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Ivan Fónagy(1999)首次提出了“语音隐喻”的说法,是从语音的发音方式和其所表意义的角度进行说明的,并未给出确切的定义。本文主要从理论方面透析归纳语音隐喻的定义,并通过几种突出的表现形式(分类)进一步加深对语音隐喻的理解。
关键词: 语音隐喻 同音异形异义 同音同形异义 歇后语
从语音的层面看,每种语言中都存在着大量的同音异义字(词),这就为语音隐喻提供了语言基础,为以语音相似为基础而构建的隐喻思维,以及解读语音隐喻提供了可能(魏万德、伊慧,2006)。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用隐喻思维来理解语音隐喻。
一、同音异形异义隐喻(Homophonic Metaphor)
(1)A:What fur did Adam and Eve wear?
B:Bear skin.
发话者B的回答原应为Bare skin,因为我们知道亚当和夏娃原来住在伊甸园是不穿衣服的,而B故意说成“Bear skin(熊皮)”,又与问话中的“fur”切合,这就产生了一种幽默,其幽默感正是来自bear与bare是一对同音异形异义词,正是由于这两个词的发音相同,才出现了这一双关语用法。即B用一个象征单位[/[be?藜]]来喻说另外一个象征单位[/[be?藜]]。
(2)A:When does the baker follow his trade?
B:Whenever he kneads the dough.
A问面包师傅什么时候营业,B则巧妙地运用了knead与need这一同音异义词,在加上dough一词的歧义(面包、钱币),表面上回答当他揉面的时候,实际上是说当他需要钱的时候。用/[ni:d]来喻说另一象征单位[NEED]/[ni:d]。
(3)——His words are as plain as ABC.
——But I am DEF.
上述对话中听者巧妙地利用DEF与deaf谐音,用字母域来喻指本体的意义:“我的听觉失灵。”
英语还基于这种语音隐喻编出了很多谜语,例如:
A:Which four letters can frighten a thief?
B:O,I,C,U.
用字母域作喻体来跨域喻说本体的句义:“Oh,I see you.”
汉语中这种现象比英语更为常见,曾有人写了一幅对联,以诉说其窘迫生活:
(4)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这一对联正是运用了同音异形异义的手法在诉说他缺“衣”(一)缺“食”(十)。很明显,“一”和“十”是喻体,这是一个数列,将这两个数字故意略去不说,这就在喻比“缺少”(这又是一条隐喻:用文字喻体的缺少来跨域喻说本体的缺少)。“衣”和“食”是本体,那数字喻说生活用品(这里的“本体”和“喻体”并不是指修辞意义上的,而是为了易于理解才使用的)。
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很多地运用了这种同音异形异义的形式作隐喻,最明显的就是人名、地名和物名的语音隐喻。
(5)人名语音隐喻
①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元迎探惜”是本体“原应叹息”的谐音。
②贾政——假正;甄世隐——真事隐;贾雨村——假语存;英莲——应怜。
(6)地名语音隐喻
十里街——势力街;仁清巷——人情巷;潇湘馆——消香馆;怡红苑——遗红怨。
(7)物名语音隐喻
《红楼梦》中有很多物品,包括茶具、酒具、水果等也都含有语音隐喻。如:
万艳同杯——万艳同悲;千红一窟——千红一哭(在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警幻仙姑让他饮的茶叫“千红一窟”,又让他饮“万艳同杯”酒)。
二、同音同形异义(Perfect Homonym)的语音隐喻
同音同形异义字(词)是指语音形式与书写形式相同,而意义不同的字词。它们的意义没有联系,或至少在共时的层面上找不出联系,多个意义偶然由一个语音形式承担。这种情况有时又被称作“双关”。
(8)——But a cannonball took off his legs.
