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记忆的书写与超越--论双雪涛的“东北”叙事及转型

来源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RO_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雪涛的“东北”叙事以“新东北作家群”的集体写作在文坛中亮相并备受瞩目。他基于个人经验的“东北”叙事颠覆了主流叙事中的“东北想象”,让被遮蔽的历史与人得以浮出地表。而当下双雪涛文学书写中已然出现了与“东北”作别的情绪与转型的倾向。本文即从其创作文本的细部入手,探讨双雪涛“东北”叙事的价值与转型,兼及其提供的新文学写作经验及超越性意义。
其他文献
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第五版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简称新版肿瘤分类),与2016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第四版修订版相比,对室管膜肿瘤进行诸多更新,按解剖部位分类、增加数个新的分子亚型、调整黏液乳头状型室管膜瘤分级、删除室管膜瘤分类等。本文结合近年相关文献,对新版肿瘤分类的更新进行解读,以期加深对室管膜肿瘤的认识,更好地指导临床。
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第五版,简称新版肿瘤分类)将“局限性(circumscribed)”一词用于具有局限性生长特性的星形细胞胶质瘤的分类,至此,“弥漫性(diffuse)”和“局限性”这种定义生长方式的描述应用于胶质瘤的命名。本文解读新版肿瘤分类的局限性星形细胞瘤,介绍新增的有毛细胞样特征的高级别星形细胞瘤和星形母细胞瘤,MN1变异型相关定义和临床特征,并总结分子生物学标志物和分子病理学改变在局限性星形细胞胶质瘤诊断与治疗中的价值。
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第五版,简称新版肿瘤分类)首次将弥漫性胶质瘤分为成人型和儿童型两大类,其中成人型分为3种类型,即星形细胞瘤,IDH突变型;少突胶质细胞瘤,IDH突变和1p/19q共缺失型;胶质母细胞瘤,IDH野生型。为进一步准确理解和应用新版肿瘤分类,本文就成人型弥漫性胶质瘤诊断分类进行解读。
银发浪潮汹涌而至,21世纪是老龄化的世纪。随着城市化和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老年人群心理健康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健康可以长寿,但长寿不一定健康。如何改善老年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将社会压力变为社会动力,是一个亟待研究的社会问题。笔者对长春市退休老年人进行调查访谈,考察老年人健康状况;从社会支持利用度、负性生活体验度、主观生活满意度三种维度分析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以个人、家庭、社会三个视角剖析解决对策与方法。
阎连科与卡夫卡在权力书写上的相似之处在于,作品的内容和主题指向权力和生存,权力的隐性运作通过写作呈现给公众。这并非偶然,而是与两位作家所接受的内外部环境影响密切相关。在卡夫卡的《城堡》和阎连科的《日光流年》中,小说中人物的命运与权力息息相关。通过人的外显可以在小说中寻得内隐的权力。结合福柯的权力理论,探寻卡夫卡与阎连科展开权力书写的艺术手法、权力在中西文化语境下的形态内涵、人性在权力场中的异化表现,以此呈现卡夫卡与阎连科对人类生存的关照与反思。
《夜色温柔》是“爵士乐时代的代言人”菲茨杰拉德历时九年精心打磨的力作,被评论家认为是美国近五十年写出的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小说深刻描述了一战给人们带来的不可逆的、长久的精神伤害,带有浓郁的伦理色彩。战后的西方社会与传统的道德文明断裂,又在倡导物质文明的同时堕入泯灭人性的极端,造成人的精神贫乏和人性的异化。“断根的一代”在文化、道德、精神上无所依靠,转而形成了新的伦理道德观,使社会的代际伦理、消费伦理、两性伦理等方方面面均陷入伦理失衡的危机。探寻小说中矛盾的伦理道德关系对于认识当时的社会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