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最近一次全国4~16岁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发现,我国儿童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发生率高达13.9%。另据某地区对当地5000名4~6岁幼儿心理健康状况调查,9.7%的幼儿有不良行为,14%的幼儿情绪抑郁、自卑,8.9%的幼儿忧虑、紧张。在对幼儿的日常行为观察中我们发现:有的幼儿胆小,不善言语,缺乏自信;有的幼儿任性、霸道,唯我独尊。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首要位置,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幼儿正处在心理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可塑性。由于在心理上极不成熟,其自我调节、控制水平较低,自我意识还处在萌芽状态,幼儿极易因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不健康的心理。教育者必须千方百计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为此,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尊重关爱,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热爱孩子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相信孩子是教师对教育对象应有的基本态度,了解孩子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尊重孩子是教师必须遵循的原则。
成人和孩子的关系,首先是爱的关系,而教师对幼儿的爱是幼儿教育中最珍贵的营养。教师以真诚关爱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幼儿,耐心细致地观察、分析、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接受并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将自己爱的情感传递给他们,幼儿就会逐渐对教师产生亲近感、安全感、信任感。他们热爱教师、信任教师,自然更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影响。教师则又在这一过程中体验到理解、成功与自我价值的存在,从而在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艺术与修养。请看下面的案例——
案例一:
大班小女孩格格,遇事蛮不讲理、不懂礼貌,常常打骂别的小朋友。她是如何形成这种不良行为的呢?原来,她的父母重男轻女,在格格3岁时又生了个男孩,便把心思全放到了男孩身上。格格平时得不到父母的呵护,稍有差错就挨打,长期处于被体罚的粗暴生活环境,于是造成了坏脾气、不懂事、爱哭闹甚至爱打人等不良性格倾向。经过观察分析,我觉得暴露在格格身上的个性缺陷,其实是其长期缺乏关爱所致。于是,我常常抱着她,给她讲道理,帮她料理生活,关心她的冷暖,教给她各种技能,给她比一般孩子更多的关注。一旦她取得进步,哪怕只是一点一滴,我都给予及时表扬。这一切,温暖了她受伤的心,补偿了她在家庭中得不到的爱。渐渐地,她变得懂礼貌了,不再哭闹、打人,还会主动关心集体、关心同伴,成了一个可爱的孩子。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尊重是指对孩子的爱。这种爱,不是权威式、支配式的恩施,而是认识并尊重孩子的认知、情感、体验和需求,是以尊重、信任孩子的方法正确引导幼儿的自我教育。要知道,孩子的“自尊心”是极为脆弱的,保护孩子的自尊,需要像采摘一朵玫瑰花又不碰掉花瓣儿上颤动欲坠的露珠那样极为小心。尊重幼儿,主要表现在平等民主地对待幼儿,尊重幼儿发展的积极因素,让幼儿意识到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是有价值、有能力和必不可少的,从而帮助他们获得积极的自我概念。
案例二:
有一次,教室玩具架上的小兔穿珠不见了,我在班上询问,发现乐乐紧紧捂着自己的口袋,小脸涨得通红。于是我用神秘的口气说:“我知道穿珠一定在哪个小朋友那里做客,一会儿它就会回家,因为它还是喜欢和大家一起玩。”我用信任的眼光望着乐乐,他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咱们先去游戏吧!”我巧妙地把机会给了乐乐。做完游戏,穿珠已经出现在玩具架上了。我望着乐乐微笑,乐乐也笑了起来。
创设情境,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在幼儿教育的实际工作中,我们应当注意以幼儿中实际发生的问题为教育素材,对幼儿进行讲解、分析,组织他们讨论:在矛盾冲突的情境下,自己可能会怎么做?应如何做才更合适?
