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时期高校网络舆情特点的应对方法研究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ch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互联网是大学生了解外部世界、形成内在舆情的重要载体之一。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高校网络舆情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把握新时期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采取有效的应对方法,创造良好的舆情氛围,对于高校管理的意义重大。
  关键词:网络舆情;特点;应对方法
  作者简介:刘莹玉(1985-),女,江苏沛县人,中国矿业大学国际学院团委书记。(江苏 徐州 221116)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9-0220-02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民众获取信息的方式,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的广度、深度和速度是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高校是社会和谐的“晴雨表”,而高校中的大学生是网民群体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2年7月19日发布的信息,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其中学生占28.6%,这其中又以大学生为主。[1]网络舆情以其快捷的表达、多元的信息、互动的形式,较快地占领了大学生的舆情阵地。网络舆情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效果,管理者需将网络舆情这项新任务有机地融入到常规的工作中。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定义
  网络舆情是指通过网络传播的,民众对于社会事件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2]它真切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根据2009年《人民日报》联合人民网进行的调查,有87.9%的受调查网民表示非常关注网络监督,当遇到社会不良现象时,93.3%的网民选择网络曝光。[3]从江苏“天价烟事件”到云南“躲猫猫事件”,从湖北“邓玉娇事件”到贵州“瓮安事件”,从陕西“房姐事件”到“微笑表叔”事件,网络监督已经成为畅达民意、维护权益、鞭挞腐败的便捷而有效的手段,网络舆情的合理引导也成为管理者必须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高校网络舆情是指以在校大学生为主体的群体通过互联网对校园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国内外热点问题以及其他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所表达的价值判断、意见倾向和情绪反应的总和。[4]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一个热点事件发生后,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各抒己见,对事件进行讨论、评价,在立场的冲突、思想的碰撞、观念的交锋、意见的较量后,交汇、融合形成一定数量、一定强度的相同意见(见图1)。[5]
  图1 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过程
  二、新时期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1.高校网络舆情的多元化
  大学生思维活跃、充满热情,所讨论的话题覆盖面广、包罗万象、内容丰富。从时政要闻到社会民生,从学校政策到日常生活,大学生都愿意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在网络上表达。大学生通过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关注和讨论,实现相互间的频繁互动,因其学历水平较高,从而产生出不断分散化的舆情表达和多样的思想观点。
  2.高校网络舆情的趋同性
  相近的年龄、相似的社会经历、共同的生活环境往往使大学生思考问题的层面和方向相对固定。不成熟的心智使大学生的思想更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从而体现出较强的趋同性。共同的想法和信念可以团结多数人向一个方向努力,体现出很强的影响力。但如果这个方向出现了偏差,这种影响力便会具有破坏性,应极力避免。
  3.高校网络舆情的即时性
  时间是影响舆情价值的重要因素。如今,国内外的互联网企业都紧紧抓住即时性这一重要特性,大力开发出微博、BBS等即时性很强的新型互联网应用形式。消息的传播形式也从简单的文字描述发展为图片与视频相结合的全媒体形式。特别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手机网民数量快速增加,人们有条件通过手机随时随地实现信息的快速获取和发布。在大学校园这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信息的快速传播更容易形成连锁反应,这种蝴蝶效应同样具有双刃性,考验着高校管理者的反应和疏导能力。
  4.高校网络舆情的偏差性
  媒体所报道的新闻本身即便是真实的,但关注的侧重点不同、报道的先后顺序不同、分析的深度不同、政治考量的不同都会造成人们对世界真实存在的认识偏差。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未加证实甚至人为杜撰的消息即时散播,网络的匿名性又使得这些消息以及所跟随的评论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和煽动性,大学生较为敏感的神经往往会被这些言论所刺激,形成消极不满的情绪,呈现出非理性的趋势,未经深思熟虑地对问题不深入和表面化的探讨导致缺乏理性的庸俗、消极、偏激甚至灰色言论产生。
  三、高校网络舆情的应对方法
