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英格玛·博格曼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sb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英格玛·博格曼在他的一系列影片如《野草莓》、《第七封印》、《冬日之光》、《走向快乐》中,熟练运用大特写、淡入淡出、叠化等镜头语言,以简约的影片风格、别具匠心的画面构图,成就了一部部伟大的作品,为艺术电影的发展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关键词 简约风格 黑白色彩 和谐构图
  
  英格玛·博格曼是20世纪电影大师之一,开辟了现代主义哲理电影的先河,最早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一些复杂的电影语言来表现个人内心世界。在其一系列影片如《野草莓》、《第七封印》、《冬日之光》、《走向快乐》中,通过各种电影语言的运用,不仅成就了一部部经典影片,其风格更成为了以后电影艺术家模仿与学习的对象。
  
  一、简约的影片风格
  
  在博格曼这里,黑与白成了最具有表现张力的电影语言,尤其体现在《第七封印》中。该片弥漫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影片从一开始就是死神和骑士的“搏弈”。惨白的脸,充满狰狞与恐怖,深黑色的袍子,预示着无法言说的绝望与恐惧。死神的颜色和造型设计,使其一出场,就将全部焦点吸引到了脸部,黑色的袍子似乎总是被周围暗黑的背景所吞噬,观众唯一能感受到他存在的,是悬在空中的那张狰狞恐怖的面孔。在其他影片如《冬日之光》中,导演塑造教父的手法与塑造死神时如出一辙,教父作为上帝虚伪的代言者,他深知自己的无助与浅薄,但仍披着伪善的教父的外衣,为那些内心充满绝望与苦难的人布道演讲,宣讲上帝那一套已无多大作用的“深刻道理”。教父的脸和衣服,也充满了黑与自强烈的视觉张力,黑色衣服不光带来古板、客套,更带来冷酷和伪善。在影片中,不论对待那些前来请求救赎的苦难者,还是视自己为生命的爱慕者,他的表情一如既往的冷酷与无情,可以说,那张惨白的脸为教父人物性格的设置提供了很好的表现方式。黑与白,成为了搏格曼表达自己思想最好的画笔。在屏幕那块白板上,他用黑色和白色两种笔,画出了各种人物、树木、花草、大海、高山等等,营造出一种烙着他自己个性的完美意境。在黑与白的世界里,导演将自己长久思考的、令他困惑不已的问题,用电影这种方式,展示给了所有人。
  
  二、独特的镜头运用
  
  在博格曼的影片中,导演充分利用了电影艺术得天独厚的优势,将最基本的镜头语言在影片中一一展现,导演深厚的艺术功底在这里展露无疑。
  首先,在博格曼的所有影片中,镜头间的切换很少使用生硬的“切”,基本上采用淡入淡出,使画面问的衔接舒缓平和,与影片整体基调异常搭调,导演表意的初衷完美的表现了出来。如在《走向快乐》中,影片一开始,镜头问的切换一直使用淡出的方法,避免直接切过后给人的生硬与强制感。叠化镜头的运用,在博格曼影片里也得到了完美表现。《走向快乐》中,当施蒂格知道玛塔火车遇难的消息后,出现了叠化镜头。首先是施蒂格伤心欲绝趴在桌上的头部大特写,之后一双正在弹奏竖琴的手以及密致的琴弦一同叠印于特写头部,随后出现的镜头自然成了正在进行的一场音乐会。弹奏竖琴的手部特写,与琴弦交织在一起,流畅优美。类似还有《第七封印》中海水与象棋的叠化。叠化镜头的运用,不仅增强了画面美感,更使观众在欣赏影片的同时,领会到了导演的匠心独用,产生更多的审美愉悦。在《走向快乐》一片结尾,施蒂格知道玛塔已死,在他的乐谱上叠印出的是玛塔的脸,以及他和玛塔以前共处的一些快乐场景,该镜头将男主角的内心痛苦很好地表现了出来。
  再次,长镜头的运用,特写、闪回镜头的运用,都将影片的语言表达功能完美地表现了出来。在博格曼的很多影片中,都用到了长镜头。长镜头最适合抒发情感、表达深刻的思想。博格曼的电影被人们普遍认为是有丰富思考的电影,导演自己也被称为多思导演,运用长镜头,不仅是影片的需要,也是导演对电影语言表达能力的深切体悟。在博格曼的电影中,特写镜头的运用可以说是他导演风格最具表现力的地方。有人将博格曼的特写镜头称为极致特写,因为在其影片中,人物一般是以特写镜头出现,尤其是大特写。如《走向快乐》中,一双弹奏竖琴的手部特写,《第七封印》中死神脸部大特写以及《野草莓》中老医生脸部大特写。这些特写镜头成了博格曼影片不变的风格。
  博格曼电影中用到了跟镜头、摇镜头,并使用了俯拍、闪回等多种镜头语言,正是这些电影语言的运用,使得博格曼一步步走进了大师级导演行列。
  
