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40-01
多媒体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种,它可以对文本、图像、声音、动画等进行综合处理,编制各学科计算机教学辅助课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它的出现真正地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单调模式,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又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诗词以其独特的魅力,在新版的中学语文课本中,独占一席之地。与传统教学相比,多媒体手段在创设古诗词教学情境方面更具有优势。无论是音乐、录像,还是幻灯投影、录音,都能短时高效创造出与古诗词内容相吻合的情境气氛,能够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品读的兴趣,融入诗词的境界,进入新课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
一、再现创作背景,体会诗人心境
利用影视片断或动画场景再现诗歌创作背景,可以帮助学生体会诗人心境。如在教学杜甫的《春望》一诗时,播放与安史之乱有关的影视片断或自制动画场景,让学生在感知由于战争而造成国破家亡、人烟稀少、草木丛生的景象之后,就自然能体会“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表达的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通过情景再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乃是实情实景,不难理解。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种拟物以情也就顺理成章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更显战争之残酷以及家书报平安的难能可贵。“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则因忧国、伤时、思家所致亦不难体会。
再如在教学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词时,利用动画再现此词的分作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因而在一般人看来依旧的海棠,作者却觉得“应是绿肥红瘦”。
二、展示诗歌意境,理解诗歌内容
在古诗词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可起到较好的铺垫、造势、渲染、引领教学的作用。如在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元曲小令时,首先选用三个情调相同而形象不同的图片,并配以与此相同的音乐背景:“枯藤,老树,昏鸦”。渲染出一种浓郁的生命感受——悲凉、绝望、死寂。接着又用对比手法选取了三幅明快、清新、温暖的图片,并配以与此相同的音乐背景:“小桥,流水,人家。”渲染出了一副明快、清新、温暖的气氛。让学生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和审美感受,使前者更孤寂,后者更温馨。对于后两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用同样的方法将那种悲壮苍凉、孤寂凄清的生命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种气氛之下再辅之以声情并茂的名家诵读,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就有了坚实的情感基础。这里,视觉和听觉的协调配合,起到了很好的渲染作用。同时,更有力而又自然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较好地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又如在教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一诗时。首先使用多媒体放一段有古筝伴奏的诗文朗读,接着用投影仪放上一段事先剪辑好的春意盎然的美丽图画:那翠绿的青山,如因的绿草,荡漾的碧波,烂漫的春花,莺歌燕舞,马蹄轻快,牧笛悠扬……使学生身处早春的氛围之中,从直观形象的教学形式中感到受意绵绵,春光无限。然后再让学生跟随朗读录音朗读诗文,就能加深对本诗的理解。
三、聆听名家诵读,感受诗歌情感
与教材配套的教学朗读磁带,音色纯美,读音准确,感情充沛,播放适时,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穿透力,它营造出的教学情境,令诗歌形象更有立体感,使诗歌情感更能震撼人心。如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可播放录音,那顿挫有致,声情并茂的男声朗诵,将感染每一个学生,“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幽怨,令人感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更令人激越振奋。
再如在教学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时,配以雄壮豪迈的示范朗诵和精彩的FLASH动画,学生们被深深吸引,深受感染,体验到了诗人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可怜情怀。
当然,也可以配乐朗诵,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在音乐与课文共同交融的审美氛围中,或激越高亢,或轻慢舒缓地诵读,会对诗词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总之,古诗词是我国文学作品中的瑰宝,古诗词的教学对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能充分引导学生领悟古诗词的意韵,使学生由声入情,由情入景,学生的听觉、视觉得到了充分的调动,能力的培养就有了保证。而且,教学过程直观、生动、形象、感染力强,可以满足学生各感官的需要,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的调动,他们学得轻松,学得有趣,其效果必然事半功倍。
多媒体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种,它可以对文本、图像、声音、动画等进行综合处理,编制各学科计算机教学辅助课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它的出现真正地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单调模式,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又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诗词以其独特的魅力,在新版的中学语文课本中,独占一席之地。与传统教学相比,多媒体手段在创设古诗词教学情境方面更具有优势。无论是音乐、录像,还是幻灯投影、录音,都能短时高效创造出与古诗词内容相吻合的情境气氛,能够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品读的兴趣,融入诗词的境界,进入新课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
一、再现创作背景,体会诗人心境
利用影视片断或动画场景再现诗歌创作背景,可以帮助学生体会诗人心境。如在教学杜甫的《春望》一诗时,播放与安史之乱有关的影视片断或自制动画场景,让学生在感知由于战争而造成国破家亡、人烟稀少、草木丛生的景象之后,就自然能体会“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表达的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通过情景再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乃是实情实景,不难理解。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种拟物以情也就顺理成章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更显战争之残酷以及家书报平安的难能可贵。“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则因忧国、伤时、思家所致亦不难体会。
再如在教学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词时,利用动画再现此词的分作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因而在一般人看来依旧的海棠,作者却觉得“应是绿肥红瘦”。
二、展示诗歌意境,理解诗歌内容
在古诗词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可起到较好的铺垫、造势、渲染、引领教学的作用。如在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元曲小令时,首先选用三个情调相同而形象不同的图片,并配以与此相同的音乐背景:“枯藤,老树,昏鸦”。渲染出一种浓郁的生命感受——悲凉、绝望、死寂。接着又用对比手法选取了三幅明快、清新、温暖的图片,并配以与此相同的音乐背景:“小桥,流水,人家。”渲染出了一副明快、清新、温暖的气氛。让学生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和审美感受,使前者更孤寂,后者更温馨。对于后两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用同样的方法将那种悲壮苍凉、孤寂凄清的生命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种气氛之下再辅之以声情并茂的名家诵读,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就有了坚实的情感基础。这里,视觉和听觉的协调配合,起到了很好的渲染作用。同时,更有力而又自然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较好地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又如在教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一诗时。首先使用多媒体放一段有古筝伴奏的诗文朗读,接着用投影仪放上一段事先剪辑好的春意盎然的美丽图画:那翠绿的青山,如因的绿草,荡漾的碧波,烂漫的春花,莺歌燕舞,马蹄轻快,牧笛悠扬……使学生身处早春的氛围之中,从直观形象的教学形式中感到受意绵绵,春光无限。然后再让学生跟随朗读录音朗读诗文,就能加深对本诗的理解。
三、聆听名家诵读,感受诗歌情感
与教材配套的教学朗读磁带,音色纯美,读音准确,感情充沛,播放适时,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穿透力,它营造出的教学情境,令诗歌形象更有立体感,使诗歌情感更能震撼人心。如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可播放录音,那顿挫有致,声情并茂的男声朗诵,将感染每一个学生,“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幽怨,令人感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更令人激越振奋。
再如在教学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时,配以雄壮豪迈的示范朗诵和精彩的FLASH动画,学生们被深深吸引,深受感染,体验到了诗人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可怜情怀。
当然,也可以配乐朗诵,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在音乐与课文共同交融的审美氛围中,或激越高亢,或轻慢舒缓地诵读,会对诗词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总之,古诗词是我国文学作品中的瑰宝,古诗词的教学对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能充分引导学生领悟古诗词的意韵,使学生由声入情,由情入景,学生的听觉、视觉得到了充分的调动,能力的培养就有了保证。而且,教学过程直观、生动、形象、感染力强,可以满足学生各感官的需要,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的调动,他们学得轻松,学得有趣,其效果必然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