——So he laid down his arms.(Thomas Hood;Faithlesss Nelly Gray)
从字面上来看,“arms”为双臂,与上文的“legs”相对应。双腿都没有了他也只能放下“武器”,这是本意。用一个象征单位[UPPERLIMB]/[a:m]跨域喻说另一个象征单位/[a:m],同时后一种解释与上文的cannonball取得连贯。一语双关。
(9)风吹桃花桃花落,雨打李花李花落。棒打烂锣锣更破,花谢锣破望唱歌。(歌剧《刘三姐》)
上述例句中刘三姐机智地运用了“桃李锣”隐喻本体“桃李罗”(三秀才的姓名谐音),挖苦抨击对手。桃与陶、锣与罗的发音相似,李是同音同形异义词。李花的李是木名,而姓李是理的异体字,两字相差甚远。
三、歇后语中的语音隐喻
歇后语有前后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称作“引”,后半部分称为“注”。根据歇后语的“注”可以运用谐音,可以把歇后语分为谐音性歇后语和非谐音性歇后语,“谐音性”是建立在“喻意”的基础之上的,没有脱离“喻意”的纯谐音歇后语(温端政,2000)。谐音性歇后语必然是一种语音隐喻。谐音歇后语的后部分除了借助音同异义字来构建语音隐喻之外还可以用音近字来表达,其引申义只有通过前半句的明示和语境的关联进行推理才能获得。
(1)歇后语借助音同异义字构造语音隐喻的例子:
饭锅冒烟——迷(米)糊了;老九的弟弟——老实(十);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
在这些例子中,分别用喻体“米”、“十”、“输”来跨域喻指本体“迷”、“实”、“书”。
(2)歇后语借助音近字构造语音隐喻的例子:
和尚住山洞——没寺(事);木头人投河——不沉(成);打破砂锅——纹(问)到底
这几个歇后语中的用近似的音通过联想、辨识完成了语音隐喻。
四、结语
语音隐喻是认知角度中的隐喻通过语音而构建的跨域喻指现象。它具有隐喻所具有的性质和功能,可以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来认知事物、表现事物之间的关系、解释语言现象。语音隐喻的解释应用领域虽然较为广泛、巧妙,但其实都是一切原始的诗性民族所采用的表现方式,原来都有完全本土的特性。语言源于语音,语音隐喻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依赖各民族的文化背景,具有鲜明的民族烙印。
参考文献:
[1]李弘.语音隐喻初探[A].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3).
[2]谭姗燕,黄曙光.《红楼梦》中的语音隐喻[A].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2).
[3]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魏万德,伊慧.语音隐喻探析[A].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
[5]温端政.歇后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6]徐志民,刘裕莲.歇后语与隐喻.修辞学习,2005,(6).
[7]周锋.诗歌语音隐喻的诗性功能[A].求索,2008,(4).
[8]http://baike.baidu.com/view/453.htm.
关键词: 语音隐喻 同音异形异义 同音同形异义 歇后语
从语音的层面看,每种语言中都存在着大量的同音异义字(词),这就为语音隐喻提供了语言基础,为以语音相似为基础而构建的隐喻思维,以及解读语音隐喻提供了可能(魏万德、伊慧,2006)。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用隐喻思维来理解语音隐喻。
一、同音异形异义隐喻(Homophonic Metaphor)
(1)A:What fur did Adam and Eve wear?
B:Bear skin.
发话者B的回答原应为Bare skin,因为我们知道亚当和夏娃原来住在伊甸园是不穿衣服的,而B故意说成“Bear skin(熊皮)”,又与问话中的“fur”切合,这就产生了一种幽默,其幽默感正是来自bear与bare是一对同音异形异义词,正是由于这两个词的发音相同,才出现了这一双关语用法。即B用一个象征单位[/[be?藜]]来喻说另外一个象征单位[/[be?藜]]。
(2)A:When does the baker follow his trade?
B:Whenever he kneads the dough.
A问面包师傅什么时候营业,B则巧妙地运用了knead与need这一同音异义词,在加上dough一词的歧义(面包、钱币),表面上回答当他揉面的时候,实际上是说当他需要钱的时候。用/[ni:d]来喻说另一象征单位[NEED]/[ni:d]。
(3)——His words are as plain as ABC.
——But I am DEF.
上述对话中听者巧妙地利用DEF与deaf谐音,用字母域来喻指本体的意义:“我的听觉失灵。”
英语还基于这种语音隐喻编出了很多谜语,例如:
A:Which four letters can frighten a thief?
B:O,I,C,U.
用字母域作喻体来跨域喻说本体的句义:“Oh,I see you.”
