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性脑血管病发病情况及患病因素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ning1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3.001
  糖尿病性脑血管病是以突然晕倒,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未晕倒而突然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死、脑血栓、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其发病急,来势猛,变化迅速。因此,糖尿病性脑血管病亦可称为糖尿病性脑卒中或糖尿病性脑血管意外。糖尿病性脑血管病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出血性脑血管病,另一类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糖尿病性脑血管病以缺血性脑血管病为多见。临床上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小卒中,脑梗死)、脑血栓形成、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更为常见。3.6%~6.2%糖尿病患者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其死亡率为非糖尿病患者的2倍,因此,糖尿病患者应积极地防治脑血管病。
  糖尿病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情况
  脑血管病的原因是脑血管硬化,糖尿病是脑血管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糖尿病患脑血管病变比非糖尿病患者高2~4倍。文献报道,>40岁的糖尿病患者并发脑动脉硬化症为正常人的1倍,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率为非糖尿病患者的5倍,脑梗死为非糖尿病患者的4倍,因糖尿病并发脑血管意外致死率为非糖尿病患者的2倍。
  国外资料统计,糖尿病患者并发脑血管病占20%~30%。日本糖尿病性脑血管病发生率较欧美国家的要高。在日本,糖尿病是脑血管病主要发病危险因素之一。
  糖尿病引起动脉硬化的原因
  脑动脉的粥样硬化使动脉管腔狭窄,容易被大小栓子堵住而发生栓塞;也因为动脉硬化,当血压升高时易破裂而出血。糖尿病病人因为血糖升高、血脂紊乱、血液黏稠,发生脑栓塞较脑出血多得多。前者约占85%,后者约占15%。
  糖尿病引起动脉硬化的可能原因,与下列因素有关:
  ●胰岛素分泌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病因之一。
  ●糖尿病时,硫酸性黏多糖代谢障碍,动脉壁上不全硫酸性黏多糖合成增多,促使血浆脂蛋白沉积在动脉壁上,以致引起动脉硬化。
  ●糖尿病时,除了葡萄糖代谢障碍外,伴有山梨醇代谢异常,血浆脂蛋白容易进入动脉壁,并在动脉壁上沉积。
  ●微小动脉病变,发生血管退行性病变,导致动脉硬化。
  ●糖尿病时常常伴有凝血机制异常,同时存在血液黏度增高,而这些情况都有助于血栓形成。
  ●糖尿病时,容易患心脏病,而心脏病又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由此可见,糖尿病在不同的方面增加了脑卒中的发病。临床实践证明,糖尿病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糖尿病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原因
  糖尿病患者所患的脑血管病主要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即以脑梗死占绝大多数,其发生主要与糖尿病患者凝血功能异常、血黏度增高、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黏附力和聚集力增强等因素有关。发生脑梗死后可出现肢体活动不灵、言语不清、半身麻木、头晕、肢体无力,重者可出现瘫痪、失语、饮水呛咳,甚至昏迷。
  糖尿病患者并发心血管病的发生率比无糖尿病的要高,可并发各种类型的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
  糖尿病性脑血管病发生的根源在于糖尿病本身。由于糖尿病患者胰岛 β细胞分泌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尤以糖代谢紊乱最为显著。胰岛素不足使葡萄糖转化为脂肪,大量脂肪被分解成甘油三酯(TG)和游离脂肪酸,总胆固醇(TC)增高更为显著,以致造成血脂异常,加速了糖尿病患者的动脉硬化。
  糖尿病引起的动脉硬化是慢性全身性进行性疾患,是引起脑血管病的病理基础。脑动脉硬化主要发生在脑部的大动脉和中等动脉,使累及的动脉管腔发生狭窄或痉挛。
  在各种诱因(精神紧张、血压升高、用力过猛、血糖过低等)刺激下,造成血管破裂或阻塞,使脑血液循环障碍,形成部分脑组织缺血。当脑血管进一步阻塞时,势必发生脑梗死,从而出现一系列的脑血管病的症状。
  虽然脑动脉硬化较其他动脉硬化为晚,但是一旦发生,则血栓进展速度很快。约70%的糖尿病性脑血管病变都存在动脉硬化症。无论是缺血性脑血管病还是出血性脑血管病,统统是在脑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发生的。
  糖尿病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高血压既是动脉硬化的原因之一,又可加重动脉硬化的过程。硬化的血管壁脆弱,易于破裂;同时硬化的血管壁弹性降低,为血管破裂奠定了病理基础,一旦血压骤升,就易发生脑出血。大量资料发现,几乎>80%的脑血管意外均与高血压有关。据统计,93%的脑出血和86%的脑血栓形成均有高血压史。无论是缺血性还是出血性脑血管病,高血压均是引起糖尿病性脑血管病最主要和最常见的危险因素。
