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仡佬族信仰民俗文化中的生态存在论思想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oli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仡佬族是聚居于云贵高原的一个古老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境内毕节、遵义、务川、道真等地。仡佬族历史悠久,曾是显赫的大族古代西南濮人的一个支系。随着人类文化进程的发展,仡佬族沉积了丰富的民俗文化。自然的变迁、历史的演变,各种灾害和文化侵蚀不断弱化着仡佬族民风民俗。有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甚至在逐渐丢失。目前对仡佬族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变成了一件亟不可待之事。
  一、仡佬族信仰民俗文化概述
  (一)仡佬族图腾文化
  仡佬族人对竹的情节深刻而饱满。一妇女在河浣纱,忽听见婴儿啼哭之声从一根竹中传出,竹子漂到她两腿之间推之不去,妇女将其捞起劈开,里面睡着个娃娃,这就是仡佬族的先祖竹王。这段传说在《华阳国志 南中志》和《后汉书 西南夷列传》中都有记载。在仡佬族的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俗生活当中,都常有竹的身影。可以说,仡佬族竹图腾文化渗透在仡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民族印记。除竹王传说外,仡佬族民间还广泛流传着葫芦仙翁的神话。传说仡佬民族历史上发生过一次很大的瘟疫,一位仙翁经过此地,看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于是唤来神鹰用嘴叼着装满药草的葫芦去搭救,后来瘟疫平息了,人们把葫芦神鹰作为了民族的图腾。
  (二) 仡佬族节日文化
  仡佬族节日很多,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形成于长期的历史发展和人类文明之中。仡佬族节日有“仡佬年”(又称祭山节)、“吃新节”、“拜树节”、“牛王节”等。这些节日活动的核心是对各种自然生灵祭祀和敬拜,是仡佬族人民族信仰的体现。以下是笔者列举的几个重要节日:
  仡佬年也称祭山节,举行于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仡佬族男女在那一天,要穿着崭新的民族服饰上山去祭祀山神和秧苗土地,祈求来年五谷丰登。仡佬民族有一句谚语:“山管人丁,水管财。”在山水自然中,蕴含着民族兴衰的命脉。因此,祭山节对仡佬族人来说非常重要,被作为仡佬年来过。
  拜树节,又叫“喂树节”,举行于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这天,人们带上香烛纸钱去到山上祭拜树神。传说仡佬族的祖先最初迁徙到荒无人烟的山区,因为找不到地方安放祖先牌位,只好找到了山上一棵大青冈树,将其挖出大洞将祖先牌位安放进去。从此每年八月十五,仡佬人都要去祭拜树神,感谢它的庇护。
  牛王节,又称为“祭牛王菩萨节”,举行于每年农历十月一日,这一天人们杀鸡奉酒,烧纸钱点香烛在自家牛厩门口祭祀“牛王菩萨”,保佑耕牛健康。当天人们是不会使用耕牛的,而是给牛角挂上两个糍粑,喂新鲜的嫩草,用温水给其洗澡,这种风俗体现仡佬人对自然和生命的敬重。
  二、仡佬族信仰民俗文化中的生态存在论
  (一)仡佬族图腾文化中的生态存在论思想
  仡佬族图腾是以自然界的植物“竹子”和自然界的动物“鹰”为对象的。仡佬族人感恩于“竹”和“神鹰”,其实质就是对自然的敬重和崇拜。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体,仡佬民族十分清楚其生存与发展依存于自然之上。自然能给予其庇护,给予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其次,在仡佬民俗生活中,也有许多与“竹子”、“神鹰”相关联的活动,比如:在仡佬族民俗中,仡佬妇女生育后,其家人要将胎盘埋于竹林中,寓意竹神庇护孩子健康成长;每当仡佬人立新房时,都会在竹林中砍下竹子将其破开做成立房时拉绳用的“大揽”,寓意生活富贵荣华;而人们每年在二月初一举办敬鸟节祭拜葫芦神鹰图腾,并打糍粑去山上喂鸟雀。他们已经把鸟作为了保佑民族兴旺的神灵。在这些民俗生活中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得到体现,社会与自然的依存关系也得到体现。社会活动是以自然中的“竹子”与“神鹰”为主题展开的,如果没有这些对象,其社会活动就不得以开展,并无法存在,而这些社会活动是人民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们使仡佬人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得到了充实和完善。而正是在这“人—自然—社会”的依存和可持续发展中,仡佬族逐渐走向了兴盛。
  (二)仡佬族节日文化中的生态存在论思想
  通过对仡佬族节日文化的概述已经不难发现,仡佬族节日文化的实质也是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对话。其中祭山节(仡佬年)是展现仡佬人对山神和土地秧苗的崇敬;牛王节和敬鸟节展示了人们对自然界动物的敬奉;而拜树节则展现了仡佬族人对树神的敬奉之情。这些对象,都代表着大自然。其实质就是人与自然相互依存。而各种节日活动又是仡佬民族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它们充实和完善了仡佬族人民的生活和文化,展示了他们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
  综上,仡佬族信仰民俗文化中有着极为深重的生态存在论思想,在千百年沉积下来的文化中仡佬族人闪烁着人—自然—社会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智慧和哲思。
  【作者单位:遵义师范学院】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