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艺术治理中的传统再现

来源 :北京档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qiang20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档案文化资源对于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的介入,可以强化该区域文化价值的深度开发,强化传统文化在城市公共艺术中的再现,强化公众对于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的参与活动。档案文化资源通过大数据的模式介入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可以对传统文化在公共艺术领域的传承和再现起到指导、辅助、服务等作用,形成城市公共艺术建设创新模式。
  关键词:城市公共艺术档案文化资源
  Abstract:That archives cultural resources involv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ity public art can strengthen the fur? ther development of region cultural value, the reproduc? 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city public art and the pub? lic particip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ity public art. Ar? chives cultural resources through big data model involv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ity public art may have the func? tions of guiding, assisting, serving the inheritance and repro? duc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field of public art and form the innovative model of city public-art construction.
  Keywords: City; Public Art; Archives culture resources
  如何在公共艺术建设过程中凸显文化意义上的城市特征?通过综合治理的方式,档案文化资源对于公共艺术严肃化、系统化、体制化的介入可以发挥强大的文化保护和文化教化功能,能够极大地避免北京区域文化特点的淡化和异化,能够改变目前公共艺术中存在的传统与区域文化的虚无,凸显档案文化资源通过城市公共艺术对于传统文化的再现功能,使社会公众在对城市意象的不断认同中“心悦诚服”的接受不断发展变化的城市身份和城市价值观。
  一、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中档案文化资源的介入
  (一)强化档案文化资源对公共艺术建设的主动介入
  总体来看,深为业界承认并广受社会好评的公共艺术作品,没有例外地强调利用城市区域的历史档案文化资源,例如成都公共艺术建设挖掘和整合了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取材巴蜀历史和民俗文化档案资源,确立了以城市历史文化传统为城市文化核心力的发展战略,成功地诠释了地域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这一公共艺术精髓。档案文化资源是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载体和历史文化信息最初始的储存,深入透彻地开发利用档案文化资源,获取公共艺术第一手灵感和素材,是历史文化资源最严谨最严肃的利用渠道。
  因此,档案管理部门需要改变对公共艺术的自觉参与度不够、介入力度不足的现状,承担民族文化觉醒的历史责任感,强化档案文化自觉,以开放的态度主动介入城市公共艺术建设对档案文化资源的利用和再现之中。在有限的城市空间里充分体现档案文化理念,拓展公共艺术主题表达和建设的文化空间,积极探索档案文化资源对于公共艺术的介入渠道和介入形式,寻找到将档案文化资源引入公共艺术建设的创新路径,完成好档案管理部门的历史使命。
  (二)强化档案文化资源对公共艺术建设的服务作用
  公共艺术是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要素。公共艺术使得艺术化的生活融入城市之中,成为城市生活中提升品位的文化元素,塑造了城市的历史与文化面貌。
