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个在哈尔滨出生的、热衷于中俄民间文化交流的音乐爱好者,多年来一直关注俄苏歌曲在哈尔滨传播并流行的历史与现状。
哈尔滨现在拥有着国际“音乐之城”的美誉,这既得益于政府和社会各界特别是音乐艺术界人士的长期耕耘和创新,也得益于百年来受优秀的多元文化特别是俄罗斯音乐艺术的传播和滋养。随着1903年中东铁路建成通车,哈尔滨的城市建设和文化发展都开始了外向化的进程。伴随着俄罗斯移民的涌入,东西方文化在这里神奇地交织在一起。这时,具有感染力、浸润力、亲和力的俄罗斯艺术歌曲也开始出现在以俄侨为主的各种场合。俱乐部舞台上的格林卡歌剧《伊凡·苏萨宁》、每年10月东正教堂合唱柴可夫斯基的弥撒曲、友人沙龙中弹唱的鲍罗丁的《波罗维茨舞曲》、街头木屋小铺里传出的茨冈歌谣《黑眼睛》,都显示了俄罗斯经典声乐作品的艺术魅力,不但满足了不同层次俄侨的精神需求,也丰富了哈尔滨城市文化内涵,开阔了哈尔滨小众人群的审美视野。可以说,俄罗斯移民的文化娱乐活动是俄苏音乐(包括歌曲)在哈尔滨传播的最初形式。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同经济援助合作一起,苏联歌曲及其他文化艺术通过多种形式传入中国、传入最早解放的哈尔滨。这种传播虽然呈现渐弱的态势,但它的根深蒂固的影响却是深刻长远,直到60年代中苏交恶时期。
根据我的了解和体验,50年代后的哈尔滨在俄苏歌曲的传播方面有这样几个特点:
苏联电影中植入的歌曲,目前仍然是哈尔滨市民
传唱的主选
1949年12月20日,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20天,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在发表的《欢迎苏联电影》的文章中阐述,“苏联电影艺术无论在思想性方面或是在艺术性方面,都老早超过了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并呼吁“电影群众性最大,为了建设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让我们张开双臂,欢迎苏联影片的大量到来!”于是便出现了这样一组数据:1950年63部、1951年36部、1952年24部。3年间中国发行放映的苏联影片共计123部,其中1950年是每周一部多。
借助电影这个载体,苏联歌曲一时风靡中国,特别是在具有俄罗斯文化情结的哈尔滨。1951年《幸福的生活》放映后,《红莓花开》等三首歌曲传唱至今,成为俄罗斯人笑称的“中国民歌”;1952年《夏伯阳》放映后,主角哼唱的《乘风破浪》也时常在广播里听到;1954年《瓦良格巡洋舰》放映后,片中插曲《茫茫大草原》立刻在工厂、大专院校中传开;1958年放映的《心儿在歌唱》和1959年放映的《青年时代》中男主人公的歌曲,也成为哈尔滨一些独唱演员的保留曲目;80年代在这里流行的《我的心儿不能平静》、迪斯科节奏的《幸福鸟》也都是通过故事片或纪录片首先让歌迷们获知的。
青少年的传唱,让俄苏歌曲
的记忆余音久远
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哈尔滨中小学的音乐教材中都选入了苏联青少年歌曲及艺术歌曲,或教室教唱,或唱片欣赏,或组织歌咏队演出。《快乐小队》、《愉快的夏令营》、《我的小鸡》、《有一个人骑马来自远方》、《列宁山》,小合唱《瓦夏,好瓦夏》,合唱《丰收之歌》等苏联歌曲以及教材中选编的中国传统民歌、当代优秀歌曲学唱,使校园中弥漫着音乐的芳香,使年轻的心灵沐浴着友好的阳光。音乐就是一种记忆。现在能记得《快乐的小队》的人恐怕都六七十岁了!也就是当年在中小学受过这样音乐教育的人,能把优秀的俄苏歌曲世代相传。
艺术团队的传播,提高了市民的欣赏水平和审美素养
