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直流故障阻断功能的新型非隔离型高压直流变流器

来源 :电工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iang2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高压直流变流器在直流输电、社区中压直流供电和全电船舶等领域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当前在中高压直流断路器尚未商用的情况下,具有直流故障阻断功能的中高压直流变流器成为技术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受低压Cuk电路启发,提出一种兼顾模块化特性和直流故障阻断功能的新型非隔离型中高压直流变流器拓扑。该拓扑可在维持子模块电容电压均衡的前提下,实现串联电力半导体器件的软开关操作,避免了动静态均压问题。与现有的具有直流故障阻断功能的直流变流器相比,所提拓扑减少了开关器件的数量,降低了系统的成本和体积。基于
其他文献
以扑热息痛为主药,淀粉为稀释剂、羟丙甲纤维素为崩解剂、硬脂酸镁为润滑剂,通过湿法制粒压片生产工艺方法制备扑热息痛分散片。通过外观、硬度、脆碎度、片重差异和崩解时限作为考察因素指标,筛选出分散片最佳辅料种类。通过单因素试验方法筛选出扑热息痛分散片最佳处方工艺,并将最佳处方工艺所制备的分散片剂进行验证性实验,用以评价片剂的质量是否达到质量标准。通过扑热息痛分散片的稳定性实验,考察分散片的耐热、耐湿耐水性以及长期稳定性。结果表明,扑热息痛分散片最优处方辅料种类为:黏合剂为淀粉浆、崩解剂为羟丙甲纤维素、润滑剂为硬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不断增加的用电需求给电力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于2019年提出构建泛在电力物联网的计划,旨在不断提升电网运行可靠性和调度的智能化水平。从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关键技术及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尽的介绍,并指出了泛在电力物联网未来发展的方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随着沿海地区淡水资源日益短缺,海水淡化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海水淡化厂厂址的合理选择成为海水淡化应用研究的热点。以红石崖街区为例,通过分析海水淡化技术特点,确定了拟建海水淡化厂的淡化工艺;根据选址的空间要求,运用ArcGIS软件确定候选厂址,综合分析经济、海域水质、社会和政策因素,从候选厂址中选出最适宜建设海水淡化厂的地址。结果表明:该方法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可直观得出海水淡化厂适宜厂址,具有一定
为了保障电网的稳定运行,就需要维持区域变电站母线电压稳定,而维护变电站母线电压稳定的前提是能够对母线电压波动趋势进行预测。针对该问题,提出基于LSTM神经网络,构建变电站母线电压预测模型,使用变电站母线电压历史数据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母线电压进行预测。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母线电压值。
针对电动汽车控制器高功率密度的要求,开发了一款高功率电机控制器。阐述了该控制器的结构设计方案和电气原理,并对硬件和软件的设计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提出了基于单面散热IGBT模块的高功率控制器设计方案,并针对该高功率控制器的散热效果进行了仿真研究。最后,对高功率电机控制器进行了台架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高功率电机控制器具有良好的控制器性能和更高的功率密度。
套管清洁差易导致地层污染、下入防砂或生产管柱受阻、封隔器提前坐封等问题,严重影响作业效率,而常规套管清洁工具存在工具复杂、性能单一等问题,亟须一种安全、高效的套管
介绍了电厂二次继电保护的概念,阐述了电厂继电保护二次回路需要进行改造的原因,设计了一套电厂继电保护二次回路的改造方案,改进了接入二次回路的继电保护系统,并规划了继电保护二次回路系统实施方案。
应用3ds Max建模软件、Unity3D开发工具,基于VS2017集成开发环境,以云南鲁地拉水电站为例,研发了水电站运维仿真培训系统,实现了水电站三维场景漫游、机组各部件模拟拆装、典型操作模拟、误操作仿真培训等功能,替代传统培训方式,实现身临其境的培训效果,为提升水电站职工技能水平和安全素质,加强水电站安全生产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水光互补微网可以利用水电站的快速出力特性来补偿光伏电站的不稳定出力,使得大量的光伏发电能够被电网消纳。为提高水光互补微网输出功率质量,提出将伪微分反馈控制应用于水轮机功率闭环控制中。考虑到水轮机这类非最小相位系统具有的反调特性,将响应中产生的反调量作为惩罚函数加入适应度函数中并利用惯性递减的粒子群算法进行控制参数的寻优,最后在MATLAB中进行实例仿真。仿真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伪微分反馈控制可以减小整个微网功率输出的波动性,有利于水光互补微网的运行。
自动优化发电控制系统的主要任务是计算水位变化速率和预测水位,在保证水电站安全稳定运行的前提下,合理安排机组发电,使机组的发电效率达到最优,水电站经济效益最大化。该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水位变化速率计算、负荷调整控制、自动开停机控制和功率因数控制等。经过电站实际运行检验,证明该系统是行之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