  如今公共艺术建设在我国很多城市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出现了众多非常优秀的作品装点着城市广场、街道、公园等公共场所。但由于缺乏成熟创作体系和立项管理制度,总体上我国的公共艺术目前大部分为“宏大叙事”和纪念性的主题。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的势头虽猛,但在传统文化传承和再现的层面尚未达到一个良好的治理态势。究其原因,在对众多制约因素的分析中,各相关治理主体对于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的立法和实施关注的比较多,对于艺术形式和视觉审美方面的探讨比较多,但对于传统文化重要载体如档案文化资源介入城市公共艺术建设形式的选择和公共艺术对于城市居民的人文关怀方面谈得比较少,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城市公共艺术实际上是脱节的。
  因此,如何让档案文化资源通过公共艺术的诸多形式介入我们的城市生活,以平民化、通俗化的方式使档案文化资源在日常生活、休闲娱乐、游戏玩赏的状态中融入城市的文化景观,更好地完成浸润、渲染、传承城市文化的历史功能。强调公共艺术建设对城市档案文化资源与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进行演绎和发展,促成城市文化的再生长和永世传承,是为关键。
  档案管理机构和档案文化资源开发部门在致力于有关档案文化资源在公共艺术开发介入方面大有可为。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不能简单模拟、堆砌或者重现档案文化资源中的某一个局部或细节,档案文化资源对于公共艺术的介入,不仅仅要介入公共艺术作品主题的选择和形式风格的确定,还要对公共艺术作品提出傳承档案文化资源中蕴含的城市区域文化精神内涵的要求。美国公共艺术的发展动向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公共艺术的全新概念,使艺术家必须重新审视城市公共艺术创作的文化场景。艺术家要认识到公共艺术作品的形态取决于内容,作为形态注重视觉的直接感受,需要尊重艺术本身具备的意识形态并促进新意识形态的形成。而“内容”则来自艺术创作团队对于有关档案文化资源的深刻的、广泛的研究和审视。
  (三)强化档案文化资源对于公共艺术建设的指导作用   城市公共艺术建设对于档案文化资源中传统文化主题的再现不必过于追求激进风格,可以通过从景观小品、公共设施、壁画、雕塑等扩展到山景、水景、灯光、喷泉、植被、园艺造型、道路边坡的保护与装饰等表现形式。在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中创设出令人愉悦的美感,在自然园林的清新中唤醒人们对文化的追求,对艺术化生存的回归。
  公共艺术要成为城市的公共空间中赏心悦目的高品位标志物,必然性地要深层次多元化地利用具有区域特色的档案文化资源,而非“泛泛而为之”。城市公共艺术建设要想使自身具备特有的地域文化内涵和艺术形式,必须要有区域文化介入和公众介入等特征,必然地要体现时代精神,并且必然地要具有超越时代而存在的精神内涵,必然地要具有其所在地的地域性标示或文化基因,从而表现出特定区域文化的纪念性和鲜明的视觉特征。
  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不仅为当代社会所共享,更需要表现、创设出传延后世的超越时代文化意义的艺术内涵与形式,共为几代以致后世永久共享。需要利用档案文化资源解决好传统与现代艺术观的冲突与融合、艺术的独特个性与公共精神的差异与互补、艺术家的主体性与公众参与性的价值冲突、城市建设与艺术环境的问题、艺术设计与制作的即时性与延时性考虑,政府的职能与公共艺术规划的制定等问题。
  对于城市这样一个历史敏感区的公共艺术建设,题中最大之义是在公共艺术作品中区域文化要素和区域历史要素的表现,使公众对这个地区的文化和历史有比较深刻的情绪和心理感受。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能够从档案文化资源中寻找并很好地诠释所属区域传统和现实生活中的历史文化与动态文化,能有效地展现历史传统和城市现实生活的文化“基因”。城市公共藝术建设必须考虑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实现公共艺术与传统文化与社会生活现实的无缝衔接。
  因此,城市公共艺术建设需要从历史记忆载体中通过体系化、制度化的技术手段和治理方式,以知识性和艺术性的方式诗意地揭示被隐藏或遗忘的文化历史记忆,从丰富的档案文化资源中,挖掘并再现那些令人心生敬意的历史细节,使历史的敬意和荣耀以及生活的诗意就出现在我们日常熟悉的生活场景中,以更科学、更客观、更公正和更艺术的角度看待档案文化资源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在注重公共艺术作品的空间感的同时,拓展其时间感和流动感。
  二、档案文化资源介入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的形式
  (一)赋予档案文化资源介入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的话语权
