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分析研究老年高血压合并为冠心病病人冠脉造影的特点。方法 选取100例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高血压病人,对所有病人实施冠脉造影,分析探讨部位涵盖肱动脉、股动脉以及桡动脉,统计所有病人粥样硬化病变的具体位置和血管的数量,同时依据国际统一直径的测量法对患者狭窄血管实施测量。结果 病程超出五年的老年高血压病人出现CHD之后病人多支血管病变之比例显著高于病程小于五年的病人,组间对比差异非常显著(即P小于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合并为冠心病病人的冠脉造影特点较为显著。
【关键词】 老年高血压;冠心病;冠脉造影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26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353-02
高血压早已被医学界研究人员证实是CHD(即冠心病)最为重要的单独危险因素,它可以促使脂质在血管内膜沉积,最终形成硬化斑块[1]。有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有60%到70%的HCD病人是因为高血压而引发的[2]。接下来文章分析研究高血压和CHD血管病变的关联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本院老年病人100例,所有病人都有不同或高或低的高血压,检测舒张压(即DBP)大于90mmHg与收缩压(即SBP)大于或者等于140mmHg。所有选取的病人全部实施冠状动脉造影均却诊为冠心病。男性患者有63例,女性患者有37例,年龄在61岁到8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5.56岁;病人高血压病史为4年到29年之间,平均为13.58年。所有入选病人都充分排除了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以及急性心肌梗死等。
1.2 方法 对100例病人实施冠脉造影,分析部位涵盖肱动脉、股动脉以及桡动脉,统计所有病人粥样硬化病变的具体位置和血管的数量,同时依据国际统一直径的测量法对患者狭窄血管实施测量。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1.0版统计软件实施X2检验。以P小于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最终结果显示病程超出五年的老年高血压病人出现冠心病之后病人多支血管病变之比例显著高于病程小于五年的病人,组间对比差异非常显著(即P小于0.05),见表1。高血压水平为1级的病人出现单支病变的比重显著高于多支病变,而高血压水平是3级的病人出现单支病变的比例显著低于多支病变。各组之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P小于0.05),见表2。
3 讨 论
众所周知,血压一旦升高容易使得机体内脂质等不断沉积在血管内膜下,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就极易形成较为明显的斑块,导致血管的狭窄和堵塞,严重影响着血流和输氧能力,最终形成冠心病[3]。对于老年病人来说,其身体机能的不断退化、抵抗功能的降低以及血压的不断升高不但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加重,另外也使得小动脉硬化的进程再次被推动,引发患者血管闭塞乃至破裂[4]。
分析高血压和冠心病的相关性对于医务人员尽早判断冠心病发病征象,同时及早预防或者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以此挽救老年病人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5]。利用关联性研究分析老年高血压病人血压的相关指标,对于提示与警告医疗工作者和病人加强对病情的重视也非常有帮助。
参考文献
[1] 崔斌,黄岚,宋耀明,等.冠心病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与尿酸检测及相关性[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9,12(13):13-15.
[2] 陈家林.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附46例临床分析)[J].四川医学,2011,45(12):56-57.
[3] 吴桂贤,吴兆苏,王薇,等.1992——2002年北京一组队列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变化趋势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8,23(18):145-147.
[4] 崔斌,黄岚,宋耀明,等.冠心病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与相关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9,15(13):167-169.
[5] 张军丽,薛英玲.依那普利与吲达帕胺合用治疗老年高血压病72例[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36(19).
【关键词】 老年高血压;冠心病;冠脉造影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26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353-02
高血压早已被医学界研究人员证实是CHD(即冠心病)最为重要的单独危险因素,它可以促使脂质在血管内膜沉积,最终形成硬化斑块[1]。有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有60%到70%的HCD病人是因为高血压而引发的[2]。接下来文章分析研究高血压和CHD血管病变的关联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本院老年病人100例,所有病人都有不同或高或低的高血压,检测舒张压(即DBP)大于90mmHg与收缩压(即SBP)大于或者等于140mmHg。所有选取的病人全部实施冠状动脉造影均却诊为冠心病。男性患者有63例,女性患者有37例,年龄在61岁到8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5.56岁;病人高血压病史为4年到29年之间,平均为13.58年。所有入选病人都充分排除了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以及急性心肌梗死等。
1.2 方法 对100例病人实施冠脉造影,分析部位涵盖肱动脉、股动脉以及桡动脉,统计所有病人粥样硬化病变的具体位置和血管的数量,同时依据国际统一直径的测量法对患者狭窄血管实施测量。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1.0版统计软件实施X2检验。以P小于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最终结果显示病程超出五年的老年高血压病人出现冠心病之后病人多支血管病变之比例显著高于病程小于五年的病人,组间对比差异非常显著(即P小于0.05),见表1。高血压水平为1级的病人出现单支病变的比重显著高于多支病变,而高血压水平是3级的病人出现单支病变的比例显著低于多支病变。各组之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P小于0.05),见表2。
3 讨 论
众所周知,血压一旦升高容易使得机体内脂质等不断沉积在血管内膜下,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就极易形成较为明显的斑块,导致血管的狭窄和堵塞,严重影响着血流和输氧能力,最终形成冠心病[3]。对于老年病人来说,其身体机能的不断退化、抵抗功能的降低以及血压的不断升高不但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加重,另外也使得小动脉硬化的进程再次被推动,引发患者血管闭塞乃至破裂[4]。
分析高血压和冠心病的相关性对于医务人员尽早判断冠心病发病征象,同时及早预防或者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以此挽救老年病人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5]。利用关联性研究分析老年高血压病人血压的相关指标,对于提示与警告医疗工作者和病人加强对病情的重视也非常有帮助。
参考文献
[1] 崔斌,黄岚,宋耀明,等.冠心病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与尿酸检测及相关性[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9,12(13):13-15.
[2] 陈家林.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附46例临床分析)[J].四川医学,2011,45(12):56-57.
[3] 吴桂贤,吴兆苏,王薇,等.1992——2002年北京一组队列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变化趋势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8,23(18):145-147.
[4] 崔斌,黄岚,宋耀明,等.冠心病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与相关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9,15(13):167-169.
[5] 张军丽,薛英玲.依那普利与吲达帕胺合用治疗老年高血压病72例[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3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