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英格玛·博格曼在他的一系列影片如《野草莓》、《第七封印》、《冬日之光》、《走向快乐》中,熟练运用大特写、淡入淡出、叠化等镜头语言,以简约的影片风格、别具匠心的画面构图,成就了一部部伟大的作品,为艺术电影的发展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关键词 简约风格 黑白色彩 和谐构图
英格玛·博格曼是20世纪电影大师之一,开辟了现代主义哲理电影的先河,最早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一些复杂的电影语言来表现个人内心世界。在其一系列影片如《野草莓》、《第七封印》、《冬日之光》、《走向快乐》中,通过各种电影语言的运用,不仅成就了一部部经典影片,其风格更成为了以后电影艺术家模仿与学习的对象。
一、简约的影片风格
在博格曼这里,黑与白成了最具有表现张力的电影语言,尤其体现在《第七封印》中。该片弥漫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影片从一开始就是死神和骑士的“搏弈”。惨白的脸,充满狰狞与恐怖,深黑色的袍子,预示着无法言说的绝望与恐惧。死神的颜色和造型设计,使其一出场,就将全部焦点吸引到了脸部,黑色的袍子似乎总是被周围暗黑的背景所吞噬,观众唯一能感受到他存在的,是悬在空中的那张狰狞恐怖的面孔。在其他影片如《冬日之光》中,导演塑造教父的手法与塑造死神时如出一辙,教父作为上帝虚伪的代言者,他深知自己的无助与浅薄,但仍披着伪善的教父的外衣,为那些内心充满绝望与苦难的人布道演讲,宣讲上帝那一套已无多大作用的“深刻道理”。教父的脸和衣服,也充满了黑与自强烈的视觉张力,黑色衣服不光带来古板、客套,更带来冷酷和伪善。在影片中,不论对待那些前来请求救赎的苦难者,还是视自己为生命的爱慕者,他的表情一如既往的冷酷与无情,可以说,那张惨白的脸为教父人物性格的设置提供了很好的表现方式。黑与白,成为了搏格曼表达自己思想最好的画笔。在屏幕那块白板上,他用黑色和白色两种笔,画出了各种人物、树木、花草、大海、高山等等,营造出一种烙着他自己个性的完美意境。在黑与白的世界里,导演将自己长久思考的、令他困惑不已的问题,用电影这种方式,展示给了所有人。
二、独特的镜头运用
在博格曼的影片中,导演充分利用了电影艺术得天独厚的优势,将最基本的镜头语言在影片中一一展现,导演深厚的艺术功底在这里展露无疑。
首先,在博格曼的所有影片中,镜头间的切换很少使用生硬的“切”,基本上采用淡入淡出,使画面问的衔接舒缓平和,与影片整体基调异常搭调,导演表意的初衷完美的表现了出来。如在《走向快乐》中,影片一开始,镜头问的切换一直使用淡出的方法,避免直接切过后给人的生硬与强制感。叠化镜头的运用,在博格曼影片里也得到了完美表现。《走向快乐》中,当施蒂格知道玛塔火车遇难的消息后,出现了叠化镜头。首先是施蒂格伤心欲绝趴在桌上的头部大特写,之后一双正在弹奏竖琴的手以及密致的琴弦一同叠印于特写头部,随后出现的镜头自然成了正在进行的一场音乐会。弹奏竖琴的手部特写,与琴弦交织在一起,流畅优美。类似还有《第七封印》中海水与象棋的叠化。叠化镜头的运用,不仅增强了画面美感,更使观众在欣赏影片的同时,领会到了导演的匠心独用,产生更多的审美愉悦。在《走向快乐》一片结尾,施蒂格知道玛塔已死,在他的乐谱上叠印出的是玛塔的脸,以及他和玛塔以前共处的一些快乐场景,该镜头将男主角的内心痛苦很好地表现了出来。
再次,长镜头的运用,特写、闪回镜头的运用,都将影片的语言表达功能完美地表现了出来。在博格曼的很多影片中,都用到了长镜头。长镜头最适合抒发情感、表达深刻的思想。博格曼的电影被人们普遍认为是有丰富思考的电影,导演自己也被称为多思导演,运用长镜头,不仅是影片的需要,也是导演对电影语言表达能力的深切体悟。在博格曼的电影中,特写镜头的运用可以说是他导演风格最具表现力的地方。有人将博格曼的特写镜头称为极致特写,因为在其影片中,人物一般是以特写镜头出现,尤其是大特写。如《走向快乐》中,一双弹奏竖琴的手部特写,《第七封印》中死神脸部大特写以及《野草莓》中老医生脸部大特写。这些特写镜头成了博格曼影片不变的风格。
博格曼电影中用到了跟镜头、摇镜头,并使用了俯拍、闪回等多种镜头语言,正是这些电影语言的运用,使得博格曼一步步走进了大师级导演行列。
三、别具匠心的画面构图