  区域文化意义上的城市和单纯地理意义上的城市是不可分割却又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每个城市的文化识别性无可争辩地来源于其独特的过去及其现实的地理文化特性。这种特性永久性地存在于城市记忆的载体——档案文化资源之中。失去这些,城市将失去自身的文化特质,失去历史在意识形态中长期积淀的身份和灵魂,就肯定会失去这个城市独特的灵性和魅力。我国城市化的过程过于快速,在海量流动人口冲击下摇摇欲坠的地域文化,膨胀中的城市形态及视觉空间的审美没有时间建立起具有自身文化特性的样式或风尚,城市居民普遍地感觉到缺乏或失去了与城市文化及生存经验产生的深度内在联系,产生了强烈的文化不安全感。需要政府决策层在组织和治理中,对档案文化资源介入城市公共艺术建设高度重视和进行强有力的引导,从顶层设计的高度,动员各职能部门积极响应和开展有效的组织协调。
  对于公共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是否恰当,不仅需要专业的艺术鉴赏群体做出学术性和社会性的评价,不可或缺地还需要赋予档案文化资源领域的组织机构和专家学者相对强势的话语权,从档案文化资源领域对公共艺术的选题、表现内容与质量进行把关,为重大公共艺术项目提供文化传承和文化要素表现方面的咨询。有必要建立由主要职能部门、公共艺术组织,特别是有档案文化资源领域学者参与的“城市公共艺术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重大公共艺术项目的建设、指导协调,组织促进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与档案文化资源领域信息交流活动的开展,并负责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这个机构的设置是保障城市公共艺术进行高水平高规格高质量建设的关键。在城市公共艺术的立项、策划、建设和退出机制方面,需设立档案文化资源的利用和传统文化再现方面的审核程序,经审核与档案文化资源记载的历史原貌严重不符的,可以利用一票否决权,用机制的手段屏蔽官僚意志和资本意志对于公共艺术事业的损害。通过公共艺术的诸多手段,将储存积累在区域性档案文化资源中的文化价值充分发现发掘出来,从保护、巩固、突出、扩大城市地域文化属性的角度出发,将城市打造成一个具有特色的、传统文化得到不断再现、得到新发展、得到新延续的,高文化密度、高文化能量、高文化辐射、高文化发展的区域。
  (二)打造档案文化资源与城市公共艺术大数据平台
  国务院常务会议2015年8月发布的《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的行动纲要》(简称《纲要》),系统部署了大数据发展工作。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简称《意见》)。
  适应《纲要》和《意见》要求,档案文化资源介入城市公共艺术建设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大数据部署,深化大数据应用,大力推动档案文化资源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互联开放共享,推进档案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公共艺术建设的开放,着力推进档案文化资源数据的汇集和发掘,形成大数据产品体系,完善档案文化资源的大数据产业链,丰富文化产业价值链的内涵,利用大数据的技术和模式深化档案文化资源在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中的创新应用。在公共部门主导下采用PPP(Public—Pri? vate—Partnership)模式建设专门的“档案文化资源与城市公共艺术”门户网站,搭建公共艺术建设利用档案文化资源弘扬传统文化的大数据平台,提供一个信息充分自由、充分共享和开放的网络公共空间,通过艺术家、档案文化工作者、社会公众等等在公共空间的活动,就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相关问题自由交往、自由对话、自由沟通。在保留公开征集、目标走访、田野调查等数据收集手段的基础上,利用大数据的模式对庞大繁复的档案文化资源进行系统的组织和整序。推动公众对于档案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关注,协调档案文化资源与城市公共艺术之间的互动,拓展档案文化资源的社会文化功能。   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与档案文化资源大数据平台建设要顺应潮流,突破平台建设中信息孤岛等瓶颈,加快整合各类档案文化资源平台,加速线上线下的融合。建立市场化应用机制,构建档案文化资源和公共艺术建设相融合的价值链,利用大数据的平台和技术模式深化档案文化资源在公共艺术建设中的创新应用,使开放的大数据成为促进城市公共艺术创新建设的新动力。
  (三)构建档案文化资源介入城市公共艺术的治理网络
  根据公共艺术内在属性和有关治理主体的广泛性,治理主体的多元性与治理方式的多样性相一致。在档案文化资源介入城市公共艺术治理的过程中,对公共艺术治理客体的认知和选择决定治理方式的转型与发展,而后者推动着客体治理的广度与深度,对于治理客体的认知越接近真实,治理客体的适应性越强;同时,治理过程的合理性与科学性相互作用明显,科学的治理过程需要合理的治理方式,根据公共艺术建设环境条件的改变,适时改革并创新治理理念,选择符合社会发展目标需要的治理方式非常必要。
