对运动员学习、掌握专项运动技能的程度,必须是高标准。否则,一旦运动员形成不良的动作运动习惯,不但影响运动员水平的再提高,而且纠正一个坏习惯比学一个新动作还要难上若干倍;更严重的是在集体项目中,具有技战术组合成功运用的破坏性,因此,教练员在教学中必须坚守严格要求的原则,不管训练周期再长,运动员掌握难度有多大,由此产生的厌烦情绪有多强烈,教练员可以改变教学方法,调整教学节奏,变化教学姿态,在技术标准的要求上,绝不可有丝毫的降低,这是必须坚守、不可突破的根本底线。否则,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就会是一句空话。
(二)运教关系不断增强情感沟通
在竞技体育动队中,教练员与运动员的关系雷同于学校中的师生关系,绝不是中国传统技能传授中的师徒关系。不准违师命在业务上有什么创新,否则就有被逐出师门,遭同业人员唾弃之责。这种旧的师徒关系名曰保留师能的精髓,但也必然出现固步自封、从高峰走向衰落。而竞技体育的生命力,在于一代代优秀运动员在师承后的创新中形成。所以,竞技体育运动队中的教练员与运动员的关系是一种新型的彼此尊重关系。双方为了共同的事业理想走到了一起,教练员喜爱自己的运动员,珍惜运动员是社会难得的体育人才;甘心用自己的心血托起明天的体育英才,运动员热爱自己的教练员,在决心献身于自己选择的体育专项运动事业中,不畏艰难,勤学苦练,勇攀运动技术的高峰,在为国争光的事业理想信念坚持中,争做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与运动员的同心同德,势必形成相互体贴,情感沟通无阻,教学互补,共同提高的局面,使专项运动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优秀运动员的涌现成为必然。
新的年青运动员思想活跃,善于思索,富于想象力,在学习运动技术的过程中,有表达自己感受的愿望,教练员必须预以尊重。因此,当前对运动员的培养,首先要打破运教之间的情感障碍,彼此信任,情感内在认可,成为求得教学好效果的前提条件。否则,就没有运动员训赛中积极性、主动性、刻苦性。这是社会发展对教练员提出的新课题,只有认识它、重视它,用真诚的态度解决它,才是唯一出路。
(三)教练员要做到科学引导寓教育人
竞技体育是科研事业,研究的对象是人的生理与心理基本能力及承受压力下的应变能力与变化。因此,探索其规律性和应用人体动作运动规律是一项以事实为根据,以掌握其变化的科学性为标准的自然科学研究。而人体动作的主体是人,人的思维与心理活动具有对人体动作运动的决定性反作用,这又是人类的社会学研究。
教练员在训练运动员的过程中,不仅要求自己对专项运动人体动作运动的变化所需条件要清楚,还要通过自己的讲解,示范,手把手的教学,让运动员同样做到理解。学对、学会、仿制到复制,复制到创新,最终完美表现。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科学的说理过程,引导过程,完美示范过程,最终达到让运动员能悟到其中的精妙和内涵,完全变成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并且在学习、体会人体运动动作的过程中,升华自己的思想认识,从而实现自我教育,在学习人体运动动作中,体味到人生的意义与事业意义,达到自我完善的目标。教练员要在教学中,赋于运教关学的科学性,实现授技与育人双重目标的实现。
(四)教练员的以身作则,对建立良好的运教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
培养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的基本对象是青少年,教练员与运动员朝夕相处,教练员的一言一行完全无保留地呈现在运动员的面前。模仿力强,多思好问是所有青少年运动员的共同特点。教练员在训练场和竞赛场的表现,都是对运动员的无声教育与示范,有着强烈的影响力。教练员的知识面,专项运动知识深度,专项运动技能能力,生活习惯,处事品格等构成了教练员的人格魅力,决定了教练员在运动员心目中的地位。如果教练员成为了运动员的偶像,这就为运教良好关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练员在工作中也有许多的难处,特别是处于培养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第一线的体育界最低层次的教练员,有着一系列问题需要面对,特别是不受重视,待遇低,条件又艰苦和完成目标化任务形成的压力,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解决起来又相对缓慢,这无疑是对教练员最大的考验。但是,每一位教练员必须看到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当自己面对青少年运动员时,不允许我们有任何畏难情绪,不平心态的表露,要把一切压在内心,以阳光的表情,积极的人生态度,做好工作,教育好对自己人生充满渴望的青少年运动员,这就是运教关系中的又一难点,而基层教练员品格中最闪光之点也在于此!
