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力求通过对“侃大山”一词的由来,演变,和现如今的使用情况作以说明。来论述其在当今现代汉语中所处的位置,以及此词所发挥的作用,文章将分为三大部分来进行阐述,分别为第一点:词的发源,着重说明词的来源问题,找清源头,以便明确思路;第二点:词的演变,包括词所代表的具体意义的变化以及字形字意的变化;第三点:本词在当下的语言环境中,在现代汉语词语大家庭中的独特性。
【关键词】侃大山;现代汉语;词源;演变;独特性
在当下的日常生活中“侃大山”这个词时常会被用到,就算是不用,但是一旦提起的话也不会有人感到陌生而不知其意了。词已经平常化,日常化了。那么最开始这词是从哪出现的呢?用于什么样的语境呢?具体怎么写呢?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词呢?下面我们就来一一解答这几个问题。
第一,“侃大山”的发源:对于这个问题我查阅了《俗语词典》,《汉语俗语词典》,《惯用语例释》,《北京土语辞典》,《北京方言词典》,等书籍。结果关于“侃大山”这个词的表述只有在《北京方言词典》中有,表述如下:“砍大山,指高谈阔论,带有吹牛意味。偏贬义。”①后来我又在网络上查了一下相关资料,“砍大山”是北京土话,也是上世纪70~80年代北京青少年中间的流行语。由此可见,“侃大山”发源于北京方言土话,原来写作“砍大山”。这就是此词的来源。至于北京土语中为何会产生这样一词,学生还弄不明白,太过于深奥,在这里只能留有很大的悬念了。今后如果有机会一定要一探究竟。
第二,“侃大山”的演变:就如上述我在第一点中所说的那样,“侃大山”前身是“砍大山”在陈刚先生《北京方言词典》1985年版中表述时候就是“砍大山”。后来我又查阅了《中国惯用语大全(辞海版)》2004年版,其中表述就由原来的“砍大山”变成了“侃大山”。其释意也发生变化,解释为:“长时间没完没了地说一些琐碎、不恰当或无效的话。”由此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词本身影響的提升与扩大,对词本身的用字以及词意的解释都发生了变化,这种演变不能不说是对这一词研究深入的一种表现形式。有一篇文章叫《说“侃”》其中论述了将“砍”字换成“侃”字的好处,因为“砍”是一个常用字,容易有歧义,而启用一个平时很少用的“侃”字就不会引起误会了。同时我认为,在换完字之后,“侃大山”这一词本身也更加符合现代汉语的特点,我们都知道。汉语是表意的,我们也都知道有“侃侃而谈”这一成语,所以一拍即合,换字后也使得词本身更加具有表现力,也更容易在书面上被理解。当然,也正因为我们汉语是表意的,所以至于本字到底是“侃”还是“砍”就没有必要纠结了。如果一味的钻牛角尖,就有点“丢了西瓜拣芝麻”的味道了。
第三,本词在当下的语言环境中,在现代汉语词语大家庭中的独特性。这一点是我认为这三点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在我看来,“侃大山”一词填补了现代汉语中一类意思的词没有相对“雅”的表意词。这句话咋听起来有些拗口,下面我就来解释下那句话,为什么我说它填补了一类词的“雅”的表意空白,我们都知道,我国文化有阳春白雪,有下里巴人。语言有书面语言,口头语言。阳春白雪是“雅”文化的代名词,而下里巴人是与它相对的“俗”文化的代名词。而我们在使用书面语言的时候,往往偏向于的是“雅言”。而口头表达的时候就有可能“雅俗共赏”或者“俗不可耐了”。这问题就来了,在生活中,当我们要表达一种谈天说地,高谈阔论,不着边际的对话的时候,表达那种情景,那种情绪的时候,我们用什么词呢?用什么词较为恰当呢?这恐怕要犯难了,难道要用“扯”或“扯淡”不成?未免俗之大俗也。在这时候,“侃大山”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只有这一词才能恰到好处的表达了笔者想表述的情感并且“雅”,不流于“俗”。而在我们现代汉语的其他语境以及用词方面就有很多选择的余地,例如:要表达一种消沉的情绪,你可以用成语“意志消沉”,也可以用“垂头丧气”也可以用“深沉忧郁”来表达,还可以用最简单的“不高兴”但是换成“侃大山”这种情境,就只有这一种可能,难道要用“侃侃而谈”?那未免词不达意了。还有另一方面,我们大家都普遍共识,汉语的词汇大多是两个字,或者直接过渡到成语是四个字,或者为俗语五到七个字,就是单单很少有三个字的词语,当把若干词汇放在一起,如果其中有“侃大山”的话,无疑它会成为最显眼的一个。汉语词汇千千万万,作为其中特立独行的三个字组合,足以体现它的特殊性了。
之所以会选这个题目是老师上课时说的例子启发了我,老师当时举例说“侃大山”这个词到底怎么来的,还真说不清。当然,学生也是仅仅试图寻找一些蛛丝马迹,想真正的追根述源是做不到的,只能浅尝辄止,还望老师多批评指导。