  档案文化资源介入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的方式应以多元化为导向,坚持制度资源、文化资源、组织资源和社會资源得以综合运用的、动态性的多渠道方式参与。档案文化资源对于城市公共艺术的介入首先要解决档案文化部门治理碎片化问题,目前档案文化资源管理在地域上、功能上彼此交叉重叠,产生了部门主义、地方保护主义、“信息孤岛”现象和集体行动困境等问题,因协调缺失与整合不足导致大量碎片化的存在。关键突破点在促进各级档案管理部门、社会组织和文化产业对于档案文化资源如何介入公共艺术这一议题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同时促进档案部门关注档案文化资源开发理念创新和机制改革,推动多部门参与、多元化合作、创新联动的档案文化资源与城市公共艺术相互结合的“善治”。
  具体介入过程中要求各主体间合理分工、协调合作、利益共赢和流程优化,允许企业、非营利组织的积极参与,赋予私人艺术组织和非政府组织适当的自主权,打破政府组织垄断式的行政式治理模式,最大效度地提升档案文化资源的介入效率,实现档案文化资源的精准化、差异化、便捷化、高效化的全程介入式的治理模式。构建完整系统的介入机制,从根本上实现档案文化资源与公共艺术相结合的新的介入治理机制的完善与创新,有效克服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中存在的传统文化再现的“异域化”、“虚无化”、“荒漠化”、“碎片化”等问题。通过健全的档案文化资源整体性介入促进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的制度化,促进公共艺术再现传统文化长效机制的形成,保证档案文化资源介入公共艺术建设的各个环节都在制度化的规则框架内运行。强化城市公共艺术的有效治理,使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艺术治理主体及其内部机制的运作以传承档案文化资源中核心的传统文化因子的需求为中心,每个治理环节步调一致、相互协调,形成一个整体性的运作流程。构建以档案文化资源管理部门为枢轴,以档案文化资源介入的城市公共艺术项目管理为轮毂,以社会组织、文化产业、非政府组织及第三部门为车轮的多方通力协作、运转协调的治理网络。为此,从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出发,必须从责任产生的各级组织层次上,建立公共艺术建设相关各个协同治理主体的责任监督体制,推行权力系统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的监察机制,加强对档案文化资源介入城市公共艺术建设整体性治理的有效监督,创新性地缔造一个传统文化在公共艺术建设领域光辉再现的大格局。
  参考文献:
  [1]朱建邦.从城市雕塑到公共艺术—北京市公共艺术建设机制研究[J].经济师,2010(05):11-14.
  [2]陈随军,王雅琴.建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制度环境[J].浙江档案,2001(10):22-23.
  [3]张建强,林春梅,张依姗.遗址公园公共艺术规划控制与引导[J].规划师,2013(03):43-46.
  [4]周秀梅.城市文化视角下的公共艺术整体性设计研究[D].武汉大学,2013.
  [5]萧智,杨锐.跨界创新:公共艺术与风景园林的无缝衔接[J].中国园林,2014(01):46-53.
  [6]张东华,张梦婷.文化产业化背景下的档案文化资源开发[J].档案,2012(01):19-21.
  [7]张庆莉.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档案学通讯,2013(01):39-42.
  [8]陈渝.城市游憩规划的理论建构与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9]王金玲,肖旭.城市公共艺术与文化软实力的对接关系研究——以广州为例[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01):32-34.
  [10]袁术清,胡东峥.哈尔滨兆麟公园景观小品地域文化特色分析[J].山西建筑,2016(01):209-211.
  [11]王东辉.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现状、问题与对策[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
  [12]刘文沛.公共艺术运作机制研究[D].上海大学, 2013.
  [13]韩建阁.探析现代社区中公共艺术的表现[J].科学导报,2016(01).
  [14]何继新,陈真真.公共物品供给复合主体”复合型”协同机制研究——基于”价值链”理论视角[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38-45.