  据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研究所《2011中国网络舆情指数年度报告》显示,在全部30大领域共3655个热点话题中,教育教学领域的网络热点话题占据了总数的7.0%,居于第5位。[6]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作为我国最早从事舆情研究的机构,在先后推出了地方党政机构央企等多份舆情应对能力研究报告后,也发布了“2011年上半年高校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推荐榜”。[7]梳理出十件高校舆情热点事件,并对当事高校应对网络舆情的做法进行了分析。可以看出,在网络时代,高校舆情热点事件引起了日益广泛的关注,学校应对危机事件的方法也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整体形象。
  高校网络舆情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一是大学生对校园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的看法和意见;二是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所表达的态度和情绪。无论是校园话题还是社会问题,理性的表达、建议与不理性的指责、谩骂都会并存,需要管理者做出快速的反应和合理的引导。对于关系切身利益的校园话题,大学生的讨论往往更为积极,而校园管理者作为事件的相关方,舆情管理的紧迫性更高,管理的手段更加灵活和主动。在具体的应对过程中,应认真分析、冷静处理。在有效预防的前提下,对舆情形成的过程进行科学应对(见图2)。
  图2 高校网络舆情形成的应对   1.转变基本理念,重视舆论引导的疏通性
  所谓理念的转变,简言之就是从“重堵轻疏”到“疏堵结合”,这是新时期管理高校网络舆情以及处理危机事件的重要原则。在网络时代之前,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信息扩散速度慢,途径单一,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学校管理者赋予了很高的话语权,危机事件发生后,往往可以将信息的传播控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但在网络时代,信息严重不对称的情况已不复存在。作为管理者,应首先清楚校园舆情管理的出发点应该是引导学生接受和理解自己的观点,而非一味地限制与自己观点不同的言论的传播,把偏激言论的发表者置于对立面,甚至将其界定为“别有用心”,这必定会引发当事人的不满情绪。
  在此基础上,高校可以选拔培养一支有一定理论功底、较高思想政治觉悟、较强网络应用能力、较快事件应对速度的网络评论员队伍,深入网络掌握信息的传播。对于观点偏颇的舆论进行跟帖、交流,从而强化主流言论、孤立非主流言论,在网络畅通的基础上,对不实的传言进行及时澄清,用主旋律把握住网络舆论的走向,完善高校网络舆情预警、引领、处置、回馈机制的过程,掌握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主动性。
  2.加快反应速度,提高舆论引导的及时性
  在涉及到校园事件的处理时,学校要“第一时间发声”、“第一时间处理问题”,做突发事件的“第一定义者”。越早介入到事件的舆论干预中,越可能左右舆论风向的形成。这种快速反应的形成不应集中在事件处理的几个小时内,而应依靠学校相关部门长效机制的建立。
  校园论坛是学生讨论社会和学校相关话题的主要平台,论坛中谈论的话题很多,其中容易引发关注的事件主要有:容易介入的公开事件;事件本身与社会舆论的关注焦点相符;事件本身与社会常态价值期望相悖;事件本身与师生个体相关。学校管理者可利用统计方法并针对本校学生特点,总结出本校校园舆情的周期化特征,形成对常态化事件的预判和突发事件的及时应对。
  3.树立“舆论领袖”,强化舆论引导的主动性
  信息传播通常从大众媒介传播到“舆论领袖”(opinion leader),[8]再从“舆论领袖”散布到他的追随者。在论坛、微博等互联网平台中,总有一些活跃分子,他们更易接触媒体或消息源,更有意愿去发表意见,他们对某一事件的发言在短时间内就有上千次的转发或评论,信息传播的速度快、范围广,且他们能够用自己的意见左右网络中的其他人,人们称其为“舆论领袖”。在一份对北邮人论坛的调查报告中,笔者对2600篇热门帖子进行了统计。发帖人共有1606人,其中只发过一次贴的为1225位,发贴数超过5篇的发帖人占总人数的2.4%,而所发表的帖子却占到了总数的12.2%。[9]调查中发现,论坛中的大多数人更愿意做一个旁观者,往往是在话题被少数的“舆论领袖”设定后才讨论,讨论的内容也呈现出“沉默的螺旋”效应,即支持“舆论领袖”优势意见的一方会更加积极的表明自己的观点,而处于劣势的一方会屈从于环境压力转向沉默和附和。[10]
  4.培养相互信任,增强舆论引导的权威性
  人的决策和判断大多数并不是理性判断而是情感判断。情感判断并不是非理性的,而是人从自身全部人生历练和社会关系出发对事件整体性的把握与综合性的判断,这属于人类的高级判断。如果高校与学生建立起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情感纽带,使学生带着情感因素接收学校传递的信息,则舆情管理的效果定会较大改观。
  (1)工作的胜任。学校各部门分工不同,各部门工作都有基本的社会期待,踏实做好本职工作不仅是学校正常教学、科研秩序的保证,也是增加学生对学校认可度的重要途径。
  (2)信息的透明。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尽可能地将相关信息在第一时间向学生公布。在出现管理方面的问题时,应及时通报处理方式及结果,与学生共同分享成绩、合理解决问题。
  (3)需求的关注。在校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各类问题,校方应切实采取相应措施为学生解疑释惑,关注学生的需求,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创造更为便利的条件。
  (4)政策的一致。学校每一项政策的出台、每一条解释的提出都应经得起推敲,不能朝令夕改,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每一项政策的可靠。
  学校与学生的互信关系不仅有助于学校进行舆情管理,也有助于日常工作的展开。以坦率真诚的心态为着共同利益来讨论和解决问题,这是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应争取出现的局面。
  四、总结
  网络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秩序。高校网络舆情是网络舆情与高校特殊环境结合的产物。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逐渐成熟的阶段,大学生群体开放性、活跃性的特征使得大学生网络舆情反应更为迅速、影响面更为广泛。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合理的管理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高校的稳定发展。因此,高校做好舆情管理工作,为大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网络舆情氛围和学习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2.
