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缺陷筛查:防患于未然

来源 :大众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en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生缺陷筛查作为健康拼图的最后一环,可以在早期,在一切还来得及逆转的时候,挽救许许多多宝宝的生命。
  有人曾经这样说:给我一群健康的儿童,我能把他们每一个人都培养成专门的人才:医生、律师、艺术家……相信每位年轻父母,也都希望自己的宝宝健康聪明。然而,有些疾病,我们以为它遥远,其实离我们很近。
  我在出生之前,老妈是做过羊水穿刺的,并且是由协和医院孙念怙教授做的产前诊断。当时对那些年龄高风险的孕妈妈,这是检测宝宝有没有唐氏综合征(又叫先天愚型)这类出生缺陷的先进技术。所以当老妈听到我不傻,挺正常,顿时非常安心。
  时光又流淌了二十多年,我也沿着前辈的足迹,成为协和医院的小医生。在工作的头半年,我亲身经历了一位难忘的病人,就叫他明明吧。
  在明明出生之前,他的父母已经先后有过3个孩子。然而,不幸的是,这3个孩子却都在出生之后几天不明原因地夭折。无奈之下,这对父母不远千里来到我们医院。明明一出生,就被送到医院的新生儿监护室。几天之后诊断明确,是一种先天的氨基酸代谢病。从吃第一口乳汁开始,奶里的某种成分对别的宝宝来说是蜜糖,对于他却是砒霜。好在因为及时筛查,及时调整饮食治疗,现在明明已经两岁,生长发育都不错。
  事实上,我国是出生缺陷最高发的国家之一。仅仅像明明那样的代谢病,发病率就和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肺癌相仿,并且早期、晚期发现差别巨大。比如这对患病的亲姐妹,14岁的姐姐不幸发现得晚,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现在仍然在读四年级;而7岁的妹妹则由于早早地发现和治疗,现在正常上二年级,并且能歌善舞,言谈话语间充满生命的热情。
  我们要知道,代谢病的“阴险”之处在于,父母并不一定得病;孩子早期也没什么症状,而等有了症状、到医院就诊时,有害产物往往已经在大脑等等地方积累,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那么,对于新生宝宝,有什么早点发现蛛丝马迹的好办法吗?
  曾经,我们做得比较多的是孕前和产前检查。比如协和医院,除了做唐氏综合征筛查等等孕期检查,十几年来还由儿科、产科、遗传实验室一起,为将近两千名疑难杂症的妈妈做了产前基因诊断,并且无一差错。但这条防线仍然并不完整。比如就不能发现明明的氨基酸代谢病。原因是那会儿宝宝还没脱离母体,没有开始吃奶,无论是蜜糖还是砒霜,作用都还没开始显现。所以只有加上新生儿筛查,才是“健康拼图”的全部内容。
  起初,新生儿筛查也只限于两三种疾病。上世纪90年代以来,诞生了串联质谱技术。它好比一个精准的弹簧秤,但称量的不是鱼、虾、蛋、奶,而是我们体内那些可能有害的代谢产物。宝宝开始吃奶之后不久,只需1滴足跟血,可以在几分钟之内同时分析近百种代谢产物,从而检测40多种疾病;并且能对关键物质的数值,以及相互之间的比值做多重验证。高度的灵敏性和可靠性,也是这个方法相比其他技术的显著优越性。
  那么,哪些宝宝适合做这个筛查呢?
