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名片]
吴江市鲈乡实验小学创办于1997年9月,并于1999年2月被认定为江苏省实验小学。学校设本部和越秀两个校区,学生2090名,教职工160人。学校办学条件优良,校园环境优美,文化气息浓郁,是吴江市一所教育现代化窗口学校。建校14年来,学校以“全心全意为师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服务”为办学理念,以“制度规范、精致管理、文化引领、学术提升”为基本办学策略,坚持走科研兴校、特色强校之路。学校十分注重教师专业成长,通过教育博客引领教师向专业化、特色化、个性化发展,现在学校吴江市级以上骨干教师比例达40%。
赵赟:顾校长,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首先我想了解一下贵校“十一五”课题成果主件——《博客·成长》这本书。这本书让我很受感动,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这本书的精华。
顾桂荣: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选择一直是困扰学校发展的核心问题。学校教育环境往往以工作为本,它为教师专业成长预留的空间并不大。教育博客的出现,让我们对教师专业成长有了更多的期待。2006年我校成功申报了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博客: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与研究》。五年多来,我们开创性地、务实地开展了课题研究活动。并通过实践提炼出诸如“教育博客促进自我反思,构建了行动研究的共同体”,“教育博客推进同伴互助,构建了校本教研的共同体”,“教育博客借助专家引领,构建了主题研究的共同体”,“教育博客拓展交往渠道,构建了家校联系的共同体”,“教育博客关注学生成长,构建了班级管理的共同体”等观点,这些观点和思考,结合我校教师的亲身实践和体悟,形成了《博客·成长》一书的基本体系。在这本书里,分成“思考、实践、轨迹”三大板块。“思考篇”是我们对教育博客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理性探索;“实践篇”是我们对教育博客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亲历和体验,“轨迹篇”是我们基于“教育博客”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收获与提升。在这本书里,记载了我校60多位教师在“教育博客”的沃土上辛勤耕耘快乐成长的心路历程;留下了他们对教育规律探索发现的精彩瞬间;表达了他们对教育理想和教学信念追求的勇气;抒发了他们对教育现象和事件的个性解读。
赵赟:大多数学校都有自己的网站与论坛,也都在一定程度上为师生提供了一个互动、成长的平台,却很少有学校敢于以此作为学校师资培养特色来坚持与发展。请您谈谈鲈乡实验小学的特别之处在哪里?换句话说,你们学校做了哪些自己独特而别人还没做的事,或是自己比别人做得好在哪里?
顾桂荣: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它的专业要求越来越高。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都是因校而异的。我校选择“教育博客”这个平台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路径,也不是独树一帜,只是基于我校的现状和需要。我校建于1997年9月,是吴江市推进教育现代化工程的标志性学校。为加速学校普及信息化技术教育的步伐,并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因此,当地政府加大了对学校的投入,使得学校办学条件优良,教育设施齐全,各专用教室功能完善。教育信息化装备水平尤为突出,校园网络系统、校园监控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一应具有,生机比5:1,师机比1:1。这些硬件设备的创设为广大教师的专业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选择教育博客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可以说是我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当博客在互联网上风靡的时候,我校的教育博客建设已经如火如荼,成为周边地区较早拥有校园博客网站的学校之一。我校选择一条基于教育博客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路径,探索一套基于教育博客的教学研究的校本之路,确实演绎了一段不一般的心路历程。