  血脂异常:糖尿病患者长期糖、脂肪代谢紊乱。在脂代谢中,TG及游离脂肪酸对动脉硬化的形成居重要的地位,动脉硬化程度与这些脂质在血液中的浓度呈正相关。临床常见血脂异常者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俗称小卒中),脑梗死多于脑出血。因此,血脂异常是糖尿病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血液动力学改变:糖尿病患者的血液常呈高凝状态,是引起和加重动脉硬化的不容忽视的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血液动力学的改变,使患者的全血黏度增加,出现高凝、高滞和高黏状态,造成血流相对缓慢,血液瘀滞,组织缺氧,有助于血栓的形成。因此,糖尿病患者的高凝倾向是引起糖尿病脑血栓形成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
  心脏病:动脉硬化为脑血管病与冠心病发生的共同病理基础。心与脑两者关系密切。据统计,有80%的脑梗死患者同时有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等病变。有人指出,脑血管病伴有心律失常者占53%,伴心功能不全者占30%。在冠心病患者中,常导致脑血液循环的障碍,不仅容易发生脑血栓形成,而且容易发生脑梗死。可以认为,冠心病是脑梗死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有学者发现,心肌梗死前期,主要表现为脑血管痉挛和血栓形成。
  当心脏出现心功能不全、心肌缺血、频发早搏、心房颤动、房室传导阻滞时,均可使脑循环血流量减少,加上原有的脑动脉硬化,更增加了发生脑血管意外的危险性。因此,心脏病常常被认为是糖尿病性脑血管病的一个危险因素。
  糖尿病性脑血管病的诱发因素
  糖尿病性脑血管病的诱发因素很多。据调查,约60%的患者可以找到各种诱因,尚有40%左右的患者目前还查不出诱因。
  情绪不良:可引起大脑皮层及丘脑下部兴奋,促使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及儿茶酚胺分泌增加,以致全身小动脉收缩加强、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容易在血管薄弱处发生破裂而致脑出血,也可引起脑血栓形成。
  用力过猛:不仅能造成肌肉、韧带、关节损伤,更为严重的是对内脏的严重损害。用力过猛会使心跳加快,心脏收缩力加强,心搏出量增加,血压升高,而致脑血管病突然发生。
  体位突然变化:可以引起脑部血液循环紊乱,使脑细胞得不到足够的血供。脑组织对缺血缺氧特别敏感,这种血液动力的改变,使脑组织处于抑制或紊乱状态,轻者可出现短暂性脑缺血,重者可诱发糖尿病性脑血管病。
  用脑不当:在用脑过度及劳累时,脑部的需血量增加,全身各器官的代谢加快。不合理的用脑方式使大脑神经细胞长时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或兴奋与抑制失去了生理上的平衡,从而容易诱发本病。 
  气候突变:一般而言,气候突变,往往可诱发脑血管病。虽然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好发于冬季,这种情况可能与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有关。寒冷的刺激使血管收缩,血压骤然升高;或使血管舒缩功能失调,血液流动缓慢,而易诱发脑血管病,尤其是出血性脑血管病。出血性脑血管病在冬季气压高、气温低、湿度小时发病多,缺血性脑血管病则以夏季气压低、气温高、湿度大时发病居多。可见,发病与气候的变化有密切关系。
  肥胖:大量临床观察认为,肥胖者发生脑血管病的机会比一般人多40%,而且一旦发生,其死亡率要比一般人高2倍。因为肥胖者常伴有内分泌代谢紊乱、血脂异常等情况,容易发生动脉硬化、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而诱发本病。
  其他诱因:还有妊娠、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饮酒不当)、伴有其他疾病(糖尿病性冠心病、糖尿病性血脂异常、糖尿病性高血压等)、服降压药不当、大便干结、过度劳累等。这些诱因几乎都与血压的波动和动脉硬化有关。因此,平时采取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将有利于预防糖尿病性脑血管病。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M3受体激动剂胆碱(choline)通过AC-cAMP-PKA信号途径对缺血/再灌注损伤(I/R)大鼠的影响。方法:采用Langendorff灌注系统,建立离体大鼠全心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别检测细
阿浪扎玛铜钨矿床属矽卡岩型矿床,主要成矿岩体为燕山晚期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铜钨矿体赋存于花岗岩体与中侏罗统马里组灰岩接触带矽卡岩中。
流星余迹回波是高频雷达的主要干扰源之一,严重影响了雷达对目标的探测性能,必须加以抑制。该文根据地海杂波与流星干扰在多普勒谱上的差别,提出了用FIR型高通滤波器滤除杂波
当2路极化信号的相位变化、幅度变化、信噪比变化时,文中给出了最佳信噪比合成条件以及合成后所能达到的极限性能的推导,同时给出了工程实现的方法和详细计算仿真结果。该项
摘 要 目的:研究青秦液对高尿酸血症比格犬体内相关活性的影响。方法:将40只比格犬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秋水仙碱组及青秦液组。采用灌服巯嘌呤及乙胺丁醇进行造模;秋水仙碱组按0.15mg/(kg日)灌服秋水仙碱;青秦液组给予5g/(kg日)青秦液灌胃。采用磷钨酸法测定血尿酸和尿尿酸,采用酶比色法测定黄嘌呤氧化酶(XOD)和腺苷脱氨酶(ADA)的含量。结果:秋水仙碱及青秦液均具有明显降低高尿酸血症比
本文对年轻的未生育的卵巢交界性肿瘤患者是否保留生育功能、保守治疗后的妊娠情况和复发情况及再次手术情况和随访情况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保守治疗虽然会增加复发率,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