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活动目标的有效性,是指在活动目标的指引下的活动教学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那么,具体到品德课堂,有效的活动目标具有哪些特征呢?
一、教育性
所谓目标的教育性,是指品德活动的内容应有鲜明的教育导向,即通过活动教学,对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能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比如教学《班级中的“岗位”》(中图·苏教版,下同)一课时,确定的活动目标应包括:知道班级每个岗位的职责,增强做好岗位工作、服务伙伴的意识;正确看待当干部;知道班级中的有些岗位虽然不重要,但不可缺少。显然,这样的活动目标就具有教育性。
二、适宜性
教师在制定活动目标时,首先要考虑所制定的活动目标与儿童的现有发展基础是否相适应,是否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其次,确认所定的活动目标与整个目标体系是否相一致,是否真正做到了不拔高,不降低。
例如,教学《绿色小卫士》一课,教师确定的活动目标之一为:根据自己的经验及通过查阅资料,找出产生生态问题的各种原因。显然,要求四年级的学生找到地球产生生态问题的各种原因,恐怕难度太大,所以不如将这一目标内容修改为:感知这些生态问题带来的危害,初步树立环境危机意识。这样的目标设计既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又与整个目标体系相一致。
三、发展性
品德活动的实施只有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给学生生成性的空间,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原有水平的重复或者再现,只会使学生丧失对活动的兴趣和热情。因此,活动目标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们必须经过努力才能达成。也就是说,目标要有发展性。
儿童的发展,既包括认知的发展,也包括情感、态度、个性等的发展。只有充分把握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发展水平,才能在活动目标设计时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注重目标的发展性意味着教师必须清楚地了解本班儿童的发展基础,以此确定的活动目标才会对儿童的发展具有价值。
四、指向性
老师在设计每个活动时要明确,这个活动的目的和意图是什么,落脚点以及活动的价值在哪里。如果目标指向性不强,学生在活动中就难以获得发展。如此,再好的活动也是无效的。
例如在教学《助人为乐》一课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快地进入角色,事先安排了一项调查活动:你身边有哪些人需要帮助?课未开始,学生就进入了空前的“兴奋期”,这个说商场门前的乞丐需要帮助,那个说许多外地来的民工生活困难需要帮助,还有人说下岗工人生活困难急需帮助
一、教育性
所谓目标的教育性,是指品德活动的内容应有鲜明的教育导向,即通过活动教学,对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能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比如教学《班级中的“岗位”》(中图·苏教版,下同)一课时,确定的活动目标应包括:知道班级每个岗位的职责,增强做好岗位工作、服务伙伴的意识;正确看待当干部;知道班级中的有些岗位虽然不重要,但不可缺少。显然,这样的活动目标就具有教育性。
二、适宜性
教师在制定活动目标时,首先要考虑所制定的活动目标与儿童的现有发展基础是否相适应,是否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其次,确认所定的活动目标与整个目标体系是否相一致,是否真正做到了不拔高,不降低。
例如,教学《绿色小卫士》一课,教师确定的活动目标之一为:根据自己的经验及通过查阅资料,找出产生生态问题的各种原因。显然,要求四年级的学生找到地球产生生态问题的各种原因,恐怕难度太大,所以不如将这一目标内容修改为:感知这些生态问题带来的危害,初步树立环境危机意识。这样的目标设计既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又与整个目标体系相一致。
三、发展性
品德活动的实施只有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给学生生成性的空间,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原有水平的重复或者再现,只会使学生丧失对活动的兴趣和热情。因此,活动目标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们必须经过努力才能达成。也就是说,目标要有发展性。
儿童的发展,既包括认知的发展,也包括情感、态度、个性等的发展。只有充分把握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发展水平,才能在活动目标设计时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注重目标的发展性意味着教师必须清楚地了解本班儿童的发展基础,以此确定的活动目标才会对儿童的发展具有价值。
四、指向性
老师在设计每个活动时要明确,这个活动的目的和意图是什么,落脚点以及活动的价值在哪里。如果目标指向性不强,学生在活动中就难以获得发展。如此,再好的活动也是无效的。
例如在教学《助人为乐》一课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快地进入角色,事先安排了一项调查活动:你身边有哪些人需要帮助?课未开始,学生就进入了空前的“兴奋期”,这个说商场门前的乞丐需要帮助,那个说许多外地来的民工生活困难需要帮助,还有人说下岗工人生活困难急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