在博格曼电影中,导演似乎永远追求一种既完美又平衡的画面构图。每幅画面都力求得到空间上的平衡。《走向快乐》开头的全景拍摄,导演取街道为中轴线,两边以对称的建筑物做以陪衬,构图既简单又不失单调。《走向快乐》中,导演透过美丽的琴弦拍摄琴弦后面的演奏场景,整幅画面看上去像画家精心设计过背景的油画,从这里也可看出导演对画面的精心雕琢,以及大师对自己作品的独特匠心。另外,对角线构图法在其影片中也得到了极大展现。如人物出现在画面右下角,左上角一定会有窗帘。或者盆花来进行陪衬,使画面整体看上去协调统一。《走向快乐》中,有两幅画面,场景是在音乐排练场地,所有人都在演奏,指挥家舞动双手在卖力指挥。这时出现一个镜头,以男主角施蒂格为画面主体。他在拉小提琴,位于画面的中间偏左位置,从他身后可以看见其他演奏者作为陪衬出现,人物较小而且模糊。在画面右侧空白里,出现的是指挥家一双舞动的虚化的手,这一动态的手不仅协调了整个画面的动态感,更加强了画面的平衡感。同样的,接下来的画面以玛塔为主体。拍摄角度相反,画面右侧是玛塔拉小提琴的场景,左侧是虚化的指挥家的手。这样两个接连的画面,完美的表现出了一对恋人在演奏时的情景,同时也将指挥家与他们的关系分别在画面中表露了出来。这种完美的画面构图以及镜头运用,足可见导演深厚的镜头运用功底。博格曼很重视主体与陪衬的关系。主体与客体的搭配定律在他这里得到了完美表现,每个镜头的主体后面都有虚化客体加以陪衬,而且窗帘,鲜花,以及壁画等等均可成为镜头中调节平衡的道具。在他的很多影片中,盆花都作为陪衬搭配在主体旁边,尤其在出现人物特写的时候,似乎经常有一束花出现在人物脸颊旁或人物身后。有人说伯格曼有着很丰富的执导舞台戏剧的经验,因此,对这些景物道具般的运用是他的拿手好戏,导演在精心勾画着每幅画面,这样“雕琢”出的作品没有理由不成为艺术品。
博格曼是大师,他是不可模仿的。他的影片就是电影中的哲学,无论是《第七封印》,《野草莓》,还是《冬日之光》、《犹在镜中》、《沉默》,抑或他后期的《喊叫与耳语》、《芳妮和亚历山大》,都在用电影的语言来思考哲学问题。他的每一部影片就是一连串的反思。怀疑、否定和批判成为他电影的基本精神特质。博格曼用他丰富的电影语言,将所有的思考与怀疑,用简单的黑与白、独特的镜头运用、独具匠心的画面构图,精心编织的光与影,展现在了所有人面前。他将他的思想,用电影来言说,留给观众的,是无尽的思索,留给世界的,是他毕生对电影艺术的追求。
关键词 简约风格 黑白色彩 和谐构图
英格玛·博格曼是20世纪电影大师之一,开辟了现代主义哲理电影的先河,最早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一些复杂的电影语言来表现个人内心世界。在其一系列影片如《野草莓》、《第七封印》、《冬日之光》、《走向快乐》中,通过各种电影语言的运用,不仅成就了一部部经典影片,其风格更成为了以后电影艺术家模仿与学习的对象。
一、简约的影片风格
在博格曼这里,黑与白成了最具有表现张力的电影语言,尤其体现在《第七封印》中。该片弥漫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影片从一开始就是死神和骑士的“搏弈”。惨白的脸,充满狰狞与恐怖,深黑色的袍子,预示着无法言说的绝望与恐惧。死神的颜色和造型设计,使其一出场,就将全部焦点吸引到了脸部,黑色的袍子似乎总是被周围暗黑的背景所吞噬,观众唯一能感受到他存在的,是悬在空中的那张狰狞恐怖的面孔。在其他影片如《冬日之光》中,导演塑造教父的手法与塑造死神时如出一辙,教父作为上帝虚伪的代言者,他深知自己的无助与浅薄,但仍披着伪善的教父的外衣,为那些内心充满绝望与苦难的人布道演讲,宣讲上帝那一套已无多大作用的“深刻道理”。教父的脸和衣服,也充满了黑与自强烈的视觉张力,黑色衣服不光带来古板、客套,更带来冷酷和伪善。在影片中,不论对待那些前来请求救赎的苦难者,还是视自己为生命的爱慕者,他的表情一如既往的冷酷与无情,可以说,那张惨白的脸为教父人物性格的设置提供了很好的表现方式。黑与白,成为了搏格曼表达自己思想最好的画笔。在屏幕那块白板上,他用黑色和白色两种笔,画出了各种人物、树木、花草、大海、高山等等,营造出一种烙着他自己个性的完美意境。在黑与白的世界里,导演将自己长久思考的、令他困惑不已的问题,用电影这种方式,展示给了所有人。
二、独特的镜头运用
在博格曼的影片中,导演充分利用了电影艺术得天独厚的优势,将最基本的镜头语言在影片中一一展现,导演深厚的艺术功底在这里展露无疑。
