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难,作文难,提起作文心就烦”这是学生畏惧作文的真实写照。布鲁诺说过,“使一个学生对一个学科感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这个学科值得学习”。 我们都知道感兴趣的事,不用别人去说自己就会主动去做;不感兴趣的事,即使勉强去做,心里也不痛快,做事的效率也不高。作文教学要取得一定成效,语文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变被动学写为主动学写,逐步使他们乐写。
一、贴近学生心理巧妙命题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吸引人的作文题目,无疑能在第一时间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激发其写作的欲望。?正如诗人、作家舒婷所说的:写作是比较自愿的事,它是流自心灵的东西。欲望越强学生的写作动力越大,流自心灵的东西也就越多越好。对此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①运用是非质疑心里命题。在学习生活中,学生必然会遇上许多疑难,许多是非难辨的事物,这会引起他们的思考、争辩。倘能通过自身努力去解决疑难,辨明是非,从心理上他们会感到很大的满足。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在命题时,就可以出一些学生希望解决而又有探讨价值的疑难、是非问题,供他们讨论。②运用探索、猎奇心理命题。“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刺激着学生们去认识,去探寻。命题时抓住他们的探索、猎奇心理,从社会生活中,选择一些学生感到新鲜而又有讨论价值的问题,供他们辨折,必能引发其内在的写作欲望。③运用关注、责任心理命题。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从自身的发展出发,他们有自己关注的问题,有希望自己健康成长的责任态度,而且随着自我意识的增长,有关他们自身发展的关注心理、责任心理也愈强烈。结合学生实际,注意学生圈里的热点问题、关注问题,把文题出在他们关心的焦点上,则必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使他们有话想说、可说。如果把学生的心理因素比作一潭水,那么,我们的作文命题,应该作为投水之石,石击才能浪起。科学利用这种“投石效应”,我们就多了一把启动学生兴趣作文的钥匙。
二、运用赏识教育 激发写作热情
作文教学中,我们不妨借鉴尼·德·列维托夫的话:暗示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会进步并正在进步,并把注意力集中在每一个学生现有的优点之上。多用赏识教育,让学生经常体验成功的喜悦,时刻感受教师的鼓励,其写作的热情就会不断高涨,兴趣会不断提高。
批改作业时,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的每篇习作,把它们当作自己费尽心思创作出来的作品。这样换位思考有利于教师在改习作时变得慷慨大方,毫不悭吝对学生的表扬。发现了作文中的妙词、佳句、精段,便情不自禁地画上红色的圆圈,这些圆圈如同将一串串闪光的勋章奖给学生。学生看到这嘉奖的勋章,一定是“心有戚戚焉”:“我的作文得到了老师的赞赏!我要写出更好的作文!”或者利用眉批和尾批进行赏识,“描写准确生动,突出了特点!”“议论深刻,说理有独到之处!”“人物写活了!”等等。当然对于作文中的毛病,也要适当旁批进行鼓励:“能换个更贴切的词吗?”“注意照应了吗?”“此例能证明观点吗?”全文评改完了,尽量给一个比较恰当的有启发性的赏识性的尾批,既充分肯定其优点也指出其缺点,千万不要板着脸孔加以指责。另外给学生作文评分时宜宽不宜紧,要适当打鼓励分。对好的作文要尽量打高分,对差的作文尽量不打不及格的低分。
教师还应该及时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或者在班里绘声绘色地宣读习作中的精彩之处,或者将优秀习作张贴于教室的学习园地里供大家欣赏借鉴,或者将学生习作中的好词、好句、优秀片段收集起来,编辑成一份份班级小册子,发放给每一位学生,也可以对非常优秀的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如发本小本子、钢笔等。有条件的还可以想办法给学生提供发表作品的机会。