运教关系是培养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整体工作中的一项最重要工作,处于这一体系工作的各级领导,各类工作人员都会为教练员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并创造相应条件。但是,教练员又必须看到,任何人也代替不了教练员的位置,所有的问题仍需要教练员自己认真面对,认真分析,查找原因,寻求解决的办法,在不断奋斗的实践中,实现运教关系良好现状的出现,最终在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的涌现中,检验其实际效益价值。
[关键词] 运教 关系 主导地位 定位
北京奥运会为中国体育事业铸就了历史性辉煌,中国开始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其中青少年优秀运动员的培养,显示出了鲜明战略地位,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司的成立就是无须争议的标志。中国竞技体育事业走过了艰难的发展之路,充分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终于走出了自己的发展模式。中国竞技体育用五十年追赶上了奥运百年的历史,各方面的工作都有中国特色,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尤其是青少年运动员的培养更为鲜明。青少年运动员的培养工作中的核心之一就是正确认识运教关系,妥善解决运教关系中出现新的问题,才能促使青少年运动员的健康成长,优秀运动员的涌流。
一、当前青少年运动员的社会背景及心态
国家经历三十多年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使社会人员的思想意识较之以往有了巨大变化。站在青少年家长的角度看问题,为自己的孩子选择什么样的社会行业和社会事业,学习什么知识和技能,作为今后进入社会安身立命之能,立业成事之基,真是煞费苦心,家长成为左右青少年运动员成长的重要因素;我国竞技体育在世界大赛中优异成绩的取得,折射出了我国竞技体育专项运动发展水平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每一个走进运动队的年青运动员要想超越前辈的水平,并非轻而易举。竞技水平突破的艰难,运动员成材比率的现状,对运动员和家长都有着强烈的影响。运动员退役后择业的压力,是客观存在的难题。
青少年运动员背负着复杂的社会背景走进运动队,在实实在在的艰苦训练和激烈的竞赛中,呈现出意志品质的薄弱,学习高难运动技术的畏难,激烈竞赛中的涣散与生活中受社会多种思潮和所谓时尚影响产生的偏执自主言行,这些问题向教练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挑战,成为青少年运动员成长中不可逾越的障碍。教练员对运动员的全部工作,最终要体现在运动员运动天赋的被挖掘,竞技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各项素质的形成。因此,充分认识当前青少年运动员的社会背景与心态,是培养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前提与关键。
二、新时期运教关系的难点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师生关系、师徒关系,主要有“师徒如父子”,“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欺师背祖、大逆不道”。认真分析竞技体育运动队中教练员与运动员的关系,在数十年实践中,确实也发挥了很好的作用;随着运动队建设的不断深化和完善,运教关系中又增加了情感因素的内涵,即在坚持如父的严格的同时,特别是面对竞技体育早期专业化的出现,青少年运动员大量在较为低龄期就进入运动队的现实,“母爱”模式教育融入了运教关系,丰富了运教关系的内涵,同样发挥了很好的作用;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意识形态上促使社会人们追求自我独立的思想意识,开始逐步影响了新一代的青少年,青少年运动员也在其中。面对这一新的变化,在青少年运动员的培养中,“父严+母爱”的模式受到了新挑战,即:如何满足和尊重青少年运动员成长中自我追求的新观念,而又不能脱离优秀运动员培养的基本规律与青少年成长的基本规律,体现于运教关系中成为难点。
三、教练员占据着运教关系的主导地位
在运教关系中,教练员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占据着运教关系的主导地位;在最终培养出优秀运动员的过程中,才逐步转化为运动员成为主要方面,呈现出优秀运动员的质量,最终是要由运动员在赛场去完成展现。因此,在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后备人才的整个工作中,从一定意义上讲,教练员责无旁贷,一方面显示出了教练员在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又要求教练员必须勇于肩负起这一育人的责任,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竞竞业业成为优秀运动员涌现的基础和未来国家体育英才成长路上的铺路石,历尽各种辛劳,用自己生命的火光,照亮优秀运动员前行的每一步路。
四、教练员在运教关系中的恰当定位
培养青少年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工作中的运教关系,有着丰富的内涵,综合概括主要是:教学标准要求、人与人情感质量、教育管理的科学性和教练员的人格魅力四大方面。
(一)教学标准中坚守严格要求和标准
