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物主义不能直达幸福

来源 :当代党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engan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从追求物质过渡到追求幸福的时刻。
  不久前,清华大学教授颜宁关于“幸福”的一次演讲火了。学生曾问她,与电视剧《欢乐颂》的主角安迪相比,你付出的努力更多、名望更高,赚得却很少,会感觉不平衡吗?答曰:金钱不能成为衡量幸福感的标准。一问一答,道出了多数人“想要与得到”的挣扎。
  现代人面前都摆着一道“幸福难题”。就像斯基德尔斯基父子在写《金钱与好的生活》这本书时,他们的朋友问道:“你们不是打算告诉我们,你们认为多少钱才够吧?”这本从哲学和经济学角度探讨金钱与美好生活关系的著作,正是聚焦于此,“多少钱才够”“够是相对于什么来说”等问题伴随始终。
  之所以是“难题”,是因为有关金钱与幸福感相关性的讨论从未停止,结论更是悬而未决。即便在马克思看来,“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的资本主义,也没能满足人们对财富和金钱的追求。相反,经济上的不知足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这种渴望植根于人的本性。
  曾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经济增长几乎就等同于美好生活。美国“大萧条”时期,很多人对未来不抱有任何幻想。凯恩斯在1928年对剑桥大学本科生做了一次演讲,题为“我们后代的经济前景”。他预测,“100年后,先进国家的生活标准将是今天的4—8倍”,并且描绘了舒适工作和美好生活的前景。
  在当时一些经济学家看来,减少工作时间或者用更多自由时间做喜欢的事情,代表了一种美好的生活。现实情况是,经济增长并未实现预言中的美好,大多数人还需要将绝大部分时间用于辛苦地工作,考虑到不同时期政治经济、科学技术、世界形势等多重因素的变化,“凯恩斯们”的失败预测也不足为奇。
  经济增长或财富增加,确实是实现美好生活的物质基础。但是对国家而言,单纯追求GDP的高速增长,加重污染、挤压闲暇、贫富分化等经济增长负效应可能会逐渐凸显。1974年,经济学家理查德·伊斯特林在对多国进行幸福感与GDP的调查后,发表了论文《经济增长是否能改善人类命运?》,他的答案是“可能不会”,这就是著名的“伊斯特林矛盾”。
  对个人而言,美好生活里不能只有金钱。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人的钱包逐渐变鼓,但也带来“你幸福吗”的困惑。金钱没有“原罪”,与美好生活也密切相关,但当一个人把对生活的追求框定于物质与金钱时,就会像传说中的迈达斯国王,虽被赋予点石成金的魔力,最终却被饿死。
  亚里士多德曾说:“人活着的目的应该是让自己开心,但人们终其一生忙碌又受罪,想到这些还真是让人不解。”如今,我们的国家正面临着从高速增长过渡到中高速可持续增长的阶段,我们每个人则面临着从追求物质过渡到追求幸福的时刻。全面小康带给人们的意义,就是在可物化的指标之外,还要补全健康、安全、尊重、个性、闲暇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处等种种目标。在发展起来的语境下,更多人的人生选择将不再是被迫或者孤立的。未来几十年,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拜物都将退位成生活的附属品,而探寻可能性、关注幸福感、为爱好打拼,一定会成为公共空间中不断出现的新风尚。
  (摘自《人民日报》)
其他文献
吴康生活在湖北省监利县容城镇的一个普通的住宅里,因为很少出门,卧室与大厅几乎成了他每天活动的全部空间,而小镇上却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存在。为了照顾他的日常生活,爸爸妈妈二十多年从来不敢离开他的身旁。  虽然人的发育有快有慢,但是吴康出生后不久就不再生长了,这的确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看着他那粉嫩的脸庞、大大的眼睛、软软的小手,以及那乖巧地倚在妈妈怀里的情景,不能不让人感觉他是一个婴儿。这个样子怎么可能
本实验以三个玉米品种新实多2号、东单7号、中原单32为实验材料,采用PEG6000模拟土壤干旱条件,研究渗透胁迫下不同玉米品种MDA(丙二醛)含量、CAT(过氧化氢酶)活性以及膜相对透性
数控机床热变形补偿模型研究和应用中须快速采集大量温度与热误差信号。针对温度和热误差信号的特点开发了检测系统 ,此系统具有方便快速测量机床各部位温度和机床热误差的功能
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推动着传统金融业的不断改革和创新,提升了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互联网在创新了金融模式,提供了便捷服务的同时,也为洗钱犯罪分子提供了更便利多样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