汉语中这种现象比英语更为常见,曾有人写了一幅对联,以诉说其窘迫生活:
(4)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这一对联正是运用了同音异形异义的手法在诉说他缺“衣”(一)缺“食”(十)。很明显,“一”和“十”是喻体,这是一个数列,将这两个数字故意略去不说,这就在喻比“缺少”(这又是一条隐喻:用文字喻体的缺少来跨域喻说本体的缺少)。“衣”和“食”是本体,那数字喻说生活用品(这里的“本体”和“喻体”并不是指修辞意义上的,而是为了易于理解才使用的)。
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很多地运用了这种同音异形异义的形式作隐喻,最明显的就是人名、地名和物名的语音隐喻。
(5)人名语音隐喻
①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元迎探惜”是本体“原应叹息”的谐音。
②贾政——假正;甄世隐——真事隐;贾雨村——假语存;英莲——应怜。
(6)地名语音隐喻
十里街——势力街;仁清巷——人情巷;潇湘馆——消香馆;怡红苑——遗红怨。
(7)物名语音隐喻
《红楼梦》中有很多物品,包括茶具、酒具、水果等也都含有语音隐喻。如:
万艳同杯——万艳同悲;千红一窟——千红一哭(在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警幻仙姑让他饮的茶叫“千红一窟”,又让他饮“万艳同杯”酒)。
二、同音同形异义(Perfect Homonym)的语音隐喻
同音同形异义字(词)是指语音形式与书写形式相同,而意义不同的字词。它们的意义没有联系,或至少在共时的层面上找不出联系,多个意义偶然由一个语音形式承担。这种情况有时又被称作“双关”。
(8)——But a cannonball took off his legs.
——So he laid down his arms.(Thomas Hood;Faithlesss Nelly Gray)
从字面上来看,“arms”为双臂,与上文的“legs”相对应。双腿都没有了他也只能放下“武器”,这是本意。用一个象征单位[UPPERLIMB]/[a:m]跨域喻说另一个象征单位/[a:m],同时后一种解释与上文的cannonball取得连贯。一语双关。
(9)风吹桃花桃花落,雨打李花李花落。棒打烂锣锣更破,花谢锣破望唱歌。(歌剧《刘三姐》)
上述例句中刘三姐机智地运用了“桃李锣”隐喻本体“桃李罗”(三秀才的姓名谐音),挖苦抨击对手。桃与陶、锣与罗的发音相似,李是同音同形异义词。李花的李是木名,而姓李是理的异体字,两字相差甚远。
三、歇后语中的语音隐喻
歇后语有前后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称作“引”,后半部分称为“注”。根据歇后语的“注”可以运用谐音,可以把歇后语分为谐音性歇后语和非谐音性歇后语,“谐音性”是建立在“喻意”的基础之上的,没有脱离“喻意”的纯谐音歇后语(温端政,2000)。谐音性歇后语必然是一种语音隐喻。谐音歇后语的后部分除了借助音同异义字来构建语音隐喻之外还可以用音近字来表达,其引申义只有通过前半句的明示和语境的关联进行推理才能获得。
(1)歇后语借助音同异义字构造语音隐喻的例子:
饭锅冒烟——迷(米)糊了;老九的弟弟——老实(十);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
在这些例子中,分别用喻体“米”、“十”、“输”来跨域喻指本体“迷”、“实”、“书”。
(2)歇后语借助音近字构造语音隐喻的例子:
和尚住山洞——没寺(事);木头人投河——不沉(成);打破砂锅——纹(问)到底
这几个歇后语中的用近似的音通过联想、辨识完成了语音隐喻。
四、结语
语音隐喻是认知角度中的隐喻通过语音而构建的跨域喻指现象。它具有隐喻所具有的性质和功能,可以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来认知事物、表现事物之间的关系、解释语言现象。语音隐喻的解释应用领域虽然较为广泛、巧妙,但其实都是一切原始的诗性民族所采用的表现方式,原来都有完全本土的特性。语言源于语音,语音隐喻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依赖各民族的文化背景,具有鲜明的民族烙印。
参考文献:
[1]李弘.语音隐喻初探[A].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3).
[2]谭姗燕,黄曙光.《红楼梦》中的语音隐喻[A].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2).
[3]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魏万德,伊慧.语音隐喻探析[A].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
[5]温端政.歇后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6]徐志民,刘裕莲.歇后语与隐喻.修辞学习,2005,(6).
[7]周锋.诗歌语音隐喻的诗性功能[A].求索,2008,(4).
[8]http://baike.baidu.com/view/4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