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的“官而不显”彰示什么

来源 :广东党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yynn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恩来作为一国总理则只求不显。在外交、公务场合他是官,而在生活中,在内心深处,他是一个最低标准甚至不够标准的平民。他是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平民宰相,是世界上最平民化的总理。”(摘自人民网党史频道)
  用世俗的眼光看,做官意味着显赫的地位、特殊的享受。童叟皆知,封建社会的官帽不是乌纱便是红顶,中了进士披红挂彩,考上状元就要鸣锣报喜,一旦当官就要“衣锦还乡”,官员的出行或鸣锣开道、或静街回避,不就追求一个“显”字吗?
  “真雁无声,真水无香。”周恩来有权不私,有名不显,权倾一国却两袖清风,这种的反差随着岁月的增加无不让人崇敬万分。不妨重温几段:总理的衬衣多处打过补丁,白领子和袖口是换过几次的,一件毛巾睡衣本来白底蓝格,但早已磨得像一件纱衣;总理有次在洛阳视察,见到一册碑帖,问秘书身上带钱没有,没有钱,总理摇摇头走了;总理从小随伯父求学,伯父的坟迁移,他不能回去,先派弟弟去,临行前又改派侄儿去,为的是尽量不惊动地方。
  诚然,周恩来总理一生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默默无闻地贡献,踏踏实实地做人,索取却微乎其微,力求做到“官而不显”。他的举动彰显的是做人的崇高品德、做官的高雅品位、做事的高尚品质,更是一种姿态、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大道。他的高尚人格彪炳史册,熠熠生辉,国人敬仰。同时,也令人警醒,催人自省。
  可是,有的官员行为与周总理的“官而不显”截然不同,丢掉了党的优良作风,不是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也不是在谦虚中的坚定有为、清醒中的苦心经营、务实中的孜孜不倦,而是铺张浪费、奢靡享乐,甚至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沽名钓誉的“政绩工程”。中石化总经理陈某在任时日均挥霍公款4万元,监察部、国办曾找他谈话,陈竟然不可一世地说:“每月交际一二百万算什么,公司一年上缴税款二百多亿。不会花钱,就不会赚钱。”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在阜阳市当政时期,搞了许许多多的“形象工程”,其中盲目决策投资3亿多元的“国际机场”不到一年就倒闭。还有轰然倒塌的许多违纪违法官员,在人民群众面前耀武扬威、招摇过市,人民群众早已深恶痛绝。要是他们想想周恩来总理的“官而不显”,廉耻之心不知该往哪里安放!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胜利闭幕,迎来了加强党的建设的春天。结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有关反腐倡廉建设内容,筑牢官员不愿“显”、不能“显”、不敢“显”的有效防线是智慧之策。
  首先,加强官员的廉洁从政教育和党性党风党纪教育,筑牢“官而不显”的思想防线,大兴密切联系群众、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其次,建立完善反腐倡廉机制,促进官员“官而不显”。如《决定》强调“完善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把住房、投资、配偶子女从业等情况列入报告内容。”在贯彻落实中,不断推进官员个人重大事项申报、公示、监督、问责等工作,将一些官员生活腐化堕落、荫庇子女、买高档别墅汽车等猫腻,特别是那些“裸官”的污秽曝晒在阳光之下。再次,要狠下重手坚决惩治“张狂显扬”背后的腐败行为,发现一起,打击一起。
  周恩来总理虽已魂归人远去,但他“官而不显”的优良作风却是值得每位官员珍藏的宝贵财富,永远鞭策着官员慎权、慎独、慎微,带着谨慎心修养人生之道,怀着敬畏心走好从政之路。
  
  (摘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作者:覃发军)
其他文献
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文艺晚会上,电影《红岩》中江姐的扮演者宋春丽说到:“江姐在黎明前倒下了,还有一位烈士在黎明前也倒下了,他的名字叫李卡。”她还向亿
谢非,作为当年的广东省委书记,遵照小平同志的奋起“追龙”的嘱咐,带领全省人民大打改革开放的攻坚战,人们至今仍记忆犹新。
沙面位于广州市西南部,珠江白鹅潭畔。在历史上,沙面是广州城外珠江河畔的一片沙洲,属中流沙的一部分,曾经是广州海上交通的门户,唐代在此建“津亭”,明代建“华节亭”,是中外船舶靠
当今中国,人的发展问题离不开经济转型和改革的时代背景。经济转型过程中,人的发展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提供制度保障。因此,人的发展经济学不能不关注经济转型的制度不
本文分析了广东省产业和劳动力转移的迫切性和可行性,指出广东省产业和劳动力转移的难点,提出了广东省产业和劳动力转移的政策选择。
畜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加强动物生产类专业人才培养是促进我国畜牧业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梳理了我国动物生产类专业建设与改革的不同发展阶段,结合我国近年
来华留学生招生宣传是高校间开展国际生源竞争的重要手段,而招生宣传策略涉及的领域和因素繁杂,往往难以用单一的学科理论来解释,我们尝试从多学科视角探讨来华留学生招生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