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校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体育是其他几育不能替代的。作为高职院校,体育和其人才的培养是密切相关的,而且具有独特的作用。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指委“十二五”规划教育科研课题(WJ125YB024)。
1.高职教育中的体育教育目标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但首先是人的教育,是学生入学后接受高等教育的公民教育。毕业以后,应具有与接受高等教育相应的公民素养。“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人是要全面发展的,其实这也是马克思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人作为一个生命体,不仅关系生命体的健康,而且,在公民素养中,全面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素养就是健康,“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在探讨人才培养模式的时候,构建新的课程体系,第一个课程的板块,叫做公民素养课程,体育就是公民素养课程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按照“以人为本”这样一个科学发展观来构建公民素养课的体育课程体系。针对这个课程板块,公民,他有受过初等教育的公民、受过中等教育的公民,现在面对的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公民,因此他应该具有与接受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公民素养,体育课开设两年,在大一的体育课,重在身体素质的锻炼提高,大二的体育课,重在健康意识与锻炼习惯的培养。
2.高职体育教育中的良好意识培养
高职教育还是人的转化教育。高职学生在高考中是录取的最后一个批次。和一本、二本线的学生高考成绩有巨大的分数差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习惯与日常行为习惯不太良好,入校门时的门槛低,走出校门,在就业市场上,门槛是一样的,社会不会因为高职的,是民办高职的学生就业,而把门槛降低了。所以,在高职三年当中,加大学生行为转化的力度,要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培养他们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其中有一项重要的措施,就是坚持晨间锻炼。这是一项“一因多果”的效应,学生早上6:30起床,集体出操,既锻炼了身体,又磨练了意志,又吃了早饭,还保障了学生学习生活有序规律,按时作息,按时吃早饭,按时到课,从而每一天的生活秩序正常,让他们的大学生活充满朝气,还增强了团队意识。在我们育英,体育不单只是体育本身而已,它已经超越了体育本身。
3.高职体育教育中的职业体能培养
高职教育是人的教育,但也是职业教育。教育理念是“走进校门的是大学生,培养出来的是职业人”。这个职业人,需要从一个大学生全时空、全方位的转换。“职业人”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职业人”又应该是具有优势品质与技能的“职业人”。这里的“职业人”不是泛指,而是特指针对职业岗位培养的人才。“职业人”是具有职业特征和职业素养的人。“职业人”既要有人的全面发展,又要有适应职业的优势发展。而适应职业优势发展理应包括适应“职业”体能素质要求的发展。要实现这个职业体能素质的优势发展,就应当实施职业优势发展的体育。对体育课教学改革研究,研究“职业人”应用体育教学。把体育教学紧紧围绕培养“职业人”这个根本任务展开。研究部分专业的体育课程体系,通过调查,不同专业需具备的身体能力,这些体育素养与能力的要求,具有十分明显的职业体育的要求,这对高职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职业人”课程体系实行的第二个板块,专门根据各个专业特点,根据行业对体能的要求,设计职业应用体育课程,训练其体能。也就是我们的课程体系当中,转变教学认识,更新教学理念。高职教学是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综合体,培养的人才不仅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而且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身体素质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体育教学中,以“能力本位”为指导,保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齐步前进,首先加强理论知识传授,突出对学生终身受益相关知识的教学,结合学生身体情况、专业特点以及未来的职业需求,选择性地开设针对性较强的理论教学。针对学生专业学习和工作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传授他们预防职业病的医疗保健知识,形成一套个性化的运动健身模式和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其次开发职业能力实训模块,加强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和专业应用技能的培养。例如,针对需长时间站立或坐立的专业学生,体育教学中就要尽量安排长跑、跳高等项目发展学生的肩带肌、腰部脊椎、躯干肌和脚掌力量等;对于建筑或美术装潢专业的学生,未来职业对于平衡性与协调性要求较高,体育教学则注重加强平衡能力、自我协调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综合提升专业本领。体育课程在第一个板块中开设,涵盖在公民素养的课程体系之中,是作为培养一个优秀公民,让其适应发展变化而开设的这样一个课程。另外从职业角度出发,从行业的岗位要求出发,保证其在从事相应的职业应具有的体能而在专业技术课程板块开设职业应用体育课。
4.高职体育教育中的教学环境与意志品质培养