第一阶段:未成曲调先有情。2004年春天。苏州市电化教育馆正在举办“教育信息化研究型教师高级研修班”,我校青年教师俞旭因曾获“苏州市十大网络教学能手”称号而有幸参加此次培训。在培训中,他聆听了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关于博客建设的报告,聆听了时任苏州市电教馆馆长金陵关于教育博客开发与苏州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报告,两个报告的精彩演绎和教育博客美好的发展远景,使俞旭老师心潮澎湃。回校后他向校领导主动请缨,要求建立我校教育博客。尽管对“教育博客”这一新名称,学校领导当时还不甚了解,但考虑到苏州市教育现代化的快速推进以及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实际需要,学校领导同意他试验,并不断地给予他鼓励。于是俞旭老师在学校校园网上制作了“鲈乡博客”的模块,并创建属于他的教育博客。学校领导考虑到学校青年教师多,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请俞旭老师将自己的教育博客在全体教师会上进行展示,并要求学校骨干教师尝试建立自己的教育博客。2005年春天,作为校长的我有幸考察新西兰教育,回国后就利用校园博客及时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发布出来,也许是教师对国外先进教育的崇拜,也许是我写作时独到的视角,也许是博客界面的优美、异乡风景的独特,我的“博客”人气旺、回复率高。学校领导的示范和引领,极大鼓舞了教师们的积极参与热情,许多教师也正在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此时,学校领导审时度势,便在学校全体教师中进行推广。同时学校一方面加强对学校教师的教育技术业务培训,另一方面,为了鼓励教师制作好自己的“博客”,推动学校博客团队建设,由学校教科室、教技室联合进行校级优秀博客评比活动,并把教师写博列入骨干教师评选条件,列入教师教育科研工作考核内容中。
第二阶段:犹如羞答答的玫瑰纵情开放。长期以来,也许是教育体制的问题,我们的教师只习惯于应付领导们的封闭式的检查,缺少“分享”的理念,缺少“张扬”的人性,因此常常把一些“教育精彩”藏着、掖着,或以“事小而不为”,最后付之东流;而面对自己已经做好的博客,他们心里有些害怕,不知该写些什么,因为他(她)们知道,这是个开放式的东西,只要拿起鼠标一点击,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到,担心自己的“那点小东西”登不上大雅之堂,弄不好搞个全世界的“笑话”。这是其一。其二是教师平时有的东西,难免东拼西凑,移花接木,如今让“这东西”上了“博客”,等于上了互联网,是否会拆穿“西洋镜”。教师们在患得患失中彷徨,在犹犹豫豫中失去“自我”。致使建起的“博客”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泉”。此时的教师们在彷徨,其实我们学校领导也在彷徨,在思索,怎样让教师们丢弃心灵的恐惧,撩开博客“神秘的面纱”,还教师“真我的风采”。为此,一方面我们告诉教师BLOG其实是以个人出版物的形式来到你的身边,关怀你的精神生活,欣赏你的研究成果与思想交流,倾听你的教育故事与心灵絮语。只要在这块属于你自己的园地里辛勤耕耘,自由表达、尽情交流,你就会有幸福收获。在BLOG上,你可以得到熟悉的和陌生的教育博客主人的鼓励与欣赏,在超个体的学习、交流中获得知识、智慧和情感上的满足。而且,在这里我们每个人的身份是双重的,既是表达的主体,又是欣赏与认同别人和自己的网志成果的主体。另一方面,则对教师多加鼓励。消除了心灵的恐惧,有“勇敢者”开始了尝试,此时,学校领导就对“勇敢者”予以不停地鼓励与支持,让他们畅游在网上,享受着成功的乐趣,也激励着“后来者”不断地去追赶,甚至超越。
第三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教育博客的出现,为我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希望和期待,只有把握了这个机会,教师的专业成长才能有美好的前景。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有很多种,大家认为最直接、最有效、最为教师接受的途径是开展行动研究。行动研究的表达方式主要有:研究日志、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教学课例和教学反思。而教育博客是教师行动研究最好的电子载体;博客记载的教育故事(叙事)、教学反思形成行动研究日积月累的阶段成果,行动研究则使博客上原本无序列的教育叙事、教学反思上升为系统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意义上的认识。可以说,博客方便了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提升了博客教育记载的质量,两者共同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从我校教育博客建设和发展历程看,我们经历了“个人博客”——“团队博客”——“主题(专题)博客”的探索过程。从我校教育博客的教育价值和功能的开发历程看,我们利用教育博客构建了多个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共同体。我校的老师正是在构建共同体的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经历和体悟,体验了成功和欢乐,也展现了自己的智慧和才华。
赵赟:顾校长,师资培训有多种方式,教育博客可以算作是师资培养中当前比较时尚的做法,但是博客作为一种新兴的事物,其发展得很快,同时也可能会淘汰得很快。与传统的师资培养方式比起来,教育博客有优势也有劣势。你们的教育博客“青春永驻”,其活力之源在哪里?
