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的深化,对于化学教学而言,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教学生文化知识,还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要让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享受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教师一味地灌输,导致学生求知欲的泯灭,学习没有积极性.为此,笔者提出了以学生学习情感为基础的化学教学模式.首先以学习情感为基础的初中化学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情感特点,其次必须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设计教学流程,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参与到化学知识和规律的探究中来,体验获知的过程.
一、初中学生的情感特点
1.处于青春期,情绪波动大.从学生的年龄来看,他们正处于青春期,这个时期学生情绪容易两极性,喜怒哀乐变化快,容易受到外因的影响而带来情绪大范围的波动.
2.耐挫力不强.当前的学生大多是家里的宝贝、独苗,一般没有受到过什么挫折,所以大多忍受能力差,情感严重压抑,心理压力大.这种情感特点表现在学习上,则是如果遇到了学习困难,首先想到的不是去克服困难,而是逃避、躲让,容易形成习得性无助现象.
3.自尊心强,有集体荣誉感.笔者在和学生的交往中发现,九年级的学生有一种懂事的“成人化”心理,自尊心比较强,而且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
4.自控能力弱.初中的学生,即使到了九年级,毕竟还是个孩子,在处理问题和与人相处方面还表现出不强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有些学生还比较内向,有些学生处理问题还不够理性.
二、基于学生情感的教学策略及案例分析
1.制定科学的教学流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首先必须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要用问题引导学生发现新的问题或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提出具体的任务引领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对规律、知识的认识,在学生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再抛出预设的问题引导学生用得到的规律进行解释,实现对规律内涵外延的深刻理解.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出基于学生情感的教学流程如图1.
2.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每节课,每个知识点都应该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目标是课堂的起点亦是归宿.无论是提问或是任务设计都应该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教学目标不仅仅有知识和能力目标,更重要的是要有清晰的情感目标.
例如,在讲“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时,笔者设计了如下三维目标.
智能目标:(1)通过学习,学生知道水是最常见的溶剂,能够通过大量的对比分析、总结和判断具体的溶液组成——溶质和溶剂.(2)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这一概念的内涵外延.(3)能够运用“溶质的质量分数”这个概念进行简单计算,熟练掌握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之间的互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1)从生活经验出发,比较溶液的“浓”和“稀”,比较的过程中提出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质量分数,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2)在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解题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学习感受到化学规律公式表征的简单美.(2)在比较、实验的过程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思维逻辑性、严谨性获得提升,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
3.有清晰的知识结构.教材中有哪些知识,知识间有怎样的联系,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估和控制.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应该是设置情境引导学生不断构建知识框架的过程.
例如,“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有怎样的知识结构呢?
我们头脑中有了清晰的结构,然后配合如图2的具体教学流程,这时备课只需要联系学生的原有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给学生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激活学生的化学学习情感.如,在课堂引入时用“输液瓶上的标签”作为引入新课的情境,引导学生挖掘其中的化学信息,学生在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学习到了知识,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体会到化学的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一、初中学生的情感特点
1.处于青春期,情绪波动大.从学生的年龄来看,他们正处于青春期,这个时期学生情绪容易两极性,喜怒哀乐变化快,容易受到外因的影响而带来情绪大范围的波动.
2.耐挫力不强.当前的学生大多是家里的宝贝、独苗,一般没有受到过什么挫折,所以大多忍受能力差,情感严重压抑,心理压力大.这种情感特点表现在学习上,则是如果遇到了学习困难,首先想到的不是去克服困难,而是逃避、躲让,容易形成习得性无助现象.
3.自尊心强,有集体荣誉感.笔者在和学生的交往中发现,九年级的学生有一种懂事的“成人化”心理,自尊心比较强,而且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
4.自控能力弱.初中的学生,即使到了九年级,毕竟还是个孩子,在处理问题和与人相处方面还表现出不强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有些学生还比较内向,有些学生处理问题还不够理性.
二、基于学生情感的教学策略及案例分析
1.制定科学的教学流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首先必须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要用问题引导学生发现新的问题或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提出具体的任务引领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对规律、知识的认识,在学生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再抛出预设的问题引导学生用得到的规律进行解释,实现对规律内涵外延的深刻理解.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出基于学生情感的教学流程如图1.
2.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每节课,每个知识点都应该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目标是课堂的起点亦是归宿.无论是提问或是任务设计都应该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教学目标不仅仅有知识和能力目标,更重要的是要有清晰的情感目标.
例如,在讲“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时,笔者设计了如下三维目标.
智能目标:(1)通过学习,学生知道水是最常见的溶剂,能够通过大量的对比分析、总结和判断具体的溶液组成——溶质和溶剂.(2)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这一概念的内涵外延.(3)能够运用“溶质的质量分数”这个概念进行简单计算,熟练掌握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之间的互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1)从生活经验出发,比较溶液的“浓”和“稀”,比较的过程中提出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质量分数,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2)在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解题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学习感受到化学规律公式表征的简单美.(2)在比较、实验的过程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思维逻辑性、严谨性获得提升,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
3.有清晰的知识结构.教材中有哪些知识,知识间有怎样的联系,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估和控制.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应该是设置情境引导学生不断构建知识框架的过程.
例如,“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有怎样的知识结构呢?
我们头脑中有了清晰的结构,然后配合如图2的具体教学流程,这时备课只需要联系学生的原有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给学生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激活学生的化学学习情感.如,在课堂引入时用“输液瓶上的标签”作为引入新课的情境,引导学生挖掘其中的化学信息,学生在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学习到了知识,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体会到化学的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