优化教学环境,强化课堂管理。满足学生合理需求,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高职院校的学生年龄多在十七八岁,青春期的他们拥有强烈的个性展示欲,渴望自治和独立,希望可以自主参与到课堂管理过程中,可以自由选择教学内容,决定课堂的走向。一方面,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在保证主导地位的同时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看法,给予学生参与教学管理、选择授课方式的权利,让学生充分明确自己在体育教学中的权利和义务,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积极构建师生间的良好关系,体育课堂要从“尊师重道”的权威中解脱出来,教师从课堂管理的主宰者转为学生的朋友与合作伙伴,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的状态中体验体育的乐趣。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一方面,提高学生对于课堂管理的认识。通过建立健全课堂管理机制使学生明白自己的角色定位,强化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我约束,勇于承担课堂管理的责任,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和积极配合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另一方面,师生共同制定课堂管理规则。体育课堂教学的管理规则提倡师生共制,在师生共同讨论的基础上体现学生的意志和愿望,构建师生和谐关系。加之规则制定的自愿性,学生更愿意自觉遵守,规则的效用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得到提高。
高职体育是培养职业人精神品质的教育。400米的跑道上跑一万米要25圈,25圈坚持跑到底,靠的是体能,但最根本的是靠意志品质,靠的是顽强拚搏、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无往不胜的。就是肯定和弘扬这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高职学院所需要的,是现代“职业人”所需要的,是培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所需要的。
5.高职体育教育中的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体育课程建设重点在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完成了学院的体育教学工作,运动队的训练,体育老师要付出巨大的心血。教书育人是很具体的体现。从早到晚,把体育运动员当作自己的孩子,一起练一起休息,每次训练之后的按摩,无微不至的照料,对思想上有情绪,耐心细致地谈心。这不仅仅是单纯的训练,更重要的是用老师自己的行为去引导着运动员学生。是全面的、全方位的培养。运动赛场上,运动员与体育老师心相印、气相通,如此的博爱,这样一种情感渗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体育不仅仅磨练了高素质的“职业人”,同样也可以锻炼了高素质的体育教师、体育的教学团队。高职理念磨练了体育老师,熏陶了学生,
这种体育精神也是高职院校精神的积淀,也是高职体育课程在内的教学改革与特色建设的成绩。■
参 考 文 献
[1]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王永盛.大学体育教育教程[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7.
[3]高绪界,严曲新.就业指导[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指委“十二五”规划教育科研课题(WJ125YB024)。
1.高职教育中的体育教育目标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但首先是人的教育,是学生入学后接受高等教育的公民教育。毕业以后,应具有与接受高等教育相应的公民素养。“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人是要全面发展的,其实这也是马克思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人作为一个生命体,不仅关系生命体的健康,而且,在公民素养中,全面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素养就是健康,“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在探讨人才培养模式的时候,构建新的课程体系,第一个课程的板块,叫做公民素养课程,体育就是公民素养课程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按照“以人为本”这样一个科学发展观来构建公民素养课的体育课程体系。针对这个课程板块,公民,他有受过初等教育的公民、受过中等教育的公民,现在面对的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公民,因此他应该具有与接受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公民素养,体育课开设两年,在大一的体育课,重在身体素质的锻炼提高,大二的体育课,重在健康意识与锻炼习惯的培养。
2.高职体育教育中的良好意识培养
高职教育还是人的转化教育。高职学生在高考中是录取的最后一个批次。和一本、二本线的学生高考成绩有巨大的分数差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习惯与日常行为习惯不太良好,入校门时的门槛低,走出校门,在就业市场上,门槛是一样的,社会不会因为高职的,是民办高职的学生就业,而把门槛降低了。所以,在高职三年当中,加大学生行为转化的力度,要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培养他们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其中有一项重要的措施,就是坚持晨间锻炼。这是一项“一因多果”的效应,学生早上6:30起床,集体出操,既锻炼了身体,又磨练了意志,又吃了早饭,还保障了学生学习生活有序规律,按时作息,按时吃早饭,按时到课,从而每一天的生活秩序正常,让他们的大学生活充满朝气,还增强了团队意识。在我们育英,体育不单只是体育本身而已,它已经超越了体育本身。
3.高职体育教育中的职业体能培养
