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的教育管理水平影响着高校的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发展,甚至影响着校园稳定和社会稳定。在新形势下,传统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漏洞,高校教育管理需要进行进一步创新,以适应现代化社会培养新型人才的步伐。本文首先总结了目前高校教育管理的特点,继而提出了创新高校教育管理的措施,希望对高校管理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校教育管理 特点;创新策略
一、目前高校教育管理的特点
(一)教育管理理念多元化
我国高等学校教育管理的目标是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的潜力得到更大的发挥,达到人的价值和尊严的高度统一,因此,在高校教育管理中,“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得到广泛运用。“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目的是通过对人的管理,使人们的素质得到提高,即学校在对教师的管理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在管理活动中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教师技能,对学生的管理也是如此。“校本管理”是我国结合国外的成功经验提出的有我国特色的校园管理经验。校本的意思就是以学校为本位,学校是管理的主体,有自己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所以说学校可以通过自身内部的管理机制,来完成对学校的管理工作。校本管理往往意味着学校的管理权被下放至学校自身。
(二)教育管理方式的现代化
当今世界,由于生产技术的进步以及生产力的提高,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的应用将整个世界连接成为一个整体。这种生产力的提高在校园里的表现更为明显。不论是授课还是日常的考勤,从学生选课到教学课程的进行,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计算机的应用,使得学校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发生了变化。计算机的应用为社会节约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的生产与生活效率。在学校管理当中也是如此,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在提高了管理水平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影响,比如各种价值观的冲击以及虚拟与现实交汇所产生的差距,这些都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三)管理理念的先进化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需要先进的管理经验来引导生产力的发展,同时这些先进的管理经验被全社会所借鉴。同样,先进的管理经验也会被学校所借鉴。教育管理在很多方面与社会上的管理是相通的,许多社会先进管理经验稍加变通即可以应用在教育管理上,这就使得高校的教育管理经验也在与时俱进,进行着先进化的进程。
二、创新高校教育管理的措施
虽然高校管理已经呈现出了一定的新特性,但是这些新特性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高校的教育管理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化。
(一)推动校本管理,增强以人为本的精神
校本管理将学校的管理权大部分下放到学校,校长掌握着相当程度上的管理权。所以高校校长应该充分地摆脱过去受上级指令操作管理学校的局面,充分地利用自己手中的自主权,将整个学校的管理放到战略目标上来,由过去的关心某个放面转向对学校事务的全面管理中来,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校本管理的目标。同时学校管理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地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积极地引进绩效管理以及绩效工资等多种激励方式,充分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学校的管理部门也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充分地履行自己的管理职能,尽量的为学校员工提供人文关怀与方便,将以人为本切实从口号落实到实际中去。
(二)继续推动管理理念与手段的现代化
高校的教育管理也需要现金的管理理念的支持,高校要在保持现有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推动教育管理理念的提高。要积极地关注社会新型管理理念的出现,积极地展开相关的研讨以及论证,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来推动学校的管理水平。同时要加大资金等方面的投入,来促进管理手段的现代化。要朝着未来的先进管理模式看齐,着力通过现代化的管理工具来打造一套有效的管理体系。充分地利用高科技手段来提高教育管理水平,促进管理能力的提高。
(三)追求教育管理的和谐
和谐是当前社会的一个热点,同时也是人们发展的一种合理模式。高校的教育管理也要追求管理的和谐。和谐的教育管理又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构建。一是校园内部的和谐,校园内部管理可以通过完善校园的规划建设,增加校园的人文气息,改善员工与领导之间的关系,改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等等一系列的方法与手段来完成。二是校园的外部和谐。这就要求学校充分地提升学校自身的素质建设,积极地同外部单位搞好关系,树立一个良好的外部形象。同时要积极地弘扬民族精神与文化,多参加一些相关的社会团体活动或者自己积极主动地与社会相关单位或者兄弟院校合办一些活动,来提升自己的外部形象与知名度。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学校的学术水平与校园文化层次。学术水平及校园文化层次的提高都会为高校带来较好的外部和谐因素。通过内外两方面的合作,共同实现校园教育管理的和谐局面。
总结
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教育管理理念多元化、教育管理手段现代化、教育管理环境人文化三个方面,高校应该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对教育管理手段进行创新,使教育管理更能满足社会的发展和学生成才的需求,同时促进高校事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红悦,熊建练.略论高等教育管理创新[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
[2]葛道凯.李志宏.适应形式发展. 推进教学管理创新[J].高等教育, 2004(8): 111-113.