三、灵活导写 文思泉涌
一堂作文课,能否激发学生的作文欲,与语文教师的“导写”有直接关系。所谓导写,就是启发引导学生认识生活,分析生活,表现生活。“导”,就是要解决写什么,怎样写的问题。导写要使学生懂得生活与文章的关系。没有生活,就没有文章。写作要以“感受”为基础,但又不能拘泥于感受,而要从感受发端,展开想象。“想象”又不能随心所欲,而必须以“观察”为本。观察要认真细致,透视事物的根本,这样才不会“无米”生炊。
“导写”要引导学生善于借鉴。每次作文课,在点化之后,有必要宣讲几篇佳作,给学生提供借鉴,造成立体感,唤醒写作欲。引进写作的情境。当然,只写“规定作文”也有弊端,因为学生的经历、性情、思想和方法各不相同,表现在作文中的方方面面自有分别。所以,教师还得引导学生,排除作文的消极心理,鼓励随时记录自己的见闻感受,不拘形式,灵活自由,旨在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勤奋写作的良好习惯,不断积累写作素材,建立自己的写作“材料库”,从中体会“我手写我口”的乐趣。
四、下水作文 垂范激趣
事非经过不知难,上山方知山高低,下水才晓水深浅。作文教学中教师若能集教者、作者、读者于一身,自己的作品怎么命题,怎么立意,怎样取材,怎么谋篇布局,都曾花过一番劳动,动过一番心思。那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就不会再满足条条框框的讲解,就不会再让学生强行地去套各种模式,而是在学生最需要的环节,给以关键性的点拨、启发。叶圣陶先生对这一做法早有教导,“教师普读普写,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开路,可以事半功倍。”事实也证明,在作文教学中给学生最感性的东西就是老师自己的“下水作文”,通过“下水”谈体会,谈技法,谈学生作文时会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听了、看了,既是垂范,又是激素。最容易激发出学生写作的热情,定出赶超老师的决心,增强学生自己创作的信心。
当然,作文教学是一项异常艰巨的系统工程,要想让新世纪的作文教学迈上新的台阶,使作文教学实现里程碑式的改进,既要与时俱进,在新的理念指导下构建中学作文教学的理论体系或框架,也要扎扎实实推荐介绍管用有效的作文实践范例及操作方案,切实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一、贴近学生心理巧妙命题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吸引人的作文题目,无疑能在第一时间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激发其写作的欲望。?正如诗人、作家舒婷所说的:写作是比较自愿的事,它是流自心灵的东西。欲望越强学生的写作动力越大,流自心灵的东西也就越多越好。对此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①运用是非质疑心里命题。在学习生活中,学生必然会遇上许多疑难,许多是非难辨的事物,这会引起他们的思考、争辩。倘能通过自身努力去解决疑难,辨明是非,从心理上他们会感到很大的满足。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在命题时,就可以出一些学生希望解决而又有探讨价值的疑难、是非问题,供他们讨论。②运用探索、猎奇心理命题。“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刺激着学生们去认识,去探寻。命题时抓住他们的探索、猎奇心理,从社会生活中,选择一些学生感到新鲜而又有讨论价值的问题,供他们辨折,必能引发其内在的写作欲望。③运用关注、责任心理命题。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从自身的发展出发,他们有自己关注的问题,有希望自己健康成长的责任态度,而且随着自我意识的增长,有关他们自身发展的关注心理、责任心理也愈强烈。结合学生实际,注意学生圈里的热点问题、关注问题,把文题出在他们关心的焦点上,则必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使他们有话想说、可说。如果把学生的心理因素比作一潭水,那么,我们的作文命题,应该作为投水之石,石击才能浪起。科学利用这种“投石效应”,我们就多了一把启动学生兴趣作文的钥匙。
