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高等教育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一点想法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bh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高等教育普及化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提出新要求.普及化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与精英教育阶段有着显著不同,不可能人人成为精英或领军人才.对此,只能通过“通识教育”来提高人民总体文化水平,而通过高等教育实现人的社会地位转变的传统观念也需要改变.为了应对社会的瞬息万变所引起的不平衡与不确定性,高校也要通过提高通识教育水平使学生获得“学会学习”“知己知彼”,特别是“认识自我”的能力.
其他文献
针对互动电影的互动性,有观点认为它打破了电影的幻觉属性,使观众得以参与到艺术创作;但也有观点指出,它并没有戳破幻觉,而是提供了新的幻觉机制.这个新机制通过三个步骤——将观众思维外化为可见动作、通过对动作的定量达到对思维的切分、预设“正确”选项规训观众思维——完成对精神无限性的遮蔽.经过对这个机制的考察,结合德勒兹电影理论,能够发现互动电影的“互动—影像”不仅不是时间—影像的进化,相反,是朝着运动—影像的返祖.
“高质量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之后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和新目标,是学术界热议的话题.各种观点和解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聚焦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概念,分析其特征,解读其意义,期冀帮助人们进一步加深对这一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使之有利于加快我国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的早日实现.
再现型艺术是自柏拉图以来到现代主义之前的艺术范式,“反再现”不仅打破了再现论各安其位的治安秩序,更从影像的异质性与明证性等方面开启新一重的美学空间.这在雅克·朗西埃和让-吕克·南希的电影理论中有所呈现,两位理论家的影像共同体对于当前后现代社会的共同体问题无疑提供了兼具现实和美学效力的理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