[3]陈传鸿.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把好教育质量生命线[J].中国高等教育,2004(11): 28-30.
【关键词】高校教育管理 特点;创新策略
一、目前高校教育管理的特点
(一)教育管理理念多元化
我国高等学校教育管理的目标是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的潜力得到更大的发挥,达到人的价值和尊严的高度统一,因此,在高校教育管理中,“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得到广泛运用。“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目的是通过对人的管理,使人们的素质得到提高,即学校在对教师的管理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在管理活动中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教师技能,对学生的管理也是如此。“校本管理”是我国结合国外的成功经验提出的有我国特色的校园管理经验。校本的意思就是以学校为本位,学校是管理的主体,有自己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所以说学校可以通过自身内部的管理机制,来完成对学校的管理工作。校本管理往往意味着学校的管理权被下放至学校自身。
(二)教育管理方式的现代化
当今世界,由于生产技术的进步以及生产力的提高,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的应用将整个世界连接成为一个整体。这种生产力的提高在校园里的表现更为明显。不论是授课还是日常的考勤,从学生选课到教学课程的进行,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计算机的应用,使得学校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发生了变化。计算机的应用为社会节约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的生产与生活效率。在学校管理当中也是如此,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在提高了管理水平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影响,比如各种价值观的冲击以及虚拟与现实交汇所产生的差距,这些都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三)管理理念的先进化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需要先进的管理经验来引导生产力的发展,同时这些先进的管理经验被全社会所借鉴。同样,先进的管理经验也会被学校所借鉴。教育管理在很多方面与社会上的管理是相通的,许多社会先进管理经验稍加变通即可以应用在教育管理上,这就使得高校的教育管理经验也在与时俱进,进行着先进化的进程。
二、创新高校教育管理的措施
虽然高校管理已经呈现出了一定的新特性,但是这些新特性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高校的教育管理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化。
(一)推动校本管理,增强以人为本的精神
校本管理将学校的管理权大部分下放到学校,校长掌握着相当程度上的管理权。所以高校校长应该充分地摆脱过去受上级指令操作管理学校的局面,充分地利用自己手中的自主权,将整个学校的管理放到战略目标上来,由过去的关心某个放面转向对学校事务的全面管理中来,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校本管理的目标。同时学校管理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地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积极地引进绩效管理以及绩效工资等多种激励方式,充分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学校的管理部门也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充分地履行自己的管理职能,尽量的为学校员工提供人文关怀与方便,将以人为本切实从口号落实到实际中去。
(二)继续推动管理理念与手段的现代化
高校的教育管理也需要现金的管理理念的支持,高校要在保持现有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推动教育管理理念的提高。要积极地关注社会新型管理理念的出现,积极地展开相关的研讨以及论证,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来推动学校的管理水平。同时要加大资金等方面的投入,来促进管理手段的现代化。要朝着未来的先进管理模式看齐,着力通过现代化的管理工具来打造一套有效的管理体系。充分地利用高科技手段来提高教育管理水平,促进管理能力的提高。
(三)追求教育管理的和谐
和谐是当前社会的一个热点,同时也是人们发展的一种合理模式。高校的教育管理也要追求管理的和谐。和谐的教育管理又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构建。一是校园内部的和谐,校园内部管理可以通过完善校园的规划建设,增加校园的人文气息,改善员工与领导之间的关系,改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等等一系列的方法与手段来完成。二是校园的外部和谐。这就要求学校充分地提升学校自身的素质建设,积极地同外部单位搞好关系,树立一个良好的外部形象。同时要积极地弘扬民族精神与文化,多参加一些相关的社会团体活动或者自己积极主动地与社会相关单位或者兄弟院校合办一些活动,来提升自己的外部形象与知名度。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学校的学术水平与校园文化层次。学术水平及校园文化层次的提高都会为高校带来较好的外部和谐因素。通过内外两方面的合作,共同实现校园教育管理的和谐局面。
总结
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教育管理理念多元化、教育管理手段现代化、教育管理环境人文化三个方面,高校应该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对教育管理手段进行创新,使教育管理更能满足社会的发展和学生成才的需求,同时促进高校事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红悦,熊建练.略论高等教育管理创新[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
[2]葛道凯.李志宏.适应形式发展. 推进教学管理创新[J].高等教育, 2004(8): 111-113.
[3]陈传鸿.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把好教育质量生命线[J].中国高等教育,2004(11): 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