  三、别具匠心的画面构图
  
  在博格曼电影中,导演似乎永远追求一种既完美又平衡的画面构图。每幅画面都力求得到空间上的平衡。《走向快乐》开头的全景拍摄,导演取街道为中轴线,两边以对称的建筑物做以陪衬,构图既简单又不失单调。《走向快乐》中,导演透过美丽的琴弦拍摄琴弦后面的演奏场景,整幅画面看上去像画家精心设计过背景的油画,从这里也可看出导演对画面的精心雕琢,以及大师对自己作品的独特匠心。另外,对角线构图法在其影片中也得到了极大展现。如人物出现在画面右下角,左上角一定会有窗帘。或者盆花来进行陪衬,使画面整体看上去协调统一。《走向快乐》中,有两幅画面,场景是在音乐排练场地,所有人都在演奏,指挥家舞动双手在卖力指挥。这时出现一个镜头,以男主角施蒂格为画面主体。他在拉小提琴,位于画面的中间偏左位置,从他身后可以看见其他演奏者作为陪衬出现,人物较小而且模糊。在画面右侧空白里,出现的是指挥家一双舞动的虚化的手,这一动态的手不仅协调了整个画面的动态感,更加强了画面的平衡感。同样的,接下来的画面以玛塔为主体。拍摄角度相反,画面右侧是玛塔拉小提琴的场景,左侧是虚化的指挥家的手。这样两个接连的画面,完美的表现出了一对恋人在演奏时的情景,同时也将指挥家与他们的关系分别在画面中表露了出来。这种完美的画面构图以及镜头运用,足可见导演深厚的镜头运用功底。博格曼很重视主体与陪衬的关系。主体与客体的搭配定律在他这里得到了完美表现,每个镜头的主体后面都有虚化客体加以陪衬,而且窗帘,鲜花,以及壁画等等均可成为镜头中调节平衡的道具。在他的很多影片中,盆花都作为陪衬搭配在主体旁边,尤其在出现人物特写的时候,似乎经常有一束花出现在人物脸颊旁或人物身后。有人说伯格曼有着很丰富的执导舞台戏剧的经验,因此,对这些景物道具般的运用是他的拿手好戏,导演在精心勾画着每幅画面,这样“雕琢”出的作品没有理由不成为艺术品。
  博格曼是大师,他是不可模仿的。他的影片就是电影中的哲学,无论是《第七封印》,《野草莓》,还是《冬日之光》、《犹在镜中》、《沉默》,抑或他后期的《喊叫与耳语》、《芳妮和亚历山大》,都在用电影的语言来思考哲学问题。他的每一部影片就是一连串的反思。怀疑、否定和批判成为他电影的基本精神特质。博格曼用他丰富的电影语言,将所有的思考与怀疑,用简单的黑与白、独特的镜头运用、独具匠心的画面构图,精心编织的光与影,展现在了所有人面前。他将他的思想,用电影来言说,留给观众的,是无尽的思索,留给世界的,是他毕生对电影艺术的追求。
其他文献
[摘要]《一个女人的史诗》创作细腻而温情,力图以浓郁的平民情怀对一个女人爱的执着进行诗意的书写。从1 947年到1980年,叙述三十多年的爱的史诗。以编年体例含纳社会意义、历史意义,彰显文化精神;以平民情怀容纳社会百态,呈现平凡之美。这部“史诗”采用了典型的“大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故事”的叙事手法,用交织着情欲爱恋的悲欢离合构筑起一部女人爱的“史诗”。  [关键词]《一个女人的史诗》 爱 史诗   
摘要:《探秘自然》系列纪录片与以往科普性的自然类纪录片不同,它呈现出明显的电影情节特征,或者更准确的说是好莱坞式的电影情节特征。以好莱坞银幕剧作家罗伯特·麦基的情节观点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探秘自然》纪录片中所体现出的电影情节特征包括:主动型角色、线性时间、因果关系、冲突与悬念和闭合式结局。  关键词:纪录片 动物 情节 特征    “情节,即事件的安排。”这是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的观点。他认为。
张天航 摄  大家觉得宠物难拍,无非是因为它们过分活泼又毫无套路。作为摄影师,我们无法跟宠物建立有效的语言沟通,拍摄除了需要耐心仿佛只能靠运气。绝大多数摄影师或摄影爱好者在拍摄其他题材时,都是对需要拍摄的内容进行预先想象和构思,通过调节拍摄对象达到最佳拍摄效果。优秀的摄影师会把照片中有多少光线,模特具体占位等进行精准的控制。给宠物拍摄时我们必须抛弃这种常见的观念,必须认可宠物本身是一种有独特思维且