顾桂荣:传统的教师培训方式一般都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式居多,听讲座、报告,外出学习也不乏是先观摩,然后是讲座、报告。这样的培训效率往往不高,教师的自主意识不强,有时还有种被强迫的感觉;这样的培训往往内容随意性较强,不成系统;这样的培训往往缺少思想上的互动与碰撞,常常一厢情愿。因此,师资培训理念、方式的转变,培训目标和重心的下移成为了时代发展的必然。在这种背景下,我认为校本培训作为一种经济有效的新模式。它能够与现行的其它教师继续教育模式交互补充、优势共生,受到一线学校和教师的普遍欢迎。我们的教育博客正是一种现代的、经济的、有效的、校本的培训方式。教育博客作为一种师资培养的现代做法与传统的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教育博客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虚拟的信息交流世界,但正因为这个世界是虚拟的,它去除了教育日常生活中的习俗与权威,让教师们获得了教学理念与教育理论上的平等权。教育博客是每一位教师教学思想的结晶,但它更是每一位教师向他人敞开的心灵窗口。教育博客也是个人教学思想的文库,尤其是当它把大家的教学思想汇聚在一起的时候,它又成了教师们的教学资源库。我校五年多的实践与研究,不少老师尝到了甜头,他们学会了个体性的教育、教学反思,学会了跨时空的交流,学会了反思性实践,学会了自主性的提高,从而使学校形成“自我反思——交流融合——变革实践——总结提升”的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新模式。
当然,教育博客作为新兴事物发展得快,同时也有可能会被淘汰得快。教育博客如果没有教师的参与和选择,它就只是一个没有任何价值的废旧仓库;不管它多么的完美,它就只是一条没有汽车奔跑的高速公路。教育博客既可以成为一种智慧的宝库,也可以成为浪费教师宝贵时间的黑洞。从教师专业成长的功能来看,仍然需要我们理性地在教育博客中选择自己可行的成长路径。因此,要使教育博客“青春永驻”,我认为要引导教师坚持教育博客的批判性,超越性和分享性。教育博客是用来“批判”教育教学生活的,而不是拿来“抱怨”日常教育教学生活的。批判是以未来为导向的,抱怨是以过去为导向的;批判孕育着对未来发展的希望,抱怨是对过去的否定,也暗含对未来的失望。教育博客是拿来“沉淀”教学思想的,而不是简单地“积聚”教学故事。利用教育博客来叙述与重构教学故事,可以让我们在叙述教学故事过程中超越自我的视野,去认识教学故事中他人的体会与感受;可以让我们在重构教学故事的过程中,去反思与批判自己在教育实践中的思想与行动;当我们可以理解更多他人时,当我们理性分析自己的思想与行动时,教学思想就在这个过程中孕育出来了。教育博客不是向他们展示自己成果的舞台,而是学习提升的平台。怀着学习的心态来建设自己的教育博客,更容易让自己的教育博客成为自己与他人心灵互动的平台,也就更容易让自己在互动的过程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赵赟:从您的谈话中,可以看出顾校长是一位有活力、有思考、有判断力的校长,相信您的这种活力也给鲈乡实验小学带来了变化。请您谈谈您的办学理念。
顾桂荣: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为师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服务!”我们提出这个理念是基于我们对教育目的的理解以及人的发展的关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整体价值,即使受教育者既实现人的社会价值,又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因此,教育既能满足社会需要,使受教育者给社会作出最大贡献;又能满足人的自我发展需要,使受教育者自身获得最好发展、最大幸福。所以,我们在提出这个办学理念时候,关注了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学校的发展必须以提升所有人的生命质量为目的。“所有人”包括全校所有师生。“生命质量”包含着“发展与幸福”。学校期望所有在鲈小工作学习的教师和学生,能够在自我成长、发展的过程中,体验生活的欢乐、享受教育的幸福。
二是学校今天的发展必须给明天的发展留下更大的余地,必须给明天的发展创造更宽的空间。学校的发展有近利和远利的追求,两者可以兼得,但不可偏废。因此,我们要让学校今天的成就成为明天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条件,要让学生今天的成长成为明天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石。要让教师今天的发展成为明天教师超越自我、实现自我的力量。
赵赟:鲈乡实验小学是一所较为年轻的、成长中的学校。如果说校长是一所学校的领航员,您对于学校未来的发展有哪些规划和期望?