50年代苏军红旗歌舞团和俄罗斯小白桦树歌舞团来哈尔滨的友好访问,为市民留下了《神圣的战争》、《五月的莫斯科》、《卡林卡》、《田野静悄悄》、《在那遥远的地方》等沁人心扉的歌曲;哈尔滨歌剧院、黑龙江省歌舞剧院等专业艺术团体的声乐演员,多年来以优秀的艺术造诣,为市民演唱了《夜莺》、《蜻蜓姑娘》、《哈萨克圆舞曲》、《百万玫瑰花》、《多瑙河彼岸的查布洛什人》等经典歌曲和歌剧《货郎与小姐》;前几天左贞观先生率领的俄罗斯艺术家又为我们演唱了一首首经典歌曲。从这些艺术声乐作品中,人们不但感受到俄罗斯历史文化的厚重,也领略了俄罗斯歌曲的艺术魅力。对俄罗斯和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融合、吸纳,造就了开放城市哈尔滨的大气、洋气、神气的特质,同时也培育了人们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文化情趣。
民间群体的传播力量,是
主流传播的有力支撑
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时,《莫斯科-北京》是苏联对华广播的开始曲。当时苏联的广播是不能收听的,但俄苏歌曲的传唱虽然受到影响却从未在哈尔滨人中停止过。在生产建设兵团、在郊区知青点和干校、在城市的婚庆及同学聚会中,《小路》、《山楂树》、《我们举杯》等歌曲,仍然以不同的方式或在不同的地点被演唱。
中国改革开放,使这里喜爱、推崇俄苏歌曲的中老年人和青年学生把传唱变成一种自觉的文化行为,不但用不同方式保留了这些代表一个时代记忆的符号,而且他们通过人员交往和媒介,主动索取新的俄罗斯歌曲信息,力图与时俱进地了解当代俄罗斯文化发展状况。
90年代初,一些有志者通过自筹经费出版俄罗斯歌曲集和唱片。哈尔滨企业家邹铁力、黑龙江大学教授王育伦、受黑龙江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资助的吉林白求恩大学的卢双等,他们主编的磁带或歌集令歌友们耳目一新。上海薛范主编的《俄苏名歌经典》、北京孙宝忠策划编辑的176首俄苏歌曲激光唱片,都成为哈尔滨歌友的抢手货。至于自发形成的“老枫树合唱团”、“中俄友好合唱团”等十几个以演唱俄罗斯歌曲为主的团队以及每年举行的俄罗斯歌曲大赛,已成为显示哈尔滨城市文化的一景。哈尔滨松雷音乐沙龙定期举办的俄罗斯歌曲视听音乐会、刘克纪指挥的《倾听俄罗斯》交响歌曲音乐会以及陶亚兵创意指挥的音乐剧《柴可夫斯基》,都代表了一个时期中俄歌曲交流的高水准。可以说,社会群体的自觉行为,为两国政府间的文化交流做了策应和补充,成为不可或缺的动力元素。
逆向传播,共享多元
文化的成果
交流传播历来都是双向的。跨国界、跨时空、跨文明的人文交流与互鉴,更能促使中俄两国人民相互了解、理解和支持。多年来,哈尔滨在对俄罗斯推介中国歌曲音乐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哈尔滨歌剧院《倾听中国》访俄音乐专场和哈尔滨民间合唱团多次赴俄演出,黑龙江省政府新闻办主管的《伙伴》俄文月刊曾每期刊登一首中国经典民歌或艺术歌曲,前10届哈尔滨洽谈会每次都要制作一盒中国歌曲录音带向俄罗斯客商赠送,都成为中国文化的载体,至于上海出版的汉俄双语版《中国名歌选集》、黑龙江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制作的《黑龙江风情》歌曲集等都成为官方团及经贸、文化团组访俄时赠送的礼品。俄方艺术团组来访,文化部门也尽量安排时间教俄罗斯演员学唱中国歌曲。尽管这些做法的反馈信息较少,但相信持之以恒,终有正果。
今年10月1日我们将迎来新中国成立65周年庆典,而包括音乐艺术在内的中俄(苏)文化交流也经历了65年的风雨历程。目前两国政府文化部正在执行2014-2016年合作计划,将在音乐、电影、戏剧、民间创作等诸多领域开展系列务实合作,中俄两国互设的文化中心已经分别于2012年和2010年开始运行,哈尔滨中俄音乐交流中心已于2014年8月9日成立揭牌。从宏观上讲,这些都为今后两国的音乐艺术交流构建了渠道和平台。
具有俄罗斯文化艺术情结的哈尔滨人期待着,期待着中俄艺术家继续努力创造出彼此的好声音,相互交流传播出彼此的好声音,共同展示出两个伟大民族所共有的、优秀的文化风貌。
作者系中国俄罗斯友好协会理事、黑龙江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本文为作者2014年8月在哈尔滨举行的第二届中国·俄罗斯音乐交流研讨会上发言的节录。