二、运用赏识教育 激发写作热情
作文教学中,我们不妨借鉴尼·德·列维托夫的话:暗示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会进步并正在进步,并把注意力集中在每一个学生现有的优点之上。多用赏识教育,让学生经常体验成功的喜悦,时刻感受教师的鼓励,其写作的热情就会不断高涨,兴趣会不断提高。
批改作业时,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的每篇习作,把它们当作自己费尽心思创作出来的作品。这样换位思考有利于教师在改习作时变得慷慨大方,毫不悭吝对学生的表扬。发现了作文中的妙词、佳句、精段,便情不自禁地画上红色的圆圈,这些圆圈如同将一串串闪光的勋章奖给学生。学生看到这嘉奖的勋章,一定是“心有戚戚焉”:“我的作文得到了老师的赞赏!我要写出更好的作文!”或者利用眉批和尾批进行赏识,“描写准确生动,突出了特点!”“议论深刻,说理有独到之处!”“人物写活了!”等等。当然对于作文中的毛病,也要适当旁批进行鼓励:“能换个更贴切的词吗?”“注意照应了吗?”“此例能证明观点吗?”全文评改完了,尽量给一个比较恰当的有启发性的赏识性的尾批,既充分肯定其优点也指出其缺点,千万不要板着脸孔加以指责。另外给学生作文评分时宜宽不宜紧,要适当打鼓励分。对好的作文要尽量打高分,对差的作文尽量不打不及格的低分。
教师还应该及时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或者在班里绘声绘色地宣读习作中的精彩之处,或者将优秀习作张贴于教室的学习园地里供大家欣赏借鉴,或者将学生习作中的好词、好句、优秀片段收集起来,编辑成一份份班级小册子,发放给每一位学生,也可以对非常优秀的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如发本小本子、钢笔等。有条件的还可以想办法给学生提供发表作品的机会。
三、灵活导写 文思泉涌
一堂作文课,能否激发学生的作文欲,与语文教师的“导写”有直接关系。所谓导写,就是启发引导学生认识生活,分析生活,表现生活。“导”,就是要解决写什么,怎样写的问题。导写要使学生懂得生活与文章的关系。没有生活,就没有文章。写作要以“感受”为基础,但又不能拘泥于感受,而要从感受发端,展开想象。“想象”又不能随心所欲,而必须以“观察”为本。观察要认真细致,透视事物的根本,这样才不会“无米”生炊。
“导写”要引导学生善于借鉴。每次作文课,在点化之后,有必要宣讲几篇佳作,给学生提供借鉴,造成立体感,唤醒写作欲。引进写作的情境。当然,只写“规定作文”也有弊端,因为学生的经历、性情、思想和方法各不相同,表现在作文中的方方面面自有分别。所以,教师还得引导学生,排除作文的消极心理,鼓励随时记录自己的见闻感受,不拘形式,灵活自由,旨在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勤奋写作的良好习惯,不断积累写作素材,建立自己的写作“材料库”,从中体会“我手写我口”的乐趣。
四、下水作文 垂范激趣
事非经过不知难,上山方知山高低,下水才晓水深浅。作文教学中教师若能集教者、作者、读者于一身,自己的作品怎么命题,怎么立意,怎样取材,怎么谋篇布局,都曾花过一番劳动,动过一番心思。那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就不会再满足条条框框的讲解,就不会再让学生强行地去套各种模式,而是在学生最需要的环节,给以关键性的点拨、启发。叶圣陶先生对这一做法早有教导,“教师普读普写,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开路,可以事半功倍。”事实也证明,在作文教学中给学生最感性的东西就是老师自己的“下水作文”,通过“下水”谈体会,谈技法,谈学生作文时会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听了、看了,既是垂范,又是激素。最容易激发出学生写作的热情,定出赶超老师的决心,增强学生自己创作的信心。
当然,作文教学是一项异常艰巨的系统工程,要想让新世纪的作文教学迈上新的台阶,使作文教学实现里程碑式的改进,既要与时俱进,在新的理念指导下构建中学作文教学的理论体系或框架,也要扎扎实实推荐介绍管用有效的作文实践范例及操作方案,切实提高学生作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