顾桂荣:学校未来发展将继续把“为师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服务”为办学理念,以“提升生命成长质量”为办学追求,以“发现人的力量,发现人的潜能,发现人的个性,发现人的价值”为育人理念,通过适当的教育与训练,开启、唤醒、发现每一位师生的力量、潜能、个性和价值。
学校把“提升生命成长的质量”为办学追求,其内涵要求是:在教育中把学生当作一个个具体的、鲜活的生命体来看待,让每个孩子尽情享受童年的欢乐和幸福,同时享受发现的快乐,创造的快乐,个性发展的快乐,自我价值实现的快乐。其具体表现为:尊重生命的完整性,尊重生命的灵动性,尊重生命超越性,尊重生命的独特性。同时也包括:尊重教师的生命特性,克服仅把教师当作工作体看待的现象,努力改善教师生存状态,给予教师人文关怀,丰富教师的精神生活,使学校真正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生命意义的重要场所,让每一位教师享受到教育的幸福,体验到职业的乐趣。
要实现“生命成长质量的提升”,首先要靠制度来守护,用文化来凝聚。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一所学校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由自身独特文化来引领。学校将着力构建现代学校制度和文化,努力体现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相容相映,弹性化地实施人性化的学校制度,形成促进学校师生主动发展的制度和文化体系。有效实现学校内部资源的整合,强化部门工作自我设计与规划意识,改善管理的行为方式,形成合理的思维方式,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调动教职工积极性,提高学校管理效能。其次,要靠课程来引领,靠课堂来实现。课程结构决定学生的素质结构,因此学校将强化课程建设意识,着力校本课程、生本课程、师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以多样化的课程形态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要。以“开放性、动态性、生成性”的课堂实现教师“自我更新”。第三,在“成事”中“成人”,以“成人”促“成事”。让学校的每一个成员都能成为自己承担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使每一项工作都呈现出责任人的智慧与风格,创造与活力。
吴江市鲈乡实验小学创办于1997年9月,并于1999年2月被认定为江苏省实验小学。学校设本部和越秀两个校区,学生2090名,教职工160人。学校办学条件优良,校园环境优美,文化气息浓郁,是吴江市一所教育现代化窗口学校。建校14年来,学校以“全心全意为师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服务”为办学理念,以“制度规范、精致管理、文化引领、学术提升”为基本办学策略,坚持走科研兴校、特色强校之路。学校十分注重教师专业成长,通过教育博客引领教师向专业化、特色化、个性化发展,现在学校吴江市级以上骨干教师比例达40%。
赵赟:顾校长,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首先我想了解一下贵校“十一五”课题成果主件——《博客·成长》这本书。这本书让我很受感动,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这本书的精华。
顾桂荣: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选择一直是困扰学校发展的核心问题。学校教育环境往往以工作为本,它为教师专业成长预留的空间并不大。教育博客的出现,让我们对教师专业成长有了更多的期待。2006年我校成功申报了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博客: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与研究》。五年多来,我们开创性地、务实地开展了课题研究活动。并通过实践提炼出诸如“教育博客促进自我反思,构建了行动研究的共同体”,“教育博客推进同伴互助,构建了校本教研的共同体”,“教育博客借助专家引领,构建了主题研究的共同体”,“教育博客拓展交往渠道,构建了家校联系的共同体”,“教育博客关注学生成长,构建了班级管理的共同体”等观点,这些观点和思考,结合我校教师的亲身实践和体悟,形成了《博客·成长》一书的基本体系。在这本书里,分成“思考、实践、轨迹”三大板块。“思考篇”是我们对教育博客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理性探索;“实践篇”是我们对教育博客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亲历和体验,“轨迹篇”是我们基于“教育博客”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收获与提升。在这本书里,记载了我校60多位教师在“教育博客”的沃土上辛勤耕耘快乐成长的心路历程;留下了他们对教育规律探索发现的精彩瞬间;表达了他们对教育理想和教学信念追求的勇气;抒发了他们对教育现象和事件的个性解读。
赵赟:大多数学校都有自己的网站与论坛,也都在一定程度上为师生提供了一个互动、成长的平台,却很少有学校敢于以此作为学校师资培养特色来坚持与发展。请您谈谈鲈乡实验小学的特别之处在哪里?换句话说,你们学校做了哪些自己独特而别人还没做的事,或是自己比别人做得好在哪里?
