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特点与引导

来源 :高校辅导员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ado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行为表现为共性与个性并存、理性与非理性交织、趋同与差异兼容等特点。大学生网络行为会更加自由自主,而且行为失范现象在一段时间内将持续存在,但总体是朝着健康、自制、遵循规范的方向发展。高校应从引导大学生遵规意识的自我强化、强化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作用以及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等方面,积极开展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教育引导,帮助大学生养成健康的网络行为。
其他文献
《应用化学》创刊于1983年,是经国家科委批准向国内、国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和中国化学会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应用化学》设有综合评述、研究论文、研究简报栏目。出版周期短,报道新成果快。《应用化学》期刊被11家国内外重要检索机构、文摘收录。《应用化学》面向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化学化工领域的科研技术人员。《应用化学》投稿全部采用网上投稿方式(http://yyhx. ciac. jl. cn点击“网上投稿”或\"投稿注册
改革开放史集中提供了关于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为什么”的明确答案,有助于大学生明理增信崇德力行。改革开放史教育要遵循党的历史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改革开放历史发展的主题、主流和主线;要做到逻辑与历史、理论与历史、现实与历史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从“四史”教育中汲取营养,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加强大学生的“四史”教育,有助于帮助他们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坚定“四个自信”、激发爱国之情。高校应坚持从强化顶层设计、坚持课堂为本和创新教学方式等路径出发,着力挖掘“四史”的丰富教育资源,培养具有正确历史观、自觉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和勇于担负伟大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蹲族”有着“一手好牌”,却因多元化信息导致职业梦想式微、呵护型培养导致抗压能力匮乏、习得性无助导致主观能动缺失,作为一种新兴青年族群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社会环境引导性偏差、高校育人导向性错位、家庭支持根源性缺失和个体欲望反差化呈现等均为青年选择“蹲”下的主要原因,从“蹲”到“站”的引导需要我们从社会环境、育人空间、内生动力等方面多维协同。
“加速”青年的基本表征显现为融洽性和矛盾性相伴随的心理异化、丰富性与贫乏性相交的价值异化等。现代经济资本化诱导、现代教育目的性偏差等构成的社会镜像,网络经济变革性加深、网络社交个性化加强、网络文化“泛娱乐化”加剧构成的网络映射,竞争意识、群体迎合思维、对阶层固化的“抗争”构成个体蜕变成为“加速”青年的基本生成机理。需从负向效应、正向引导两方面窥视其发展态势,为引导其更好地融入新时代社会发展提供策略支撑。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获得感,是指大学生接受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过程中,在情感、思想、行为方面有所获得所产生的积极体验。提升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获得感,就是要提升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情绪充盈之感、意志坚定之感、思想通达之感、实践收获之感,为此,要强化意识形态教育的人文关怀体系,优化意志培养体系,完善理论教育体系,创新实践育人体系,完善评价表彰体系。
“斜杠青年”是指拥有多重职业身份和角色身份的年轻人,“斜杠青年”的衍生是时代特征、社会取向与青年特质共同碰撞交叉的结果,对个体的学习和知识迁移能力、生涯适应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针对“斜杠青年”可能产生的职业间的价值冲突、社会间的期待冲突等负面效应,需要高校进行规范化、常态化的生涯教育管理干预体系,引导青年学生树立“积极不确定”的价值观,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
立足于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并遵循职业能力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从信息收集研判、方案设计调整、教育介入引导等六个维度,提出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核心能力的基本范畴,并分初级、中级、副高级和正高级四个层级对其内容进行了具体阐释,以期为修订《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和加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学理支撑和政策参考。
职业育人的重心正逐步转移到学生个体内在效能的提升这一方向,较高的效能感能够使学生明确学习以及未来的职业方向,以较高的执行力实现规划目标。本文采用自我效能感综合量表SEIS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以及龙燕梅2003年编制的大学生择业效能感量表—简版(CDMSE-SF),测量高职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以及择业效能感现状、相关性,结果显示提升自我效能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培养优秀职业技术人才的关键所在。
通过设计大学生幸福观实验,综合运用方差、因子分析法对比前、后测数据,结果发现大学生对幸福观的认知总体是多元的,不同入学年份大学生幸福观有差异,家庭背景对大学生幸福观有影响,学校教育对主流幸福观的形成有正向影响。最后从构建教育格局、优化教育路径、精选教育方式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