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人口的社会救助问题探析

来源 :现代经济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llybl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贫困人口社会救助的理念已从宏观干预转向微观干预、从“反贫困”转向“预防贫困”,但我国目前对农村贫困人口的社会救助仍然仅注重“反贫困”,城市反贫困政策并没有考虑微观个体决策。因此,必须从预防贫困、关注贫困个体的特殊需求出发,重构我国贫困人口的社会救助体系。
  关键词:贫困人口;社会救助;预防贫困
  中图分类号:C9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01
  一、贫困人口社会救助理念的转变
  当今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最重要的一项责任就是消除贫困,满足贫困群体最基本的生存和生活需要。因此,必须建立一种与工业化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反贫困战略模式。社会救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中最基本的层次,是各国反贫困的根本途径。然而,受全球化以及对贫困和反贫困政策的重新认识等因素的影响,社会救助从最初以救灾济贫的形式出现发展至今,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集中体现为社会救助理念的以下两种转变:
  首先,从宏观干预转向微观干预。传统观点认为,贫困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自由市场经济,通过提供社会福利、弥补市场失灵来开展反贫困。但在全球化环境下,人们发现,贫困恰恰是人们未能被(劳动力)市场所包容的必然结果,因此,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反贫困政策应该强调对劳动力市场的干预、增强人们适应市场经济变化的能力,这样不仅能够兼顾公平和效率,而且是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此外,根据生命周期理论,人生的前一阶段的经历会对其后面阶段的经历产生影响,如贫困儿童受到教育机会甚至营养状况等负面影响而于成年后面临就业难问题,从而使其工作年限出现贫困或低收入状态,最终可能导致老年时期的生活陷入困境。因此,反贫困政策应根据人生不同阶段的特殊需求进行相应的干预。根据上述两种理论,社会救助从对社会基本制度的干预转向了对参与其中的微观个体进行干预。
  其次,从“反贫困”转向“预防贫困”。传统的社会救助制度主要是对遭遇贫困的群体,根据其贫困的程度进行事后补偿。但根据社会风险管理理论,贫困人群更容易遭遇风险且其应对风险的工具非常有限,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消除贫困不仅需要高昂的代价而且也很难实现,预防贫困才是消除贫困的根本途径。因此,必须更加关注贫困的成因而非症状,必须更加重视贫困的预防而非对贫困的补偿。在此基础上的社会救助政策,不再只是针对现实的贫困者或不幸人士的帮助,而是一种增进全体社会成员经济社会能力的社会资源配置,因而不仅得到世界银行风险管理框架的支撑,且为经合组织国家积极的社会救助政策所实践。
  二、我国现行贫困人口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已经全面建成了一个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灾害救助、医疗救助为基础,以临时救助为补充的贫困群体社会救助制度体系,这虽然对于救助贫困人口、赈贫济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及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现行的贫困人口社会救助制度仍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分割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社会保障存在严重城乡差异。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差异状态是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状况相对应的。从理论上讲,社会保障的对象应是全體社会成员,因而应该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但是,在我国长期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以及由此产生的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事实上把我国的社会保障分为城乡两块。
  其次,对农村贫困人口的社会救助注重“反贫困”而非“预防贫困”。长期以来,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严重缺失,以开发式扶贫为主的农村反贫困政策基本上取代了农村社会保障,除五保供养制度这一农村唯一的社会福利制度外,其余均是对遭遇贫困人口的事后补偿,缺乏一套具有预防贫困作用的社会保障制度。这致使绝大多数农民长期以来没有任何公共财政支持的社会保障安排,进而导致农村地区仍然存在大量的绝对贫困人口,影响了农村反贫困政策的效果。
  再次,城市反贫困政策过于宏观而没有考虑微观个体决策。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国有经济重组催生了城市贫困群体,而国家对于城市贫困的应对措施集中体现于对目标群体的转移支付(如发放生活补贴、买断职工工龄等),最终形成了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可见,城市反贫困政策仍比较宏观、笼统,主要是对社会基本制度的干预,并没有从城市人口贫困的根源采取相应的措施,没有从劳动者这一微观个体视角制定反贫困政策。
  三、完善我国贫困人口社会救助制度的建议
  针对我国现行贫困人口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当前贫困人口社会救助理念的转变,我国贫困人口的社会救助制度应该从事后救助向针对贫困风险的预防性社会保障制度转变,应从对社会基本制度的干预转向了对参与其中的微观个体进行干预。
