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高校独立学院办学规模的扩大,办学层次的提高,独立学院课程编排管理工作越发显得重要,做好这项工作的关键,在于合理調度教学资源,采取灵活的管理。
关键词:独立学院 排课 原则 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3(a)-0014-01
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逐步走向深化,高等教育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高校独立学院办学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教室、教学仪器、教学场所、师资条件等教学资源的改善相对滞后,这给排课工作在量和质双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务管理工作是高校工作的核心工作,而排课又是它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工作质量的优劣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教学秩序的稳定,尤其对独立院校这种新兴教育机构而言。课表能够直接反映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情况,体现出独立学院特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独立院校相对办学时间较短,各项工作亦在模仿中摸索前进,课表编排是否科学、合理对这些院校的日常教学工作的进行、教学秩序的稳定有极大的影响。
1 独立学院排课流程
课程编排六大工作:(1)了解并熟悉各专业教学计划的全部内容及其特点,了解每个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名称、课程内容、课程性质、总学时、周学时、学分、开课学期等内容,了解和掌握各专业教学进程安排表,了解和掌握全校各专业各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情况等;(2)下达学期教学任务。根据教学任务确定课程授课教师,课程信息以及计划学生人数信息;(3)落实教学任务。各专业根据自身的资源情况和教师情况确定必修课及专业选修课,各专业向独立学院负责部门反馈必修课及专业选修课等开课任务;(4)由于需要母体学校的教师及教室资源,需等母体学院先完成课表,对各位母体学院的教师和教室的课程安排做好记录,以免发生冲突;(5)排课。合理安排各门课的编排顺序,优先考虑完成板块课的编排,再按公共基础课、公选课、跨分院课程、专业课(含专业选修课)次序进行编排,以保证课表的整体优化;(6)仔细检查课表编排结果,编排课程表必须做到准确无误并及时予以公布。
2 独立学院排课遵循的原则
课程编排必须遵循教学规律,强调教学质量意识,努力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排课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即开设的课程、任课教师、开课对象以及教室等场地或设备,组合利用每一个要素,应充分考虑其对排课的影响。
2.1 以“以人为本”的原则
它既要方便教师授课,又要方便学生学习,尽可能满足教师和学生的各种需求,充分考虑师生的身心健康和教学强度,激发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教学创造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2.2 避免冲突原则
避免学生、教师、教室冲突:即同一教室在相同的时间里避免安排多个教师或多门课程。
2.3 均衡排课,合理安排授课时间原则
(1)每周、每日的学时分布均衡。合理安排学生的上课时间和自习时间,避免课程表中出现忙闲不均的现象。(2)主干课程或理论性强的课程尽量安排在上午。(3)排课时以每两节课为授课单元安排;周学时为单数的课程,可采用单、双周排课的方式;一般不安排连续3学时的理论课程;原则上不安排连续两天讲授同一门课程。(4)文理课程、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课程与以抽象思维为主的课程要合理搭配排课。(5)周学时多(≥4学时/周)或难度较大、作业负担较重的课程排课间隔要合理,以利于老师的备课和学生的预习和复习。(6)每周按5天工作制排课,晚上一般不安排课程,任课教师一天授课一般不超过4学时。(7)编排课程表次序合理原则。因受独立学院教学场地、教学设施、教师资源匮乏等条件的制约,在编排课程时定义了课程的优先级别,保证了课程编排顺利进行。(8)利用率最大原则。熟悉全校教学设备,如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房、实验室、语音室等各种教学活动场所,只有全面掌握了教学场地及教学用房的实际情况后,排课才能根据课程的性质及教学要求进行综合协调,使各种类型的教学设施达到最大的使用率,以节约教室资源。
3 独立学院排课工作的优化
独立学院办学条件相对滞后,给相关教务管理工作带来较大困难。利用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排课,可以提高排课工作的科学性,使得排课更加的合理化、人性化,但排课者必须先明确思路和方法:首先,在开始排课前要充分把握排课对象的特点,就排课时间、学生班级、教师、教室等相关的多项合理性原则,以及最佳时间间隔均度、最佳时间分布均度、最大耦合度、最小流动值、最大利用率等指标。排课者须从细节上权衡、拟定相关的优先级次序,进而确定较为理想的排课工作方案。其次,利用教务管理系统对排课数据进行处理,灵活调整信息管理系统的程序,做到人机交互。最后充分利用其查询功能,输出各类报表,主要包括全校总课表,班级课表,教师课表,场地课表等。排课将教学过程中的人力、物力、时间等进行优化组合,实现高校资源的高效率运作,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再次,在排课完成后,还应留出足够进一步手工优化调整的时间,以弥补其编排过程中在局部数据处理上的弱人性化不足,要检查课表的安排是否符合课表编排的原则等等,发现不合理的地方及时调整,征询教师的意见,充分考虑任课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时间,对课程编排做出进一步的优化调整。保证课程表安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4 结语
课程表编排是教务管理的重要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排课人员应不断思考如何让这四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进入最佳的运行状态,发挥最大的效能,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妥善解决排课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科学、合理地编排好课程表,完成教学计划的要求,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稳定教学秩序。
参考文献
[1] 许荣泉,秦小屿.排课问题的研究与改进[J].软件导刊,2010(3).
[2] 周国伟.高校课程表编排若干问题的思考[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92).