其他文献
本月9日是一年一度的“国际档案日”暨北京市第六届“档案馆日”。根据国家档案局提出的要求,全市各级档案部门给予了一如既往的高度重视,纷纷为做好今年的主题宣传——“走进档案”进行充分准备。北京市各级领导对本次活动给予了大力支持和高度关注,各大媒体进行了相关的报道。  “特别关注”栏目刊发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何鲁丽向北京市档案馆捐赠档案资料》、《“国际档案日”暨北京市第六届“档案馆日”活动圆满结
这天,西城区档案馆接到西城法院李某的求助电话。原来,他是想查找关于解放前牺牲的谭某的革命烈士证明书。为了这件事,他先后咨询过当年烈士家属所在的街道办事处、西城区民政局等单位,都未查到有关烈士的材料。 报着一线希望,他将电话打到西城区档案馆。  档案馆工作人员从他的叙述中了解到,华北人民政府向谭某的母亲颁发过革命烈士证明书,谭某家属也曾在西城区德外街道领取过给烈军属的补助。  由于线索有限,要查找的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档案是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是传统与创新的聚集地,科学处理传统与创新的关系自然成为档案工作内在的职责要求。笔者在分析传承与创新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从档案工作实践出发,提出以传统固本,创新图强为指导思想,从完善档案基础工作、规划档案科技发展、强化档案利用体系三方面着手,规划档案工作科学发展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
2015年,国家档案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举行档案系统4年一度的表彰先进活动,昌平区档案局(馆)、市档案局区县处冷旭川同志分别获得全国档案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本刊刊登他们的先进事迹,希望全市各级档案部门和档案工作者以他们为榜样,发扬立足平凡、创造非凡的档案精神,努力奋斗,不断进取,为推动我市档案事业科学发展做出贡献。  昌平区档案局(馆)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
摘要:文章在梳理疫情初发、蔓延、初控、恢复秩序、防控常态化各阶段民众需求的基础上,明确档案馆惠民服务概念,重点针对北京地区提出策略建议——主动编研,兼顾资政惠民;开发资源,输出文化知识;参与治理,推动复工复产;拓展服务,维护社会和谐。  关键词:档案馆服务 惠民服务 服务策略 北京新冠肺炎 疫情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epidemic progress is
摘要:本文概述了档案文创产品开发及推广情况,分析了当前档案文创产品开发和推广的阻碍。基于档案文创产品和故宫文创产品在一定程度上的同质性,通过对故宫文创产品之典型代表故宫睡衣产品创作及推广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我国档案文创产品开发和推广应从优化开发对象,加强顶层设计,建设专业队伍,打造“网红产品”等方面实现突破。  关键词:档案文创产品故宫睡衣产品开发产品推广  近年来故宫文创事业发展得如火如荼,传统
1951年6月的《革命军人证明书》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在首都体育学院有这样一位老人,他不忘初心、忠诚于事业,一辈子工作在体育运动康复事业上,虽年事已高,仍热衷于学习新鲜事物,和年轻人活跃在一起。为健康体魄代言——他每天运动在体育场边强身健体;为健康思维代言——他每天活跃在网络里了解世界。他逢人总会说:“我是快乐的90后!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1952年12月获得的第三军医大学毕业证  这就
北京历代帝王庙始建于明嘉靖十年(1531),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它是明清两朝专门祭祀古代帝王的皇家庙宇,正殿景德崇圣殿内供奉着上起三皇五帝,下至明末崇祯的188位古代帝王,东西配殿从祀79位功臣名将。清朝前几位皇帝对历代帝王庙给予了持续关注,其中以乾隆为甚。乾隆皇帝与历代帝王庙有着不解之缘,他在位期间重修庙宇,提升大殿等级;增祀帝王,完善祭祀体系;增建碑亭,强调法戒思想,并曾先后七次亲临祭祀
东城区档案局举办档案法治宣传培训会培训对“档案常见违法行为法律风险防范、档案管理中的政府信息公开疑难解析”两方面做了深入细致的讲解,以案说法,以案释法,深刻诠释了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对于强化档案工作人员法治意识,树立法治理念,提高法治素养,在全区档案系统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良好氛围,促进我区档案法治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东城区档案局)  “乡村
编辑您好:  本人非常喜欢阅读《北京档案》杂志,对杂志中的文史资料很感兴趣,很多文章都值得保留。今日读到2013年第2期王润芳同志的《趣谈人名诗》一文,觉得作者很是下了一番功夫,收集的资料很完备。不过文中有一个错误,即谈到现代人名诗时,引用郭沫若的《偶成》。“胡风沙千里,凌鹤张天翼。白薇何其芳,丽尼顾而已。”作者说:“这是一首用七个人名连缀而成的五绝”,这是否符合“绝句”的格律暂且不论,这20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