顾桂荣: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它的专业要求越来越高。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都是因校而异的。我校选择“教育博客”这个平台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路径,也不是独树一帜,只是基于我校的现状和需要。我校建于1997年9月,是吴江市推进教育现代化工程的标志性学校。为加速学校普及信息化技术教育的步伐,并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因此,当地政府加大了对学校的投入,使得学校办学条件优良,教育设施齐全,各专用教室功能完善。教育信息化装备水平尤为突出,校园网络系统、校园监控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一应具有,生机比5:1,师机比1:1。这些硬件设备的创设为广大教师的专业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选择教育博客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可以说是我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当博客在互联网上风靡的时候,我校的教育博客建设已经如火如荼,成为周边地区较早拥有校园博客网站的学校之一。我校选择一条基于教育博客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路径,探索一套基于教育博客的教学研究的校本之路,确实演绎了一段不一般的心路历程。
第一阶段:未成曲调先有情。2004年春天。苏州市电化教育馆正在举办“教育信息化研究型教师高级研修班”,我校青年教师俞旭因曾获“苏州市十大网络教学能手”称号而有幸参加此次培训。在培训中,他聆听了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关于博客建设的报告,聆听了时任苏州市电教馆馆长金陵关于教育博客开发与苏州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报告,两个报告的精彩演绎和教育博客美好的发展远景,使俞旭老师心潮澎湃。回校后他向校领导主动请缨,要求建立我校教育博客。尽管对“教育博客”这一新名称,学校领导当时还不甚了解,但考虑到苏州市教育现代化的快速推进以及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实际需要,学校领导同意他试验,并不断地给予他鼓励。于是俞旭老师在学校校园网上制作了“鲈乡博客”的模块,并创建属于他的教育博客。学校领导考虑到学校青年教师多,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请俞旭老师将自己的教育博客在全体教师会上进行展示,并要求学校骨干教师尝试建立自己的教育博客。2005年春天,作为校长的我有幸考察新西兰教育,回国后就利用校园博客及时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发布出来,也许是教师对国外先进教育的崇拜,也许是我写作时独到的视角,也许是博客界面的优美、异乡风景的独特,我的“博客”人气旺、回复率高。学校领导的示范和引领,极大鼓舞了教师们的积极参与热情,许多教师也正在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此时,学校领导审时度势,便在学校全体教师中进行推广。同时学校一方面加强对学校教师的教育技术业务培训,另一方面,为了鼓励教师制作好自己的“博客”,推动学校博客团队建设,由学校教科室、教技室联合进行校级优秀博客评比活动,并把教师写博列入骨干教师评选条件,列入教师教育科研工作考核内容中。
第二阶段:犹如羞答答的玫瑰纵情开放。长期以来,也许是教育体制的问题,我们的教师只习惯于应付领导们的封闭式的检查,缺少“分享”的理念,缺少“张扬”的人性,因此常常把一些“教育精彩”藏着、掖着,或以“事小而不为”,最后付之东流;而面对自己已经做好的博客,他们心里有些害怕,不知该写些什么,因为他(她)们知道,这是个开放式的东西,只要拿起鼠标一点击,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到,担心自己的“那点小东西”登不上大雅之堂,弄不好搞个全世界的“笑话”。这是其一。其二是教师平时有的东西,难免东拼西凑,移花接木,如今让“这东西”上了“博客”,等于上了互联网,是否会拆穿“西洋镜”。教师们在患得患失中彷徨,在犹犹豫豫中失去“自我”。致使建起的“博客”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泉”。此时的教师们在彷徨,其实我们学校领导也在彷徨,在思索,怎样让教师们丢弃心灵的恐惧,撩开博客“神秘的面纱”,还教师“真我的风采”。为此,一方面我们告诉教师BLOG其实是以个人出版物的形式来到你的身边,关怀你的精神生活,欣赏你的研究成果与思想交流,倾听你的教育故事与心灵絮语。只要在这块属于你自己的园地里辛勤耕耘,自由表达、尽情交流,你就会有幸福收获。在BLOG上,你可以得到熟悉的和陌生的教育博客主人的鼓励与欣赏,在超个体的学习、交流中获得知识、智慧和情感上的满足。而且,在这里我们每个人的身份是双重的,既是表达的主体,又是欣赏与认同别人和自己的网志成果的主体。另一方面,则对教师多加鼓励。消除了心灵的恐惧,有“勇敢者”开始了尝试,此时,学校领导就对“勇敢者”予以不停地鼓励与支持,让他们畅游在网上,享受着成功的乐趣,也激励着“后来者”不断地去追赶,甚至超越。
