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绿色,奥运遗产r——从首钢到崇礼的冬奥景观营造实践

来源 :城市建筑空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exhans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团队参与完成了北京首钢赛区和崇礼赛区的景观规划设计工作.北京首钢片区着重强调对既有工业景观中历史人文基底的重塑,积极探索后工业场地遗存的可持续性复用,以及兼顾冬奥功能的一次成型、赛后少拆改;崇礼冬奥片区突出山水、植被类型等特色的自然基底特征,将修复生态与赓续人文作为赛区景观营造的内核,兼顾赛后景区与城区的协同发展.
其他文献
建筑是构成城市的要素,是展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城市空间形象取决于建筑的整体设计和建设水平,尤其表现在公共建筑方面.体育场馆作为城市大型公共建筑之一,在展示城市文化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从城市文化角度出发,以扬中奥体中心、陕西奥体中心体育馆设计为例,探讨体育场馆建筑与城市文化共生的策略.
针对配电自动化系统宏微同频组网方式下的小区深度覆盖和资源分配问题,通过联合考虑宏微基站间联合传输、宏基站动态几乎空白子帧(almost blank subframe,ABS)配置和微小区间合并,构建了一个以最大化网络加权和速率为目标的非线性优化问题,进而提出一种基于干扰抑制的小区深度覆盖和频谱分配算法.该算法根据网络当前的信道状态和用户请求业务量动态地配置当前的子帧类型,决策当前最优小区合并因子并基于此为其用户分配合适的子载波数量,以实现网络的连续深度覆盖和加权和速率最大.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算法能有效
机场航站楼建筑并非孤立存在,其属于某一城市或区域,承载着城市的现代记忆,并存在于文化环境、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之中.建筑设计既要反映地域文化特征,又需体现新时代特色,故建筑师应从传统的地域文化汲取灵感,采用新的建筑语言对其进行现代化、抽象化的转译,从而形成既具有地域特性又可展现新时代面貌的建筑.以大同机场新航站楼建筑设计、厦门新机场建筑设计为例,提出“大同屋脊”“闽南大厝”设计理念,选择不同尺度的机场项目探讨体现地域特色的门户枢纽的营造方式.
延庆冬奥村景观设计是落实绿色办奥理念的重要实践之一,设计以生态自然为出发点,结合现状植被保护与场地高差利用,融入中国传统山水文化,提出“山林行居、六胜构景”理念,打造融自然、建筑、园林于一体的山林聚落,研究山林环境中奥运村既有林木保护与利用方法,为同类项目的规划设计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作为承办冬奥赛事及办事机构驻地的石景山区,其重点项目“冬奥大道”以迎宾大道、生态示范为目标定位,沿线进行绿化提升,形成绿意盎然的城市景观大道.位于石景山广宁街道阜石路路北的石龙立交匝道是冬奥形象“纯洁的冰雪激情的约会”展示的点睛之笔,其以生态修复与艺术展示为城市缝合创伤,速度与激情线性空间“飞舞”,展示“绿色冬奥”的可持续魅力.
大同市作为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具有园区建设分散、煤炭及采矿占比偏高等特征.以都市区产业园区为研究对象,从园区发展阶段和问题特征入手,提出区域错位发展、内部能级提升、转变引进模式、统筹空间布局四大发展策略,并从总体布局模式、生态安全格局、产城一体化布局、产城职住体系、空间支撑体系5个方面提出空间一体化构建方法.
2022年冬奥会高山滑雪中心建设对山林生态环境有一定影响,通过采取伴随式设计方式、遵循自然生态规律,落实“六大生态修复措施”,实现了对高山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保护.该项目的生态修复研究与实践成为北京高海拔地区生态修复建设的典范.
为深入践行绿色办奥理念,向世界展示生态建设绿色样本,设计团队历时6年全面承担北京冬奥会及冬残奥会延庆赛区总体生态修复设计工作,提出“近自然,巧因借”的总体规划理念,通过“六大生态修复措施”的实施,达到赛区“绿色全覆盖”,实现“山林场馆、生态冬奥”的美好图景,并为成功举办这一国际体育赛事贡献央企力量.
在梳理“港产城”协调发展理念、完善港口及临港土地利用分类体系的基础上,以青岛港老港区为例,结合城市及相关产业发展情况,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青岛港老港区“港产城”发展关系并不协调,存在港口土地利用不合理、“港产城”联系薄弱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从老港区功能定位、土地利用布局、外部环境3个方面对青岛港老港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提出建议.
在当下的建筑领域,对既有建筑环境的植入新建和改造更新已成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主要发展方向.从建筑全生命周期来看,植入新建和改造更新分别对应建筑的“共生”与“再生”,前者是新建筑介入后与既有建筑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后者是对老旧建筑环境的积极改变与延续.以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和江门人才岛规划展示中心为例,分别呈现建筑“共生”与“再生”概念在设计实践中的思考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