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12月,由韩济生院士担任首席科学家的《基于临床的针麻镇痛的基础研究》正式启动。针刺麻醉作为中国独具特色的中西医结合成果,历经了近半个世纪的沉浮,从兴盛到衰落再到今天的重新崛起,令世人瞩目。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我们精简并重新发表韩教授1979年10~11月为本刊撰写的《针刺为什么会镇痛》一文,并请韩教授作了述评。让我们一起来见证这一祖国医学伟大宝库的开发和发展。
用针灸疗法来治疗疾病,这是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嗓子痛的时候在“合谷”穴上扎一针,肚子痛的时候在“足三里”穴上扎一针,往往可以很快收到止痛的效果。
1958年以来,人们设想,既然有病痛的时候针刺能止痛,那么在即将发生疼痛(还没有痛)的时候,预先扎上针,能不能防止疼痛呢?比如说,有人经常嗓子痛,扁桃体发炎,需要做手术把扁桃体摘除。如果做手术以前先在合谷穴上扎上针,能不能使手术无痛地进行呢?实践结果表明,针刺确实能使扁桃体手术时的疼痛大大减轻,起到止痛或麻醉的作用。这一初步成就鼓励人们进一步探索,结果把针刺麻醉应用到打开胸腔切除肺叶这样大的手术,竟也取得了成功。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把古老的针刺疗法和现代的外科技术结合起来,开出的一朵中西医结合的灿烂花朵。
1965年末,我们开展了针麻原理的科研工作。通过实验证明“针刺可以镇痛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实验结果还表明,给以针刺以后并不是立刻就能镇痛,而是要经过一段时间(15~30分钟)的诱导,才能充分发挥镇痛作用。停止针刺以后,镇痛作用并不是立刻消失,它还能维持相当长一段时间。此后又经过十几年的研究,我们对针刺麻醉的原理,特别是针刺为什么会镇痛的道理有了初步认识。
研究发现,针刺的感觉可以通过神经传到脊髓和脑子的不同水平,发挥镇痛效应;针刺时脑子里产生出某些化学物质,具有镇痛作用。这些化学物质有好多种,最重要的两大类是5-羟色胺和鸦片样物质“脑啡肽”。
正常人脑子里本来就存在着这些具有镇痛作用的物质,包括5-羟色胺,脑啡肽等,它们的含量是有一定范围的。同时,脑子里还存在着对抗镇痛的物质,主要是儿茶酚胺和对抗阿片的物质,例如CCK(胆囊收缩素)。每个人脑子里这几种成分的多和少,强和弱,是各不相同的。有的人镇痛物质偏多,他们做针麻手术时效果就好些;有的人抗镇痛物质偏多,他们的针麻效果就差些。
从这种观点出发,要提高针麻效果,就应该选好穴位,运用适宜的针刺手法或电针参数,来最大程度地调动人体的内因,使5-羟色胺,脑啡肽等大量释放出来,发挥镇痛效果。如果发现病人的内因不利于针麻,那也可考虑采用一些措施,改变脑内这几种成分的相对比重,比如用一些药物来加强5-羟色胺的作用,限制儿茶酚胺的作用,使镇痛的天平朝着有利于针麻的方向倾斜,使针麻的效果不断提高。
针刺麻醉的原理是多方面的,脑子的结构和化学成分更是复杂多样,上面介绍的只是一个粗略的轮廓。深入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针麻效果,而且对于开发祖国医学遗产的伟大宝库,对于最终揭开宇宙间最复杂的结构——人脑的秘密,也会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作者感言
从1958年开始的针刺麻醉临床实践,代表着一次飞跃——3000多年采用针刺治疗疼痛疾病发展到了用针刺预防手术时发生的疼痛。从针刺防治临床疼痛效应的确认,到发现针刺作用的物质基础,是又一次飞跃。