哈尔滨现在拥有着国际“音乐之城”的美誉,这既得益于政府和社会各界特别是音乐艺术界人士的长期耕耘和创新,也得益于百年来受优秀的多元文化特别是俄罗斯音乐艺术的传播和滋养。随着1903年中东铁路建成通车,哈尔滨的城市建设和文化发展都开始了外向化的进程。伴随着俄罗斯移民的涌入,东西方文化在这里神奇地交织在一起。这时,具有感染力、浸润力、亲和力的俄罗斯艺术歌曲也开始出现在以俄侨为主的各种场合。俱乐部舞台上的格林卡歌剧《伊凡·苏萨宁》、每年10月东正教堂合唱柴可夫斯基的弥撒曲、友人沙龙中弹唱的鲍罗丁的《波罗维茨舞曲》、街头木屋小铺里传出的茨冈歌谣《黑眼睛》,都显示了俄罗斯经典声乐作品的艺术魅力,不但满足了不同层次俄侨的精神需求,也丰富了哈尔滨城市文化内涵,开阔了哈尔滨小众人群的审美视野。可以说,俄罗斯移民的文化娱乐活动是俄苏音乐(包括歌曲)在哈尔滨传播的最初形式。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同经济援助合作一起,苏联歌曲及其他文化艺术通过多种形式传入中国、传入最早解放的哈尔滨。这种传播虽然呈现渐弱的态势,但它的根深蒂固的影响却是深刻长远,直到60年代中苏交恶时期。
根据我的了解和体验,50年代后的哈尔滨在俄苏歌曲的传播方面有这样几个特点:
苏联电影中植入的歌曲,目前仍然是哈尔滨市民
传唱的主选
1949年12月20日,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20天,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在发表的《欢迎苏联电影》的文章中阐述,“苏联电影艺术无论在思想性方面或是在艺术性方面,都老早超过了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并呼吁“电影群众性最大,为了建设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让我们张开双臂,欢迎苏联影片的大量到来!”于是便出现了这样一组数据:1950年63部、1951年36部、1952年24部。3年间中国发行放映的苏联影片共计123部,其中1950年是每周一部多。
借助电影这个载体,苏联歌曲一时风靡中国,特别是在具有俄罗斯文化情结的哈尔滨。1951年《幸福的生活》放映后,《红莓花开》等三首歌曲传唱至今,成为俄罗斯人笑称的“中国民歌”;1952年《夏伯阳》放映后,主角哼唱的《乘风破浪》也时常在广播里听到;1954年《瓦良格巡洋舰》放映后,片中插曲《茫茫大草原》立刻在工厂、大专院校中传开;1958年放映的《心儿在歌唱》和1959年放映的《青年时代》中男主人公的歌曲,也成为哈尔滨一些独唱演员的保留曲目;80年代在这里流行的《我的心儿不能平静》、迪斯科节奏的《幸福鸟》也都是通过故事片或纪录片首先让歌迷们获知的。
青少年的传唱,让俄苏歌曲
的记忆余音久远
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哈尔滨中小学的音乐教材中都选入了苏联青少年歌曲及艺术歌曲,或教室教唱,或唱片欣赏,或组织歌咏队演出。《快乐小队》、《愉快的夏令营》、《我的小鸡》、《有一个人骑马来自远方》、《列宁山》,小合唱《瓦夏,好瓦夏》,合唱《丰收之歌》等苏联歌曲以及教材中选编的中国传统民歌、当代优秀歌曲学唱,使校园中弥漫着音乐的芳香,使年轻的心灵沐浴着友好的阳光。音乐就是一种记忆。现在能记得《快乐的小队》的人恐怕都六七十岁了!也就是当年在中小学受过这样音乐教育的人,能把优秀的俄苏歌曲世代相传。
艺术团队的传播,提高了市民的欣赏水平和审美素养