首先,在博格曼的所有影片中,镜头间的切换很少使用生硬的“切”,基本上采用淡入淡出,使画面问的衔接舒缓平和,与影片整体基调异常搭调,导演表意的初衷完美的表现了出来。如在《走向快乐》中,影片一开始,镜头问的切换一直使用淡出的方法,避免直接切过后给人的生硬与强制感。叠化镜头的运用,在博格曼影片里也得到了完美表现。《走向快乐》中,当施蒂格知道玛塔火车遇难的消息后,出现了叠化镜头。首先是施蒂格伤心欲绝趴在桌上的头部大特写,之后一双正在弹奏竖琴的手以及密致的琴弦一同叠印于特写头部,随后出现的镜头自然成了正在进行的一场音乐会。弹奏竖琴的手部特写,与琴弦交织在一起,流畅优美。类似还有《第七封印》中海水与象棋的叠化。叠化镜头的运用,不仅增强了画面美感,更使观众在欣赏影片的同时,领会到了导演的匠心独用,产生更多的审美愉悦。在《走向快乐》一片结尾,施蒂格知道玛塔已死,在他的乐谱上叠印出的是玛塔的脸,以及他和玛塔以前共处的一些快乐场景,该镜头将男主角的内心痛苦很好地表现了出来。
再次,长镜头的运用,特写、闪回镜头的运用,都将影片的语言表达功能完美地表现了出来。在博格曼的很多影片中,都用到了长镜头。长镜头最适合抒发情感、表达深刻的思想。博格曼的电影被人们普遍认为是有丰富思考的电影,导演自己也被称为多思导演,运用长镜头,不仅是影片的需要,也是导演对电影语言表达能力的深切体悟。在博格曼的电影中,特写镜头的运用可以说是他导演风格最具表现力的地方。有人将博格曼的特写镜头称为极致特写,因为在其影片中,人物一般是以特写镜头出现,尤其是大特写。如《走向快乐》中,一双弹奏竖琴的手部特写,《第七封印》中死神脸部大特写以及《野草莓》中老医生脸部大特写。这些特写镜头成了博格曼影片不变的风格。
博格曼电影中用到了跟镜头、摇镜头,并使用了俯拍、闪回等多种镜头语言,正是这些电影语言的运用,使得博格曼一步步走进了大师级导演行列。
三、别具匠心的画面构图
在博格曼电影中,导演似乎永远追求一种既完美又平衡的画面构图。每幅画面都力求得到空间上的平衡。《走向快乐》开头的全景拍摄,导演取街道为中轴线,两边以对称的建筑物做以陪衬,构图既简单又不失单调。《走向快乐》中,导演透过美丽的琴弦拍摄琴弦后面的演奏场景,整幅画面看上去像画家精心设计过背景的油画,从这里也可看出导演对画面的精心雕琢,以及大师对自己作品的独特匠心。另外,对角线构图法在其影片中也得到了极大展现。如人物出现在画面右下角,左上角一定会有窗帘。或者盆花来进行陪衬,使画面整体看上去协调统一。《走向快乐》中,有两幅画面,场景是在音乐排练场地,所有人都在演奏,指挥家舞动双手在卖力指挥。这时出现一个镜头,以男主角施蒂格为画面主体。他在拉小提琴,位于画面的中间偏左位置,从他身后可以看见其他演奏者作为陪衬出现,人物较小而且模糊。在画面右侧空白里,出现的是指挥家一双舞动的虚化的手,这一动态的手不仅协调了整个画面的动态感,更加强了画面的平衡感。同样的,接下来的画面以玛塔为主体。拍摄角度相反,画面右侧是玛塔拉小提琴的场景,左侧是虚化的指挥家的手。这样两个接连的画面,完美的表现出了一对恋人在演奏时的情景,同时也将指挥家与他们的关系分别在画面中表露了出来。这种完美的画面构图以及镜头运用,足可见导演深厚的镜头运用功底。博格曼很重视主体与陪衬的关系。主体与客体的搭配定律在他这里得到了完美表现,每个镜头的主体后面都有虚化客体加以陪衬,而且窗帘,鲜花,以及壁画等等均可成为镜头中调节平衡的道具。在他的很多影片中,盆花都作为陪衬搭配在主体旁边,尤其在出现人物特写的时候,似乎经常有一束花出现在人物脸颊旁或人物身后。有人说伯格曼有着很丰富的执导舞台戏剧的经验,因此,对这些景物道具般的运用是他的拿手好戏,导演在精心勾画着每幅画面,这样“雕琢”出的作品没有理由不成为艺术品。
博格曼是大师,他是不可模仿的。他的影片就是电影中的哲学,无论是《第七封印》,《野草莓》,还是《冬日之光》、《犹在镜中》、《沉默》,抑或他后期的《喊叫与耳语》、《芳妮和亚历山大》,都在用电影的语言来思考哲学问题。他的每一部影片就是一连串的反思。怀疑、否定和批判成为他电影的基本精神特质。博格曼用他丰富的电影语言,将所有的思考与怀疑,用简单的黑与白、独特的镜头运用、独具匠心的画面构图,精心编织的光与影,展现在了所有人面前。他将他的思想,用电影来言说,留给观众的,是无尽的思索,留给世界的,是他毕生对电影艺术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