以上内容是我个人的一些见解,非常的浅薄,漏洞也肯定不少,但是真真实实的是我的想法,只有这一点我觉得是最可取的了。通过以上三点,对“侃大山”这一词汇的“前世今生”做了一次简单的梳理,同时也就它的独特性作了简要分析。观点很不成熟,阐述也不够深刻,还望老师能给予批评与指点。以便于今后我可以有所进步与提高。 [科]
【关键词】侃大山;现代汉语;词源;演变;独特性
在当下的日常生活中“侃大山”这个词时常会被用到,就算是不用,但是一旦提起的话也不会有人感到陌生而不知其意了。词已经平常化,日常化了。那么最开始这词是从哪出现的呢?用于什么样的语境呢?具体怎么写呢?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词呢?下面我们就来一一解答这几个问题。
第一,“侃大山”的发源:对于这个问题我查阅了《俗语词典》,《汉语俗语词典》,《惯用语例释》,《北京土语辞典》,《北京方言词典》,等书籍。结果关于“侃大山”这个词的表述只有在《北京方言词典》中有,表述如下:“砍大山,指高谈阔论,带有吹牛意味。偏贬义。”①后来我又在网络上查了一下相关资料,“砍大山”是北京土话,也是上世纪70~80年代北京青少年中间的流行语。由此可见,“侃大山”发源于北京方言土话,原来写作“砍大山”。这就是此词的来源。至于北京土语中为何会产生这样一词,学生还弄不明白,太过于深奥,在这里只能留有很大的悬念了。今后如果有机会一定要一探究竟。
第二,“侃大山”的演变:就如上述我在第一点中所说的那样,“侃大山”前身是“砍大山”在陈刚先生《北京方言词典》1985年版中表述时候就是“砍大山”。后来我又查阅了《中国惯用语大全(辞海版)》2004年版,其中表述就由原来的“砍大山”变成了“侃大山”。其释意也发生变化,解释为:“长时间没完没了地说一些琐碎、不恰当或无效的话。”由此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词本身影響的提升与扩大,对词本身的用字以及词意的解释都发生了变化,这种演变不能不说是对这一词研究深入的一种表现形式。有一篇文章叫《说“侃”》其中论述了将“砍”字换成“侃”字的好处,因为“砍”是一个常用字,容易有歧义,而启用一个平时很少用的“侃”字就不会引起误会了。同时我认为,在换完字之后,“侃大山”这一词本身也更加符合现代汉语的特点,我们都知道。汉语是表意的,我们也都知道有“侃侃而谈”这一成语,所以一拍即合,换字后也使得词本身更加具有表现力,也更容易在书面上被理解。当然,也正因为我们汉语是表意的,所以至于本字到底是“侃”还是“砍”就没有必要纠结了。如果一味的钻牛角尖,就有点“丢了西瓜拣芝麻”的味道了。
第三,本词在当下的语言环境中,在现代汉语词语大家庭中的独特性。这一点是我认为这三点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在我看来,“侃大山”一词填补了现代汉语中一类意思的词没有相对“雅”的表意词。这句话咋听起来有些拗口,下面我就来解释下那句话,为什么我说它填补了一类词的“雅”的表意空白,我们都知道,我国文化有阳春白雪,有下里巴人。语言有书面语言,口头语言。阳春白雪是“雅”文化的代名词,而下里巴人是与它相对的“俗”文化的代名词。而我们在使用书面语言的时候,往往偏向于的是“雅言”。而口头表达的时候就有可能“雅俗共赏”或者“俗不可耐了”。这问题就来了,在生活中,当我们要表达一种谈天说地,高谈阔论,不着边际的对话的时候,表达那种情景,那种情绪的时候,我们用什么词呢?用什么词较为恰当呢?这恐怕要犯难了,难道要用“扯”或“扯淡”不成?未免俗之大俗也。在这时候,“侃大山”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只有这一词才能恰到好处的表达了笔者想表述的情感并且“雅”,不流于“俗”。而在我们现代汉语的其他语境以及用词方面就有很多选择的余地,例如:要表达一种消沉的情绪,你可以用成语“意志消沉”,也可以用“垂头丧气”也可以用“深沉忧郁”来表达,还可以用最简单的“不高兴”但是换成“侃大山”这种情境,就只有这一种可能,难道要用“侃侃而谈”?那未免词不达意了。还有另一方面,我们大家都普遍共识,汉语的词汇大多是两个字,或者直接过渡到成语是四个字,或者为俗语五到七个字,就是单单很少有三个字的词语,当把若干词汇放在一起,如果其中有“侃大山”的话,无疑它会成为最显眼的一个。汉语词汇千千万万,作为其中特立独行的三个字组合,足以体现它的特殊性了。
之所以会选这个题目是老师上课时说的例子启发了我,老师当时举例说“侃大山”这个词到底怎么来的,还真说不清。当然,学生也是仅仅试图寻找一些蛛丝马迹,想真正的追根述源是做不到的,只能浅尝辄止,还望老师多批评指导。
以上内容是我个人的一些见解,非常的浅薄,漏洞也肯定不少,但是真真实实的是我的想法,只有这一点我觉得是最可取的了。通过以上三点,对“侃大山”这一词汇的“前世今生”做了一次简单的梳理,同时也就它的独特性作了简要分析。观点很不成熟,阐述也不够深刻,还望老师能给予批评与指点。以便于今后我可以有所进步与提高。 [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