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癌临床和病理学因素与神经浸润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中华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胆囊癌临床和病理学因素与神经浸润的相关性及神经浸润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行根治性切除的548例胆囊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和随访资料。男性173例,女性375例,年龄[M(IQR)]62(14)岁(范围:30~88岁)。分析胆囊癌临床和病理学特征与神经浸润的相关性;将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纳入预后分析,使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单因素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

结果

548例胆囊癌患者中,59例(10.8%)患者发生神经浸润。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胆囊癌的血清胆红素水平、血清癌胚抗原水平、CA19-9水平、T分期、淋巴结转移、肝脏侵犯、脉管癌栓、肿瘤位置等因素与神经浸润相关(P值均

其他文献
随着腹腔镜和机器人技术的逐渐普及,胰腺手术正朝着减少并发症、保留更多胰腺功能的方向发展。主胰管是胰腺外分泌液的重要流出通道,精准处理主胰管可有效降低胰腺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本文围绕胰肠吻合、胰腺远端切除、胰腺假性囊肿与主胰管的关系及胰腺部分切除术等难点,重点介绍腹腔镜和机器人技术下常见胰腺术式中主胰管的处理方法。同时,提出“胰管黏膜对黏膜六针法”进行胰腺中段切除、端端吻合的手术方式,利用微创技术达到最佳手术效果,让更多患者获益。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及健康体检的普及,胰腺囊性肿瘤(PCN)的检出率呈显著上升趋势。PCN的疾病谱复杂、异质性强,外科治疗策略差异较大。手术时机与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着患者的预后,如何识别潜在恶性的肿瘤并制定合理治疗策略是PCN诊治的关键。虽然国内外已发布多个PCN临床诊治相关指南,但其手术指征仍存在诸多争议,给PCN的规范诊治带来一定挑战。因此,充分衡量手术的风险与获益,谨慎把握手术指征对改善PCN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总结当前PCN临床诊治与研究的最新进展,深入探讨了PCN手术指征方面的争议,以
长期以来,基于影像学表现建立的胰腺癌可切除性评估标准是指导临床实践的主要甚或是唯一标准,影像学即形态学标准对于规范手术指征、约束医疗行为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在目前系统治疗的时代背景下,形态学标准的局限性日益凸显。目前可用于胰腺癌可切除性评估的生物学标准有限,但综合利用CA19-9、PET-CT、新辅助治疗、基因检测等仍可为胰腺癌可切除性评估提供参考。针对胰腺癌的可切除性评估,目前仍应坚持以形态学表现为基础,以生物学标准为导向,以改善患者预后为目标的基本原则。
近年来,随着胰腺切除手术量逐年增加、综合治疗方法不断完善,良、恶性胰腺肿瘤术后长期生存的患者数量逐渐增多,胰腺术后远期并发症日益受到胰腺外科医师的关注。多年来,胰腺术后远期并发症在临床上缺少统一的定义、诊断标准和治疗规范等,间接影响了胰腺术后远期并发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临床研究的开展。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文献,探讨了一些常见的胰腺术后远期并发症,包括胆肠吻合口狭窄、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胰腺术后内分泌功能不全、胰腺-消化道吻合口狭窄的定义、诊断标准和治疗策略,期待能改善胰腺切除术后远期并发症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
感染性胰腺坏死(IPN)是导致急性胰腺炎预后不佳的重要原因,其病情错综复杂,转归预后难以预测。外科手术是治疗IPN的主要方式,创伤递升式治疗是目前治疗IPN的主流模式。在微创外科时代,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全程内镜式阶段化治疗IPN已取得良好效果。然而,外科清创与内镜引流治疗IPN孰优孰劣尚存争议,具体适用范围及其干预时机亦未达成共识。本文旨在探讨外科清创与内镜引流治疗IPN的方式、指征与时机,并阐释二者在临床实践中的选择策略,以期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实施精准化微创干预,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