高职教育是人的教育,但也是职业教育。教育理念是“走进校门的是大学生,培养出来的是职业人”。这个职业人,需要从一个大学生全时空、全方位的转换。“职业人”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职业人”又应该是具有优势品质与技能的“职业人”。这里的“职业人”不是泛指,而是特指针对职业岗位培养的人才。“职业人”是具有职业特征和职业素养的人。“职业人”既要有人的全面发展,又要有适应职业的优势发展。而适应职业优势发展理应包括适应“职业”体能素质要求的发展。要实现这个职业体能素质的优势发展,就应当实施职业优势发展的体育。对体育课教学改革研究,研究“职业人”应用体育教学。把体育教学紧紧围绕培养“职业人”这个根本任务展开。研究部分专业的体育课程体系,通过调查,不同专业需具备的身体能力,这些体育素养与能力的要求,具有十分明显的职业体育的要求,这对高职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职业人”课程体系实行的第二个板块,专门根据各个专业特点,根据行业对体能的要求,设计职业应用体育课程,训练其体能。也就是我们的课程体系当中,转变教学认识,更新教学理念。高职教学是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综合体,培养的人才不仅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而且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身体素质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体育教学中,以“能力本位”为指导,保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齐步前进,首先加强理论知识传授,突出对学生终身受益相关知识的教学,结合学生身体情况、专业特点以及未来的职业需求,选择性地开设针对性较强的理论教学。针对学生专业学习和工作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传授他们预防职业病的医疗保健知识,形成一套个性化的运动健身模式和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其次开发职业能力实训模块,加强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和专业应用技能的培养。例如,针对需长时间站立或坐立的专业学生,体育教学中就要尽量安排长跑、跳高等项目发展学生的肩带肌、腰部脊椎、躯干肌和脚掌力量等;对于建筑或美术装潢专业的学生,未来职业对于平衡性与协调性要求较高,体育教学则注重加强平衡能力、自我协调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综合提升专业本领。体育课程在第一个板块中开设,涵盖在公民素养的课程体系之中,是作为培养一个优秀公民,让其适应发展变化而开设的这样一个课程。另外从职业角度出发,从行业的岗位要求出发,保证其在从事相应的职业应具有的体能而在专业技术课程板块开设职业应用体育课。
4.高职体育教育中的教学环境与意志品质培养
优化教学环境,强化课堂管理。满足学生合理需求,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高职院校的学生年龄多在十七八岁,青春期的他们拥有强烈的个性展示欲,渴望自治和独立,希望可以自主参与到课堂管理过程中,可以自由选择教学内容,决定课堂的走向。一方面,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在保证主导地位的同时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看法,给予学生参与教学管理、选择授课方式的权利,让学生充分明确自己在体育教学中的权利和义务,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积极构建师生间的良好关系,体育课堂要从“尊师重道”的权威中解脱出来,教师从课堂管理的主宰者转为学生的朋友与合作伙伴,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的状态中体验体育的乐趣。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一方面,提高学生对于课堂管理的认识。通过建立健全课堂管理机制使学生明白自己的角色定位,强化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我约束,勇于承担课堂管理的责任,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和积极配合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另一方面,师生共同制定课堂管理规则。体育课堂教学的管理规则提倡师生共制,在师生共同讨论的基础上体现学生的意志和愿望,构建师生和谐关系。加之规则制定的自愿性,学生更愿意自觉遵守,规则的效用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得到提高。
高职体育是培养职业人精神品质的教育。400米的跑道上跑一万米要25圈,25圈坚持跑到底,靠的是体能,但最根本的是靠意志品质,靠的是顽强拚搏、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无往不胜的。就是肯定和弘扬这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高职学院所需要的,是现代“职业人”所需要的,是培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所需要的。
5.高职体育教育中的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体育课程建设重点在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完成了学院的体育教学工作,运动队的训练,体育老师要付出巨大的心血。教书育人是很具体的体现。从早到晚,把体育运动员当作自己的孩子,一起练一起休息,每次训练之后的按摩,无微不至的照料,对思想上有情绪,耐心细致地谈心。这不仅仅是单纯的训练,更重要的是用老师自己的行为去引导着运动员学生。是全面的、全方位的培养。运动赛场上,运动员与体育老师心相印、气相通,如此的博爱,这样一种情感渗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体育不仅仅磨练了高素质的“职业人”,同样也可以锻炼了高素质的体育教师、体育的教学团队。高职理念磨练了体育老师,熏陶了学生,
这种体育精神也是高职院校精神的积淀,也是高职体育课程在内的教学改革与特色建设的成绩。■
参 考 文 献
[1]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王永盛.大学体育教育教程[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7.
[3]高绪界,严曲新.就业指导[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