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语文审美教育之策略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lpht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阅中学语文课本,我们发现,其中有不少文章文质兼美,读来令人陶醉。这类文章具有丰富的审美内容,诸如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等,细细品读,慢慢欣赏,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在新课标的大背景下,教师若能在教学中抓住这些审美因素灵活开展教学,那么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下面以初中语文教材为例,谈谈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之策略。
  策略之一:欣赏课文中的自然美
  欣赏自然美,我们就可以对构成自然美的形式要素诸如颜色、形状、声音、线条、比例、对称、均衡、质量等,进行深入的欣赏。中学语文课本的许多课文,都描写了自然美。
  如周密的《观潮》,为我们展示了一幅优美迷人的自然景观图。在这篇古文里,作者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开篇,先声夺人。接着交代海潮最盛的时间,然后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描绘,由远及近地写出了海潮的雄奇壮观。描绘又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出之,简短的“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把海潮从远方奔涌到眼前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最后以杨万里的诗句“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作概括,显得形象生动,令人神往。这自然的美,不禁使人想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策略之二:欣赏课文中的艺术美
  艺术美具有典型性的主客观统一性的特征。艺术家(包括作家)通过典型化把现实生活及自然现象中美的因素集中、提炼、概括起来,使之成为典型的艺术形象。我们对艺术美的欣赏,可从这个典型的艺术形象入手,从形式到内容整体上去感受艺术美。
  1.欣赏形象美。如朱自清的《背影》,它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刻画了“背影”。“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作者对它的刻画是不惜笔墨的。这样,作者通过刻画“背影”,便树立了父亲的形象。这是一个美的形象,美在父亲对儿子的爱。这种爱,令人感动得热泪盈眶。欣赏这个形象,从这个形象中去揭示其深刻的美的内涵,就能使人的思想境界得以提高。
  2.欣赏情感美。文学作品中所饱含的爱国之情、乡情、爱情等,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欣赏这些美学因素,能提高审美情商,丰富情感世界。如读余光中的诗《乡愁》,我们能感受到诗人余光中心灵深处一个执著的主导情感——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在诗中,作者将“乡愁”分为四个阶段。
  
  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读着这样的诗,人们不禁会为诗人的故乡之思、家国之思而感叹唏嘘,进而提高了自己爱国之境界。
  3.欣赏细节美。适当的细节描写,能增强文学作品的感染力。李森祥的《台阶》,就有多处这样的描写。例如,写父亲在开始造台阶时的劳动情形:“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作者没有选取全身,没有选取整个头部,而是选取头发来描写,甚至选取一根细发来描写。一个“挑”字,足见每一根细发承受到的水珠压力,再加上“艰难”一词的修饰,以“发”拟人,借“发”写人。这样的细节描写感人至深。
  4.欣赏情调美。作者往往于自己的作品中寄寓或欢快喜悦或忧愁凄婉等情调,这样情调既显示了作品的艺术风格,又显示了作品的感情色彩。如郦道元的《三峡》,表现的是一种凄婉的情调。“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一“霜”一“寒”一“肃”一“啸”,写出秋峡的萧瑟寒冷、凄凉肃杀,写出了人们身处此时此地的伤感。
  5.欣赏结构美。精巧曲折的文章结构,能引人入胜。文贵曲忌直,文以曲为美。周密的《观潮》,也是一篇结构精巧的文章。钱塘江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大,观潮者人数众多,但由于作者运用了精巧的结构,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侧面烘托相结合,所以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作者的匠心独运,使这篇短文写得张弛有度、摇曳多姿,始终紧紧吸引着读者。欣赏结构之美,能提高学生结构作文的水平。
  6.欣赏语言美。作家的语言风格或朴实或华丽,或婉约或豪放,显示了各自的个性。比如朱自清的散文,进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有《绿》、《荷塘月色》、《威尼斯》、《春》、《背影》等,都是脍炙人口、文质兼美的名篇。读他的散文,宛若早春晨曦、晚秋山泉那样,给人以无限清新、自然的感觉。品读这样的散文,品味其语言的美,人也会进入美的精神境界。
  此外,还可以欣赏作品的音乐美、含蓄美、意境美、情趣美以及课文中反映出的社会美等。
  在实施新课改推行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在语文教学这块园地中,教师若能善于挖掘中学课文中的美育因素,并巧妙地实施审美教育之策略,引导中学生欣赏课文中的“美”,那么,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操。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