目前,以针刺镇痛原理的初步阐明为契机,再扩展到中西医结合的更大范围的研究,已成燎原之势。此外,从怡“已病”治“未病”的预防医学和保健医学的发展,其意义也不可限量。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我们精简并重新发表韩教授1979年10~11月为本刊撰写的《针刺为什么会镇痛》一文,并请韩教授作了述评。让我们一起来见证这一祖国医学伟大宝库的开发和发展。
用针灸疗法来治疗疾病,这是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嗓子痛的时候在“合谷”穴上扎一针,肚子痛的时候在“足三里”穴上扎一针,往往可以很快收到止痛的效果。
1958年以来,人们设想,既然有病痛的时候针刺能止痛,那么在即将发生疼痛(还没有痛)的时候,预先扎上针,能不能防止疼痛呢?比如说,有人经常嗓子痛,扁桃体发炎,需要做手术把扁桃体摘除。如果做手术以前先在合谷穴上扎上针,能不能使手术无痛地进行呢?实践结果表明,针刺确实能使扁桃体手术时的疼痛大大减轻,起到止痛或麻醉的作用。这一初步成就鼓励人们进一步探索,结果把针刺麻醉应用到打开胸腔切除肺叶这样大的手术,竟也取得了成功。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把古老的针刺疗法和现代的外科技术结合起来,开出的一朵中西医结合的灿烂花朵。
1965年末,我们开展了针麻原理的科研工作。通过实验证明“针刺可以镇痛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实验结果还表明,给以针刺以后并不是立刻就能镇痛,而是要经过一段时间(15~30分钟)的诱导,才能充分发挥镇痛作用。停止针刺以后,镇痛作用并不是立刻消失,它还能维持相当长一段时间。此后又经过十几年的研究,我们对针刺麻醉的原理,特别是针刺为什么会镇痛的道理有了初步认识。
研究发现,针刺的感觉可以通过神经传到脊髓和脑子的不同水平,发挥镇痛效应;针刺时脑子里产生出某些化学物质,具有镇痛作用。这些化学物质有好多种,最重要的两大类是5-羟色胺和鸦片样物质“脑啡肽”。
正常人脑子里本来就存在着这些具有镇痛作用的物质,包括5-羟色胺,脑啡肽等,它们的含量是有一定范围的。同时,脑子里还存在着对抗镇痛的物质,主要是儿茶酚胺和对抗阿片的物质,例如CCK(胆囊收缩素)。每个人脑子里这几种成分的多和少,强和弱,是各不相同的。有的人镇痛物质偏多,他们做针麻手术时效果就好些;有的人抗镇痛物质偏多,他们的针麻效果就差些。
从这种观点出发,要提高针麻效果,就应该选好穴位,运用适宜的针刺手法或电针参数,来最大程度地调动人体的内因,使5-羟色胺,脑啡肽等大量释放出来,发挥镇痛效果。如果发现病人的内因不利于针麻,那也可考虑采用一些措施,改变脑内这几种成分的相对比重,比如用一些药物来加强5-羟色胺的作用,限制儿茶酚胺的作用,使镇痛的天平朝着有利于针麻的方向倾斜,使针麻的效果不断提高。
针刺麻醉的原理是多方面的,脑子的结构和化学成分更是复杂多样,上面介绍的只是一个粗略的轮廓。深入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针麻效果,而且对于开发祖国医学遗产的伟大宝库,对于最终揭开宇宙间最复杂的结构——人脑的秘密,也会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作者感言
从1958年开始的针刺麻醉临床实践,代表着一次飞跃——3000多年采用针刺治疗疼痛疾病发展到了用针刺预防手术时发生的疼痛。从针刺防治临床疼痛效应的确认,到发现针刺作用的物质基础,是又一次飞跃。
目前,以针刺镇痛原理的初步阐明为契机,再扩展到中西医结合的更大范围的研究,已成燎原之势。此外,从怡“已病”治“未病”的预防医学和保健医学的发展,其意义也不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