  一方面,未来的农村贫困人口的社会救助政策应针对当前贫困和低收入人群的特征和主要风险,逐步形成一个由普遍性医疗保障制度、普惠的社会福利、选择性社会救济以及开发式反贫困组成的政策体系。提供普遍的医疗保障是预防和减少农村贫困的最迫切、最有效的方法,也是社会保障制度发挥社会投资和预防贫困作用的关键所在;为没有或失去劳动能力的农村人口包括儿童、老人和残疾人等三类人群提供普惠的社会福利,是实现反贫困政策目标的最基本内容;针对有劳动能力但暂时或偶尔陷入贫困的家庭实施选择性救助是预防其发生长期贫困的根本保证;调整开发式扶贫策略,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和低收入人群提供就业机会,可以逐步打消人们对开发式扶贫政策收益的质疑。
  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对微观个体的分析创新对城市新型贫困的社会救助模式。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社会风险的变化,城市贫困的范围在扩大,贫困人群、贫困类型也在发生变化,许多城市出现了新型贫困人群、支出型贫困、老年性贫困及制度性贫困等。因此,必须树立“发展型”的救助目标和理念,设计与针对“收入型贫困”的社会救助模式不同的新的社会救助机制;要加强对具体贫困家庭救助的绩效评估;要根据具体家庭的贫困特点和需求,分级分类救助;要健全基层组织,打造专业化的贫困家庭调研和管理队伍等。
  参考文献:
  [1]都阳等.中国的城市贫困:社会救助及其效应[J].经济研究,2007(12).
  [2]郭永中.贫困理论与社会救助问题的国际比较研究[J].学习与探索,2009(4).
  作者简介:
  郑 岩(1979-),女,内蒙古乌兰浩特人,博士,讲师,哈尔滨商业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社会保障、经济理论。
  郭荣丽(1977- ),女,黑龙江富锦人,博士,副教授,哈尔滨商业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中国哲学、社会保障。
  基金项目:2012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黑龙江省贫困人口社会救助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2B05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摘要:20世纪国际组织所颁布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受到国内外很多企业的支持,它主要是为了协调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和冲突。社會责任的视角下,企业采购出现一个普通的现象:以次充好。面对这一问题,很多企业都依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了相应的策略。本文主要深入分析了社会责任的标准及其内涵、社会责任视角下企业采购出现的问题,并从生产商的评价、采购人员的要求、供应商的选择等角度提出了社会责任视角下的企业采购策略。
2013年3月7日国务院正式对《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以下简称《规划》)做出批复。这是国务院批准的我国第一个以航空经济为主题的综合实验区。实验
来自全国的政府理财官们纷纷表示“要做好过紧日子的心理准备。”“缓中趋稳”是记者在一次近期召开的财政系统内部会议上听到的一个高频词汇。这或许是对我国当前财政经济形
公共艺术的公共艺术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广义上是指发生于公共领域的艺术,它不仅包括我们惯常所说的城市雕塑和壁画,还包括具有设计性和审美价值的公共建筑,具有
新常态下的经济、社会等各领域的深刻变革使审计工作迎来发展契机,也带来严峻挑战.本文通过对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集团审计工作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从审计产品供给的视角,以新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煤矿企业由以前的粗放式发展逐步转变成循环经济综合利用型矿井,论述了在这个转变中应该重点抓好的五项工作以及在发展中必须兼顾资源节约与环境治理、企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的基本原则,进而得出结论:只要我们发展了循环经济,煤炭矿井作为基础能源在今后仍有很大发展空间,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煤矿企业;发展;循环经济  中图分类号:X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
基层政工管理人员业务能力的高低、工作态度和服务态度的优劣,是由思想政治觉悟、思想道德品质和理论素养决定的。基层政工管理人员只有更新观念、统一步调,才能推进企业整体
岁月如静静流淌的江水,不知不觉中我已经在中铁大桥局这个温暖的大集体里工作与学习了四十多个春秋。这里,有我流过的汗水、付出的辛劳,但更多的是人生的收获。师傅布置的第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而且建筑规模越来越大,在建筑工程的整体施工过程中,各种施工技术与方式及设计对整体建筑都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采取合理有效的建筑技术及施工形式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建筑物的整体质量和有效缩短工期。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混凝土;低碳建筑  现代建筑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给我国的建筑业得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本文对建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