[3] 王曙霞,涂俊英.智能排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福建电脑,2006(12).
关键词:独立学院 排课 原则 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3(a)-0014-01
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逐步走向深化,高等教育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高校独立学院办学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教室、教学仪器、教学场所、师资条件等教学资源的改善相对滞后,这给排课工作在量和质双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务管理工作是高校工作的核心工作,而排课又是它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工作质量的优劣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教学秩序的稳定,尤其对独立院校这种新兴教育机构而言。课表能够直接反映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情况,体现出独立学院特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独立院校相对办学时间较短,各项工作亦在模仿中摸索前进,课表编排是否科学、合理对这些院校的日常教学工作的进行、教学秩序的稳定有极大的影响。
1 独立学院排课流程
课程编排六大工作:(1)了解并熟悉各专业教学计划的全部内容及其特点,了解每个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名称、课程内容、课程性质、总学时、周学时、学分、开课学期等内容,了解和掌握各专业教学进程安排表,了解和掌握全校各专业各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情况等;(2)下达学期教学任务。根据教学任务确定课程授课教师,课程信息以及计划学生人数信息;(3)落实教学任务。各专业根据自身的资源情况和教师情况确定必修课及专业选修课,各专业向独立学院负责部门反馈必修课及专业选修课等开课任务;(4)由于需要母体学校的教师及教室资源,需等母体学院先完成课表,对各位母体学院的教师和教室的课程安排做好记录,以免发生冲突;(5)排课。合理安排各门课的编排顺序,优先考虑完成板块课的编排,再按公共基础课、公选课、跨分院课程、专业课(含专业选修课)次序进行编排,以保证课表的整体优化;(6)仔细检查课表编排结果,编排课程表必须做到准确无误并及时予以公布。
2 独立学院排课遵循的原则
课程编排必须遵循教学规律,强调教学质量意识,努力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排课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即开设的课程、任课教师、开课对象以及教室等场地或设备,组合利用每一个要素,应充分考虑其对排课的影响。
2.1 以“以人为本”的原则
它既要方便教师授课,又要方便学生学习,尽可能满足教师和学生的各种需求,充分考虑师生的身心健康和教学强度,激发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教学创造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2.2 避免冲突原则
避免学生、教师、教室冲突:即同一教室在相同的时间里避免安排多个教师或多门课程。
2.3 均衡排课,合理安排授课时间原则
(1)每周、每日的学时分布均衡。合理安排学生的上课时间和自习时间,避免课程表中出现忙闲不均的现象。(2)主干课程或理论性强的课程尽量安排在上午。(3)排课时以每两节课为授课单元安排;周学时为单数的课程,可采用单、双周排课的方式;一般不安排连续3学时的理论课程;原则上不安排连续两天讲授同一门课程。(4)文理课程、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课程与以抽象思维为主的课程要合理搭配排课。(5)周学时多(≥4学时/周)或难度较大、作业负担较重的课程排课间隔要合理,以利于老师的备课和学生的预习和复习。(6)每周按5天工作制排课,晚上一般不安排课程,任课教师一天授课一般不超过4学时。(7)编排课程表次序合理原则。因受独立学院教学场地、教学设施、教师资源匮乏等条件的制约,在编排课程时定义了课程的优先级别,保证了课程编排顺利进行。(8)利用率最大原则。熟悉全校教学设备,如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房、实验室、语音室等各种教学活动场所,只有全面掌握了教学场地及教学用房的实际情况后,排课才能根据课程的性质及教学要求进行综合协调,使各种类型的教学设施达到最大的使用率,以节约教室资源。
3 独立学院排课工作的优化
独立学院办学条件相对滞后,给相关教务管理工作带来较大困难。利用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排课,可以提高排课工作的科学性,使得排课更加的合理化、人性化,但排课者必须先明确思路和方法:首先,在开始排课前要充分把握排课对象的特点,就排课时间、学生班级、教师、教室等相关的多项合理性原则,以及最佳时间间隔均度、最佳时间分布均度、最大耦合度、最小流动值、最大利用率等指标。排课者须从细节上权衡、拟定相关的优先级次序,进而确定较为理想的排课工作方案。其次,利用教务管理系统对排课数据进行处理,灵活调整信息管理系统的程序,做到人机交互。最后充分利用其查询功能,输出各类报表,主要包括全校总课表,班级课表,教师课表,场地课表等。排课将教学过程中的人力、物力、时间等进行优化组合,实现高校资源的高效率运作,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再次,在排课完成后,还应留出足够进一步手工优化调整的时间,以弥补其编排过程中在局部数据处理上的弱人性化不足,要检查课表的安排是否符合课表编排的原则等等,发现不合理的地方及时调整,征询教师的意见,充分考虑任课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时间,对课程编排做出进一步的优化调整。保证课程表安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4 结语
课程表编排是教务管理的重要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排课人员应不断思考如何让这四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进入最佳的运行状态,发挥最大的效能,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妥善解决排课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科学、合理地编排好课程表,完成教学计划的要求,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稳定教学秩序。
参考文献
[1] 许荣泉,秦小屿.排课问题的研究与改进[J].软件导刊,2010(3).
[2] 周国伟.高校课程表编排若干问题的思考[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92).
[3] 王曙霞,涂俊英.智能排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福建电脑,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