  [2]曾润喜.网络舆情管控工作机制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
  (18):79-82.
  (下转第232页)
  (上接第221页)
  [3]网络监督:蓬勃中呼唤规范[EB/OL]. [2009-02-03].http://society.people.com.cn/GB/1063/8737320.html.
  [4]李新萌.浅析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成因与引导[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6):86-87.
  [5]王学俭,刘强.当前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逻辑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0,(10):17-19.
  [6]艾力艾咨询.中国网络舆情指数年度报告[R].2012.
  [7]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11年上半年高校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推荐榜[EB/OL]. [2011-07-04].http://www.people.com.cn/GB/209043/212786/
  15064315.html.
  [8]McMahan,D.What we have here is a failure to communicate: Linking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mass communication[J].Review of Communication,2004,(4):24-39.
  [9]何阳,叶柯柯.基于“北邮人论坛”的北京邮电大学校园网络舆情分析报告[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2):22-31.
  [10]王澜.网络传播中“沉默的螺旋”效应的弱化[J].新闻世界,2011,
  (9):119-120.
  (责任编辑:孙晴)
其他文献
对于初中生来说,小学英语是一个初始阶段,而初中英语则是深化基础阶段.所以,教师在对初中英语的课程教学中,应该注重基础教学,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良好习惯和方法,使得学生逐
期刊
根据民办高校的教学特点,在思修课堂对情景教学法进行尝试,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现代多媒体技术集图、文、音、像于一体,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小学英语教学课堂上,可以在为课堂提供技术支持的基础之上,让英语课堂真正地“活”起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
期刊
钱钟书的《读》(以下简称《读》)是他早年的散文作品,虽然写作年代较早,但他的机智隽永、比喻新奇、旁征博引的写作风格已露端倪,讽刺却不辛辣,批评而不尖刻,显示出温柔敦厚的传统美学风格。  《读》的体裁应当属于读后感之类,但写法绝不同于一般的读后感,真是自出机杼,别有洞天。本文试图从研讨结构入手来破解《读》的微言大义。  一般的读后感是先写所读,再写所感,由读生感,感由读发。像臧克家的《纳谏与止谤》就
文章叙述了新媒体广播系统的设计构想。系统的设计构想是要使广播电台在AM/FM等频段之外形成新的传播途径,用户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终端(包括电脑、3G手机、平板电脑)等设
王维的《观猎》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在有限的文字里,把一次出猎活动写得有声有色,逸兴飞扬,为我们勾勒出了英姿飒爽、意气风发的将军形象;作为旁观者的诗人也被深深触动,豪情满怀,流露出希望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诗的格调苍劲有力而又浑穆平和,从诗中流露的情绪看,当是诗人早年的作品。对比手法运用高妙,是本诗艺术上的显著特色。本文试就此作粗浅分析。  一是节奏的急与缓、情态的动与静形成对比。将军出猎,先声夺人
步入21世纪,小学英语教学开始受到重视,英语从启蒙教育开始已经成为共识.但是纵观近几年的英语教学,小学英语教学存在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学而不练,练而不熟,而且练习的时间间
期刊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史记》七十列传之一,成功地刻画了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个历史人物。本文就蔺相如形象的刻画进行粗浅的分析。    一、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    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蔺相如的一生行事极多,不可能一一罗列,只能选择最典型的事例对人物形象进行刻画。司马迁选取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个典型故事。仅仅通过这三个典型故事,就已经把蔺相如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使他的“
摘要:大学新生入学后,普遍将遇到诸多困惑。大学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新生进行独立性、团队意识的培养和教育,使其在生活、学习、思想上遇到问题时更多地靠自身独立解决、或是从团队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为将来走出校门时能快速适应社会、迎接各种挑战奠定基础。  关键词:大学新生;独立性;团队意识  作者简介:彭克勤(1965-),女,湖南常德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北京 100101)  
在幼儿园阶段的教学过程中,亲子活动这种形式比较常见.通过举办相关的亲子活动,不仅可以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而且还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加强学生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