50年代苏军红旗歌舞团和俄罗斯小白桦树歌舞团来哈尔滨的友好访问,为市民留下了《神圣的战争》、《五月的莫斯科》、《卡林卡》、《田野静悄悄》、《在那遥远的地方》等沁人心扉的歌曲;哈尔滨歌剧院、黑龙江省歌舞剧院等专业艺术团体的声乐演员,多年来以优秀的艺术造诣,为市民演唱了《夜莺》、《蜻蜓姑娘》、《哈萨克圆舞曲》、《百万玫瑰花》、《多瑙河彼岸的查布洛什人》等经典歌曲和歌剧《货郎与小姐》;前几天左贞观先生率领的俄罗斯艺术家又为我们演唱了一首首经典歌曲。从这些艺术声乐作品中,人们不但感受到俄罗斯历史文化的厚重,也领略了俄罗斯歌曲的艺术魅力。对俄罗斯和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融合、吸纳,造就了开放城市哈尔滨的大气、洋气、神气的特质,同时也培育了人们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文化情趣。
民间群体的传播力量,是
主流传播的有力支撑
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时,《莫斯科-北京》是苏联对华广播的开始曲。当时苏联的广播是不能收听的,但俄苏歌曲的传唱虽然受到影响却从未在哈尔滨人中停止过。在生产建设兵团、在郊区知青点和干校、在城市的婚庆及同学聚会中,《小路》、《山楂树》、《我们举杯》等歌曲,仍然以不同的方式或在不同的地点被演唱。
中国改革开放,使这里喜爱、推崇俄苏歌曲的中老年人和青年学生把传唱变成一种自觉的文化行为,不但用不同方式保留了这些代表一个时代记忆的符号,而且他们通过人员交往和媒介,主动索取新的俄罗斯歌曲信息,力图与时俱进地了解当代俄罗斯文化发展状况。
90年代初,一些有志者通过自筹经费出版俄罗斯歌曲集和唱片。哈尔滨企业家邹铁力、黑龙江大学教授王育伦、受黑龙江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资助的吉林白求恩大学的卢双等,他们主编的磁带或歌集令歌友们耳目一新。上海薛范主编的《俄苏名歌经典》、北京孙宝忠策划编辑的176首俄苏歌曲激光唱片,都成为哈尔滨歌友的抢手货。至于自发形成的“老枫树合唱团”、“中俄友好合唱团”等十几个以演唱俄罗斯歌曲为主的团队以及每年举行的俄罗斯歌曲大赛,已成为显示哈尔滨城市文化的一景。哈尔滨松雷音乐沙龙定期举办的俄罗斯歌曲视听音乐会、刘克纪指挥的《倾听俄罗斯》交响歌曲音乐会以及陶亚兵创意指挥的音乐剧《柴可夫斯基》,都代表了一个时期中俄歌曲交流的高水准。可以说,社会群体的自觉行为,为两国政府间的文化交流做了策应和补充,成为不可或缺的动力元素。
逆向传播,共享多元
文化的成果
交流传播历来都是双向的。跨国界、跨时空、跨文明的人文交流与互鉴,更能促使中俄两国人民相互了解、理解和支持。多年来,哈尔滨在对俄罗斯推介中国歌曲音乐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哈尔滨歌剧院《倾听中国》访俄音乐专场和哈尔滨民间合唱团多次赴俄演出,黑龙江省政府新闻办主管的《伙伴》俄文月刊曾每期刊登一首中国经典民歌或艺术歌曲,前10届哈尔滨洽谈会每次都要制作一盒中国歌曲录音带向俄罗斯客商赠送,都成为中国文化的载体,至于上海出版的汉俄双语版《中国名歌选集》、黑龙江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制作的《黑龙江风情》歌曲集等都成为官方团及经贸、文化团组访俄时赠送的礼品。俄方艺术团组来访,文化部门也尽量安排时间教俄罗斯演员学唱中国歌曲。尽管这些做法的反馈信息较少,但相信持之以恒,终有正果。
今年10月1日我们将迎来新中国成立65周年庆典,而包括音乐艺术在内的中俄(苏)文化交流也经历了65年的风雨历程。目前两国政府文化部正在执行2014-2016年合作计划,将在音乐、电影、戏剧、民间创作等诸多领域开展系列务实合作,中俄两国互设的文化中心已经分别于2012年和2010年开始运行,哈尔滨中俄音乐交流中心已于2014年8月9日成立揭牌。从宏观上讲,这些都为今后两国的音乐艺术交流构建了渠道和平台。
具有俄罗斯文化艺术情结的哈尔滨人期待着,期待着中俄艺术家继续努力创造出彼此的好声音,相互交流传播出彼此的好声音,共同展示出两个伟大民族所共有的、优秀的文化风貌。
作者系中国俄罗斯友好协会理事、黑龙江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本文为作者2014年8月在哈尔滨举行的第二届中国·俄罗斯音乐交流研讨会上发言的节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