第三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教育博客的出现,为我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希望和期待,只有把握了这个机会,教师的专业成长才能有美好的前景。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有很多种,大家认为最直接、最有效、最为教师接受的途径是开展行动研究。行动研究的表达方式主要有:研究日志、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教学课例和教学反思。而教育博客是教师行动研究最好的电子载体;博客记载的教育故事(叙事)、教学反思形成行动研究日积月累的阶段成果,行动研究则使博客上原本无序列的教育叙事、教学反思上升为系统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意义上的认识。可以说,博客方便了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提升了博客教育记载的质量,两者共同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从我校教育博客建设和发展历程看,我们经历了“个人博客”——“团队博客”——“主题(专题)博客”的探索过程。从我校教育博客的教育价值和功能的开发历程看,我们利用教育博客构建了多个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共同体。我校的老师正是在构建共同体的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经历和体悟,体验了成功和欢乐,也展现了自己的智慧和才华。
赵赟:顾校长,师资培训有多种方式,教育博客可以算作是师资培养中当前比较时尚的做法,但是博客作为一种新兴的事物,其发展得很快,同时也可能会淘汰得很快。与传统的师资培养方式比起来,教育博客有优势也有劣势。你们的教育博客“青春永驻”,其活力之源在哪里?
顾桂荣:传统的教师培训方式一般都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式居多,听讲座、报告,外出学习也不乏是先观摩,然后是讲座、报告。这样的培训效率往往不高,教师的自主意识不强,有时还有种被强迫的感觉;这样的培训往往内容随意性较强,不成系统;这样的培训往往缺少思想上的互动与碰撞,常常一厢情愿。因此,师资培训理念、方式的转变,培训目标和重心的下移成为了时代发展的必然。在这种背景下,我认为校本培训作为一种经济有效的新模式。它能够与现行的其它教师继续教育模式交互补充、优势共生,受到一线学校和教师的普遍欢迎。我们的教育博客正是一种现代的、经济的、有效的、校本的培训方式。教育博客作为一种师资培养的现代做法与传统的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教育博客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虚拟的信息交流世界,但正因为这个世界是虚拟的,它去除了教育日常生活中的习俗与权威,让教师们获得了教学理念与教育理论上的平等权。教育博客是每一位教师教学思想的结晶,但它更是每一位教师向他人敞开的心灵窗口。教育博客也是个人教学思想的文库,尤其是当它把大家的教学思想汇聚在一起的时候,它又成了教师们的教学资源库。我校五年多的实践与研究,不少老师尝到了甜头,他们学会了个体性的教育、教学反思,学会了跨时空的交流,学会了反思性实践,学会了自主性的提高,从而使学校形成“自我反思——交流融合——变革实践——总结提升”的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新模式。
当然,教育博客作为新兴事物发展得快,同时也有可能会被淘汰得快。教育博客如果没有教师的参与和选择,它就只是一个没有任何价值的废旧仓库;不管它多么的完美,它就只是一条没有汽车奔跑的高速公路。教育博客既可以成为一种智慧的宝库,也可以成为浪费教师宝贵时间的黑洞。从教师专业成长的功能来看,仍然需要我们理性地在教育博客中选择自己可行的成长路径。因此,要使教育博客“青春永驻”,我认为要引导教师坚持教育博客的批判性,超越性和分享性。教育博客是用来“批判”教育教学生活的,而不是拿来“抱怨”日常教育教学生活的。批判是以未来为导向的,抱怨是以过去为导向的;批判孕育着对未来发展的希望,抱怨是对过去的否定,也暗含对未来的失望。教育博客是拿来“沉淀”教学思想的,而不是简单地“积聚”教学故事。利用教育博客来叙述与重构教学故事,可以让我们在叙述教学故事过程中超越自我的视野,去认识教学故事中他人的体会与感受;可以让我们在重构教学故事的过程中,去反思与批判自己在教育实践中的思想与行动;当我们可以理解更多他人时,当我们理性分析自己的思想与行动时,教学思想就在这个过程中孕育出来了。教育博客不是向他们展示自己成果的舞台,而是学习提升的平台。怀着学习的心态来建设自己的教育博客,更容易让自己的教育博客成为自己与他人心灵互动的平台,也就更容易让自己在互动的过程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赵赟:从您的谈话中,可以看出顾校长是一位有活力、有思考、有判断力的校长,相信您的这种活力也给鲈乡实验小学带来了变化。请您谈谈您的办学理念。