  由于都是可防可治的疾病,根据国内外专家共识,最好是覆盖到每一位新生儿。这也在无形之中契合了老协和“预防第一”的名言和我国典籍“治未病”的古训。事实上,在美国、欧洲、澳洲等医疗发达地区,新生儿的串联质谱筛查率已经接近百分之百。我国的数字大约是百分之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总是忍不住设想:如果,明明的三个小哥哥、小姐姐做了新生儿代谢病筛查,那么他们有很大几率能被早期诊断。我们开头的故事,或许会有更令人欣慰的结局。
  所以,让我们改变一下内心对于出生缺陷筛查的认识:不是有病才去做检查;在新生儿期对某些危害严重却可防可治的疾病进行群体筛查,作为健康拼图的最后一环,可以在早期,在一切还来得及逆转的“特定时刻”,挽救许许多多宝宝的生命。
其他文献
尿路感染可发生在泌尿系统的任何部位、肾脏、膀胱或是尿道。尿路感染的症状包括尿频、排尿困难、骨盆疼痛和尿隐血。感染通常不会持续太久,大多数患者都可以自行诊断。  新的研究表明,蔓越莓胶囊可能有所帮助。研究人员指出,由于蔓越莓胶囊提供了相当于8盎司蔓越莓果汁的有效成分,患者需要摄入大量的纯蔓越莓才能预防感染。研究人员警告说,尿路感染和膀胱过动症可能会出现类似的症状,如果出现任何不良症状人们应该及时就医
根据在线发表于2月一期的《临床护理》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耳针压法是针对产后妇女失眠的一个有效的替代互补疗法。  来自台湾辅仁大学的研究者们评价了耳按摩治疗对30名产后妇女失眠的治疗效果。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妇女的睡眠质量、睡眠延迟、睡眠时间和睡眠障碍等方面都有显著性的改善。  “激素变化和频繁的母乳喂养被确认为可能加剧产后妇女睡眠质量变差的一个典型特点,针对这些产后妇女,耳针压法干预治疗可能会有效地改善
据调查,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70%的人发生不同程度的贫血,有的老人虽然已是中度贫血,但由于发展缓慢,又无明显症状,多能耐受,故常被忽略而未进行诊治。  贫血常常可能是某种肿瘤性疾病的表现。据统计,有10%~40%的肿瘤患者合并贫血,尤其是患淋巴瘤、胃癌、肺癌、卵巢癌时,贫血的发生率可以达到50%~60%。国内外肿瘤学界都非常重视肿瘤相关性贫血的检查和治疗。  临床上不少肿瘤患者以贫血为首发症状而
有些人不能按时进食,打乱了胃的正常生理节律,导致胃动力不足,使胃变得越来越脆弱,成了时时犯病的“玻璃胃”  消化内科专家告诉我们,预防“玻璃胃”,要注意不能暴饮暴食、尽量按时就餐、注意休息。饮食要注意时间,两餐之间要有间隔,除了前一天的晚饭和第二天的早饭间隔时间比较长,其余的时候隔4~5个小时为宜。建议在食品种类方面,要尽量多样化。  吃热食,保胃气  对于胃病患者来说,饮食是调理的关键。通常,“
有些患者拿到化验单后问医生:为什么我的尿蛋白定性和定量结果为什么不一致?这也是很多医生的疑问。  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的专业重点不同,在日常工作中容易产生一些小矛盾。比如,有些临床医生经常会产生疑问,尿蛋白定性和定量结果为什么不一致?下面仅就此给予解释,供参考。  浓度不同  尿蛋白定性用晨尿或随机尿,而定量则用24小时尿,在物质浓度方面会有明显不同。虽然尿中出现蛋白质表示有一定肾损伤,但肾的浓缩稀
2003年9月至2006年7月,裴傲在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北京天坛医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中国内镜神经外科的奠基人与开拓者——张亚卓教授。期间接受了系统的神经外科培训,特别是掌握了内镜神经外科的基本技术。在科研方面,参与了脑胶质瘤遗传易感基因方面的研究。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  博士毕业之后的裴傲比以前更忙了。工作之余,他还进行了大量的临床资料收集工作。每周抽出一天时间,把所有患者的病
2011年9月上旬一个周二的上午,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董光龙教授的专家门诊来了一个特殊的病人,这是一个身高168cm,体重却达到了155公斤的20岁的年轻女孩。  病人由父母带着,低着头,步履缓慢的挪进了诊室。通过女孩及其父亲的叙述董教授了解了病情。这个叫小青(化名)的女孩来自辽宁,从小就比别的同龄孩子胖,但由于进食量大且自己不能有效控制,在近5年体重增加显著增加,体重由80公斤迅速增加到155公
“起不来床”这件事还真不是少数人才遇到的难题,闹钟只是个摆设,随手一按,继续蒙头大睡。然而赖一会儿床并不能让你更清醒,反而会有些疲惫。这个团队为了拯救赖床患者,设计了一款“地毯闹钟”。清晨闹钟响起,你必须从被窝里爬出来,双脚踩在地毯上至少3秒钟,待传感器感受到压力信号,铃声关闭,估计这个时候你便也困意全无了。
《自然·神经科学》 2017.08.14  科学家们发现了多种基因突变组合,它们为脑胶质瘤的发展提供“燃料”。更重要的是,美国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确定了胶质瘤的两个化学抗性基因突变,这一发现可能为这种致命脑瘤的个体化治疗提供新的手段。虽然脑胶质瘤的確切原因尚不清楚,但是研究人员之前确认数以百计的基因突变可能参与了肿瘤的发展。近期,来自耶鲁大学的研究团队更加确定了这一观点,这些基因突变共同形成恶性胶质
美国梅奥诊所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悉尼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类称为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白细胞水平的高低,可能预测卵巢癌患者的生存期。  研究人员研究了5500多名患者,其中包括3196例晚期卵巢癌患者。研究人员发现,晚期卵巢癌患者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多少,与生存期有关。这项研究显示,肿瘤中细胞毒性CD8肿瘤浸潤淋巴细胞的水平越高,晚期卵巢癌患者的生存率越高,(《科学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