竞技体育优秀运动员培养的内在规律,产生于竞技体育专项运动的竞赛规则。在竞技专项运动优秀运动员体能、技能、智能的培养上,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从最初的专项运动准人才的训练开始,必须打下坚实的正确基础。一方面教練员对运动员要做到教对、教会,更要做到对运动员学习、掌握专项运动技能的程度,必须是高标准。否则,一旦运动员形成不良的动作运动习惯,不但影响运动员水平的再提高,而且纠正一个坏习惯比学一个新动作还要难上若干倍;更严重的是在集体项目中,具有技战术组合成功运用的破坏性,因此,教练员在教学中必须坚守严格要求的原则,不管训练周期再长,运动员掌握难度有多大,由此产生的厌烦情绪有多强烈,教练员可以改变教学方法,调整教学节奏,变化教学姿态,在技术标准的要求上,绝不可有丝毫的降低,这是必须坚守、不可突破的根本底线。否则,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就会是一句空话。
(二)运教关系不断增强情感沟通
在竞技体育动队中,教练员与运动员的关系雷同于学校中的师生关系,绝不是中国传统技能传授中的师徒关系。不准违师命在业务上有什么创新,否则就有被逐出师门,遭同业人员唾弃之责。这种旧的师徒关系名曰保留师能的精髓,但也必然出现固步自封、从高峰走向衰落。而竞技体育的生命力,在于一代代优秀运动员在师承后的创新中形成。所以,竞技体育运动队中的教练员与运动员的关系是一种新型的彼此尊重关系。双方为了共同的事业理想走到了一起,教练员喜爱自己的运动员,珍惜运动员是社会难得的体育人才;甘心用自己的心血托起明天的体育英才,运动员热爱自己的教练员,在决心献身于自己选择的体育专项运动事业中,不畏艰难,勤学苦练,勇攀运动技术的高峰,在为国争光的事业理想信念坚持中,争做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与运动员的同心同德,势必形成相互体贴,情感沟通无阻,教学互补,共同提高的局面,使专项运动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优秀运动员的涌现成为必然。
新的年青运动员思想活跃,善于思索,富于想象力,在学习运动技术的过程中,有表达自己感受的愿望,教练员必须预以尊重。因此,当前对运动员的培养,首先要打破运教之间的情感障碍,彼此信任,情感内在认可,成为求得教学好效果的前提条件。否则,就没有运动员训赛中积极性、主动性、刻苦性。这是社会发展对教练员提出的新课题,只有认识它、重视它,用真诚的态度解决它,才是唯一出路。
(三)教练员要做到科学引导寓教育人
竞技体育是科研事业,研究的对象是人的生理与心理基本能力及承受压力下的应变能力与变化。因此,探索其规律性和应用人体动作运动规律是一项以事实为根据,以掌握其变化的科学性为标准的自然科学研究。而人体动作的主体是人,人的思维与心理活动具有对人体动作运动的决定性反作用,这又是人类的社会学研究。
教练员在训练运动员的过程中,不仅要求自己对专项运动人体动作运动的变化所需条件要清楚,还要通过自己的讲解,示范,手把手的教学,让运动员同样做到理解。学对、学会、仿制到复制,复制到创新,最终完美表现。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科学的说理过程,引导过程,完美示范过程,最终达到让运动员能悟到其中的精妙和内涵,完全变成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并且在学习、体会人体运动动作的过程中,升华自己的思想认识,从而实现自我教育,在学习人体运动动作中,体味到人生的意义与事业意义,达到自我完善的目标。教练员要在教学中,赋于运教关学的科学性,实现授技与育人双重目标的实现。
(四)教练员的以身作则,对建立良好的运教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
培养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的基本对象是青少年,教练员与运动员朝夕相处,教练员的一言一行完全无保留地呈现在运动员的面前。模仿力强,多思好问是所有青少年运动员的共同特点。教练员在训练场和竞赛场的表现,都是对运动员的无声教育与示范,有着强烈的影响力。教练员的知识面,专项运动知识深度,专项运动技能能力,生活习惯,处事品格等构成了教练员的人格魅力,决定了教练员在运动员心目中的地位。如果教练员成为了运动员的偶像,这就为运教良好关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练员在工作中也有许多的难处,特别是处于培养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第一线的体育界最低层次的教练员,有着一系列问题需要面对,特别是不受重视,待遇低,条件又艰苦和完成目标化任务形成的压力,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解决起来又相对缓慢,这无疑是对教练员最大的考验。但是,每一位教练员必须看到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当自己面对青少年运动员时,不允许我们有任何畏难情绪,不平心态的表露,要把一切压在内心,以阳光的表情,积极的人生态度,做好工作,教育好对自己人生充满渴望的青少年运动员,这就是运教关系中的又一难点,而基层教练员品格中最闪光之点也在于此!
运教关系是培养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整体工作中的一项最重要工作,处于这一体系工作的各级领导,各类工作人员都会为教练员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并创造相应条件。但是,教练员又必须看到,任何人也代替不了教练员的位置,所有的问题仍需要教练员自己认真面对,认真分析,查找原因,寻求解决的办法,在不断奋斗的实践中,实现运教关系良好现状的出现,最终在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的涌现中,检验其实际效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