“合作与分享”是大班幼儿的一个心理健康教育主题。上课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班上新添了一辆玩具小汽车,萧萧和皑皑都想玩,俩人谁都不让谁,这该怎么办呢?大家讨论这一问题时,有的认为:“这样争夺玩具,谁也玩不成,不如让别人先玩。”有的认为:“可以俩人一起玩,一个人玩没意思。”还有小朋友说:“应让女孩先玩。”
采用这样的教育方法,能帮助幼儿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做出合乎社会规范的行为反应,以提高幼儿辨别是非以及经受挫折的能力,增强社会适应性。
家园同步,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幼儿产生情绪和心理问题,大多是由于家庭生活紧张、家庭变故、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家庭人际交往缺乏等原因。因此,幼儿园教师和家长要在教育要求和教育行为上保持一致,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实施同步教育。
我班有一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主题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育方法是通过游戏、故事、值日等方式进行。为了搞好这一主题教育,我让家长同时在家里也进行这样的活动,让孩子自己穿衣服、整理玩具等,这大大强化了主题教育的成效。
此外,幼儿教师还应注重保持自身的心理健康。《纲要》指出:“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言行举止应该成为幼儿学习的榜样”,“教师应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幼儿每周有五天时间与教师生活在一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幼儿,教师的情绪波动极易导致幼儿产生心理障碍。因此,教师应始终保持平和愉快的心境,以便时时感染幼儿,让幼儿也生活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
(责 编 辛 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首要位置,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幼儿正处在心理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可塑性。由于在心理上极不成熟,其自我调节、控制水平较低,自我意识还处在萌芽状态,幼儿极易因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不健康的心理。教育者必须千方百计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为此,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尊重关爱,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热爱孩子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相信孩子是教师对教育对象应有的基本态度,了解孩子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尊重孩子是教师必须遵循的原则。
成人和孩子的关系,首先是爱的关系,而教师对幼儿的爱是幼儿教育中最珍贵的营养。教师以真诚关爱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幼儿,耐心细致地观察、分析、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接受并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将自己爱的情感传递给他们,幼儿就会逐渐对教师产生亲近感、安全感、信任感。他们热爱教师、信任教师,自然更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影响。教师则又在这一过程中体验到理解、成功与自我价值的存在,从而在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艺术与修养。请看下面的案例——
案例一:
大班小女孩格格,遇事蛮不讲理、不懂礼貌,常常打骂别的小朋友。她是如何形成这种不良行为的呢?原来,她的父母重男轻女,在格格3岁时又生了个男孩,便把心思全放到了男孩身上。格格平时得不到父母的呵护,稍有差错就挨打,长期处于被体罚的粗暴生活环境,于是造成了坏脾气、不懂事、爱哭闹甚至爱打人等不良性格倾向。经过观察分析,我觉得暴露在格格身上的个性缺陷,其实是其长期缺乏关爱所致。于是,我常常抱着她,给她讲道理,帮她料理生活,关心她的冷暖,教给她各种技能,给她比一般孩子更多的关注。一旦她取得进步,哪怕只是一点一滴,我都给予及时表扬。这一切,温暖了她受伤的心,补偿了她在家庭中得不到的爱。渐渐地,她变得懂礼貌了,不再哭闹、打人,还会主动关心集体、关心同伴,成了一个可爱的孩子。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尊重是指对孩子的爱。这种爱,不是权威式、支配式的恩施,而是认识并尊重孩子的认知、情感、体验和需求,是以尊重、信任孩子的方法正确引导幼儿的自我教育。要知道,孩子的“自尊心”是极为脆弱的,保护孩子的自尊,需要像采摘一朵玫瑰花又不碰掉花瓣儿上颤动欲坠的露珠那样极为小心。尊重幼儿,主要表现在平等民主地对待幼儿,尊重幼儿发展的积极因素,让幼儿意识到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是有价值、有能力和必不可少的,从而帮助他们获得积极的自我概念。
案例二:
有一次,教室玩具架上的小兔穿珠不见了,我在班上询问,发现乐乐紧紧捂着自己的口袋,小脸涨得通红。于是我用神秘的口气说:“我知道穿珠一定在哪个小朋友那里做客,一会儿它就会回家,因为它还是喜欢和大家一起玩。”我用信任的眼光望着乐乐,他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咱们先去游戏吧!”我巧妙地把机会给了乐乐。做完游戏,穿珠已经出现在玩具架上了。我望着乐乐微笑,乐乐也笑了起来。
创设情境,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在幼儿教育的实际工作中,我们应当注意以幼儿中实际发生的问题为教育素材,对幼儿进行讲解、分析,组织他们讨论:在矛盾冲突的情境下,自己可能会怎么做?应如何做才更合适?
“合作与分享”是大班幼儿的一个心理健康教育主题。上课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班上新添了一辆玩具小汽车,萧萧和皑皑都想玩,俩人谁都不让谁,这该怎么办呢?大家讨论这一问题时,有的认为:“这样争夺玩具,谁也玩不成,不如让别人先玩。”有的认为:“可以俩人一起玩,一个人玩没意思。”还有小朋友说:“应让女孩先玩。”
采用这样的教育方法,能帮助幼儿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做出合乎社会规范的行为反应,以提高幼儿辨别是非以及经受挫折的能力,增强社会适应性。
家园同步,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幼儿产生情绪和心理问题,大多是由于家庭生活紧张、家庭变故、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家庭人际交往缺乏等原因。因此,幼儿园教师和家长要在教育要求和教育行为上保持一致,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实施同步教育。
我班有一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主题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育方法是通过游戏、故事、值日等方式进行。为了搞好这一主题教育,我让家长同时在家里也进行这样的活动,让孩子自己穿衣服、整理玩具等,这大大强化了主题教育的成效。
此外,幼儿教师还应注重保持自身的心理健康。《纲要》指出:“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言行举止应该成为幼儿学习的榜样”,“教师应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幼儿每周有五天时间与教师生活在一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幼儿,教师的情绪波动极易导致幼儿产生心理障碍。因此,教师应始终保持平和愉快的心境,以便时时感染幼儿,让幼儿也生活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
(责 编 辛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