自从李安的《卧虎藏龙》问鼎奥斯卡,遂引发大陆导演艳羡之心。张义谋率先《英雄》出世,虽败于《十面埋伏》,《千里走单骑》,仍《满城尽带黄金甲》,欲拼力一搏。从《黄土地》走出的陈凯歌凭《霸王别姬》之基业,借写意之风,推出《无极》。终于贺岁片王冯小刚不甘人后,携宿将葛优,联袂当红女星章子怡。召俊男吴彦祖、靓女周迅,《夜宴》群臣。图谋大奖。对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来讲。三人拍古装商业大片的最终目的是冲击奥斯
[摘要]冯小刚的《天下无贼》在呈献给观众视觉震撼的同时,也承载着一个毁灭与拯救的命题,深刻的现实批判主义,在诙谐嬉笑中让世人警醒。  [关键词]别样的世界 拯救与毁灭 幽默与讽刺    《天下无贼》可算是冯小刚的一部较有深度内涵的贺岁片,流水般的叙述,在痛快淋漓的嬉笑谩骂中让观众警醒。影片中贼的世界、贼的绝技、贼的生活让观众看到了一个我们生活中的别样的世界。同时也看到了一个“傻根”的世界,那种善良
摘要:影像媒介的出现和广泛普及,不但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性,而且对传统小说阅读方式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传播形态角度看,影像媒介与印刷媒介在传播信息的载体、材料组织的方式、阅读文本的行为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影像媒介的出现,改变了小说传统化的文字阅读方式,为小说提供了一种新的接受途径——视听感知。从此,小说阅读进入文字阅读和视听感知结合的“共读”时代。  关键词:影像媒介 小说阅读 共读    
摘要 韩剧《浪漫满屋》的最为成功之处可以说是对情感的真切流露与美感的准确表达,而当中镜头语言的运用所产生的影响尤为突出。通过对剧中的三镜头法、特写、光的运用、声画对位等技法的使用分析,探讨镜头语言对人物情感的渲染以及画面构图的阐释。  关键词 《浪漫满屋》镜头语言 影像叙事 情感 美感    《浪漫满屋》是2004年夏季韩国最“热”的电视剧,这股“热浪”不仅横扫整个韩国,甚至整个东亚都让它给炙灼了
摘要:即使是绝招,相信反复使用也一定会失灵.在许多优秀的动画片中,一些或机灵或笨拙的小动物的出场,的确为影片增色不少,它们的艺术形象甚至在一度还因此成了一种知名度很高的品牌名称。也许就是受此影响吧?在近年来的动画片制作过程中,精心设计或安排一个小动物形象与主人公的故事相伴相随,似乎也成了动画制作者们趋之若骛的一件事了,但艺术贵在创新、贵在出其不意。正因为它只是一个绝招,所以万万不可屡屡去模仿,否则
[摘要]本文从李少红影视作品的审美价值取向着手,认为她的作品体现了人文关怀,是“善”的集中体现,其与历史理,陸共同建构起作品的真善美功能价值体系。  [关键词] 李少红影视作品 人文关怀 历史理性 审美价值取向    近些年来,女导演李少红的影视作品得到了观众的普遍关注,以至于评论界认为“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李少红现象’”。在诸多的评论文章中,大部分谈及了李少红90年代末以来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摘要]立体语言艺术,是通过形象的描述、恰当的比喻和新颖的联想等,将词、句、段等语言物质材料传递给读者,让读者根据自己的认识在大脑中组装成一个整体,从而获得一个完整的、丰富的、动感的艺术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产生一种空间厚度的感觉。  [关键词]文学 孙犁小说 语言 立体    立体源于雕塑,指艺术家能使形象立体化地呈现于空间。雕塑本身就是立体艺术,所以形象立体化,对于雕塑家来说并非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