顾桂荣: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为师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服务!”我们提出这个理念是基于我们对教育目的的理解以及人的发展的关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整体价值,即使受教育者既实现人的社会价值,又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因此,教育既能满足社会需要,使受教育者给社会作出最大贡献;又能满足人的自我发展需要,使受教育者自身获得最好发展、最大幸福。所以,我们在提出这个办学理念时候,关注了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学校的发展必须以提升所有人的生命质量为目的。“所有人”包括全校所有师生。“生命质量”包含着“发展与幸福”。学校期望所有在鲈小工作学习的教师和学生,能够在自我成长、发展的过程中,体验生活的欢乐、享受教育的幸福。
二是学校今天的发展必须给明天的发展留下更大的余地,必须给明天的发展创造更宽的空间。学校的发展有近利和远利的追求,两者可以兼得,但不可偏废。因此,我们要让学校今天的成就成为明天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条件,要让学生今天的成长成为明天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石。要让教师今天的发展成为明天教师超越自我、实现自我的力量。
赵赟:鲈乡实验小学是一所较为年轻的、成长中的学校。如果说校长是一所学校的领航员,您对于学校未来的发展有哪些规划和期望?
顾桂荣:学校未来发展将继续把“为师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服务”为办学理念,以“提升生命成长质量”为办学追求,以“发现人的力量,发现人的潜能,发现人的个性,发现人的价值”为育人理念,通过适当的教育与训练,开启、唤醒、发现每一位师生的力量、潜能、个性和价值。
学校把“提升生命成长的质量”为办学追求,其内涵要求是:在教育中把学生当作一个个具体的、鲜活的生命体来看待,让每个孩子尽情享受童年的欢乐和幸福,同时享受发现的快乐,创造的快乐,个性发展的快乐,自我价值实现的快乐。其具体表现为:尊重生命的完整性,尊重生命的灵动性,尊重生命超越性,尊重生命的独特性。同时也包括:尊重教师的生命特性,克服仅把教师当作工作体看待的现象,努力改善教师生存状态,给予教师人文关怀,丰富教师的精神生活,使学校真正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生命意义的重要场所,让每一位教师享受到教育的幸福,体验到职业的乐趣。
要实现“生命成长质量的提升”,首先要靠制度来守护,用文化来凝聚。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一所学校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由自身独特文化来引领。学校将着力构建现代学校制度和文化,努力体现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相容相映,弹性化地实施人性化的学校制度,形成促进学校师生主动发展的制度和文化体系。有效实现学校内部资源的整合,强化部门工作自我设计与规划意识,改善管理的行为方式,形成合理的思维方式,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调动教职工积极性,提高学校管理效能。其次,要靠课程来引领,靠课堂来实现。课程结构决定学生的素质结构,因此学校将强化课程建设意识,着力校本课程、生本课程、师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以多样化的课程形态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要。以“开放性、动态性、生成性”的课堂实现教师“自我更新”。第三,在“成事”中“成人”,以“成人”促“成事”。让学校的每一个成员都能成为自己承担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使每一项工作都呈现出责任人的智慧与风格,创造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