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是企业决策的灵魂,其最原始的表现形式是数据,统计则是收集、加工数据的一项重要工作。统计数据的质量是统计工作生命线。如何控制和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对此,结合多年来基层统计工作的实践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关键词:统计数据质量意义
一、统计数据质量的意义企业统计的目的是为企业经营决策管理提供统计信息。准确性和及时性是对统计资料的两项基本要求。其中,准确性的要求是第一位的,是统计工作的生命。准确可靠的统计数据,便于决策和管理者正确地把握形势,客观地剖析问题,从而作出科学的决策。反之,有水分的、失实的统计数据,相互矛盾的统计数据,给决策者以错误的信号,将会误导决策和调控,对企业的发展将会造成重大损失。因此,统计工作者必须以对本职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以统计数据为对象,以消除统计数据的差错为目标,千方百计搞准统计数据,达到强化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目的。
二、认识当前统计数据的质量问题
目前,企业统计数据的质量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主要表现在:
①统计数据不实,甚至弄虚作假;
②统计信息滞后,统计数据局限于单纯的事后统计,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乏力;
③统计数据(指标)体系与现行的经营管理体制和要求产生脱节;
④统计数据记录不全,报表项目擅自更改;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
一是与统计工作者业务素质有关。主要表现在统计观念缺乏创新,统计工具和方法单一,造成统计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权威性“弱化”,指导决策和服务管理的职能作用“淡化”。
二是与企业统计工作的环境和条件有关。主要表现为统计主管部门职能作用不强,统计队伍不稳定,统计基础管理滑坡,对统计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系统研究不力,部门之间各自为政,制度不统一,管理不协调,统计核算依据不明确,在数据采集、核算中,存在非法借用、转移等混乱现象。
三是受当前经济生活中弄虚作假、虚报浮夸的不正之风影响,一些单位负责人依法统计意识薄弱,受部门利益或个人利益驱使,自行修改统计资料,强令或授意统计人员编造虚假的统计报表等。
三、把握统计数据质量的基本内涵
1、关于统计数据质量的含义
“统计”是“将原始数据整理转化为二次加工数据或信息的一个过程”。“原始数据”是统计过程的输入,“二次加工的数据或信息”是统计过程的产出。所以,统计数据的质量,可以理解为“数据的一组品质标志满足本工序、上下工序及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要求的能力的综合”。
2、从三个基本层面上把握统计数据质量的内涵
①核心质量。核心质量包括两个最基本的要素特征,即真实性和时效性。数据采集、核算、传递的真实性、可靠性,是统计数据质量的生命之本,关系到统计部门的声誉和存在价值;时效性、及时性是统计数据质量的活力之源,关系到统计数据自身的价值和效力。
②形式质量。“形式质量”是“核心质量”的重要保障,主要体现在:统计法规、制度、标准是否健全完善;统计的内外部环境是否健康;统计指标体系是否科学;等等。形式质量控制的目的在于基本地实现和维持核心质量对于数据使用方的基础满足能力。
③附加质量。“附加质量”是“核心质量”的扩展和延伸,往往需要借助内外部环境和条件的改革或重要改善才得以实现,如采用新的统计技术、统计工具等,进而带动统计数据核心质量和形式质量的“质”的飞跃。
四、综合治理,系统优化,控制和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1、全员的统计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意识,是构筑“核心质量”的基石。领导者的法制观念和对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视程度以及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于统计数据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力和作用力。
2、全面的统计过程质量控制,是提高统计质量的有力保障。统计数据的质量是统计“过程”的结果,所以必须对统计调查、数据收集、统计核算、统计分析、统计报告、统计服务、统计监督等各个环节,统筹兼顾、系统优化。
3、领导重视,是实施综合治理、系统优化的前提和关键。只有领导重视,才能在一个企业营造出依法统计的良好环境,才会有严格、大胆的管理,才会有统计数据质量的不断提高。
综上所述,面对企业行为市场化特征日趋明显的形势要求,企业统计数据质量的现状,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视。只有不断加强统计数据质量自身内在规律的研究和探索,实施系统改进和综合治理,企业统计数据的质量才能够得到有效改善和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日)小野滋 著:《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
[2]倪加勋等著:《应用统计学》
[3](美)朱兰著:《质量控制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