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贵华师徒以“空手叠塔跳”退场,周国忠师徒表演起“步步高升”,二者皆为颇有难度的跳菜招式,但更难的似乎是口功送菜的绝活——年轻气盛的鲁发琨用牙咬着方桌,菜肴在上头摆放,所有重量全靠鲁发琨的嘴咬着,悬空的方桌与菜肴随同鲁发琨的脚步一起跃动,他撑开的双手还托着两碗菜肴。
周围爆发的欢呼喝彩声把我也卷入欢乐的浪潮,菜被引到客人桌边,是摆成单、双梅花状,还是单、双柿花状,抑或单周莲花状,下菜的师傅心中有数。上好四碗菜,客人方可动筷,剩下的时间就是边吃边赏跳菜大师们嬉戏诙谐的表演。 时至今日,我还能忆起那个快乐的场景。挥舞的毛巾后头是起起伏伏的菜肴,跳菜师傅有节律的舞步,咧开嘴笑的汉子,风里充满爽朗粗犷的笑声。小孩子雀跃,老人眯着眼角的笑纹,空气里还残留饭菜香味和兹兹的喝酒声。这是快乐最简单最直接的诠释,酒杯在桌上哐当当,溢出的酒顺着桌腿流进土地,快乐让这片大地也喝迷了眼,愉悦地发出一声叹息。
Tips
何为香堂调
香堂调又叫土俚调,是用彝语叙述和歌唱的民间叙事长诗,有两句腔、三句腔、四句腔等不同的唱法。香堂调对歌者要求很高,需要熟练掌握彝族调子的唱法,故而也只有在南涧沙乐、德安等少数自然村能听见。自1984年,古歌一度沉寂,直到2008年才重被发现。
南诏国与彝族
南涧大部在唐初属蒙舍诏,又称南诏。世居于此的彝族先民正是南诏王族蒙氏乌蛮。南诏国在皮逻阁时期统一六诏,此后逐渐称雄西南。现在大理的一些彝族村子里都能看见土主庙,供奉的正是南诏历代帝王或大臣。
黑冠长臂猿之乡
黑冠长臂猿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动物。它的栖息地只在海南大黑山和景东无量山发现。无量山自然保护区内有500只左右,是为“世界黑冠长臂猿之乡”。
南涧彝族美食
到南涧,有几样美食不可错过:带皮羊肉粉蒸、凉排骨、锅巴油粉、小米粉蒸、无量山火腿等。推荐小米粉蒸,小米制成,蛋糕的可人模样,又甜又糯,非常润滑。


跳菜艺人的江湖
有人的地方有江湖。有婚礼的地方就是跳菜人的江湖。
有人的地方有江湖。有婚礼的地方就是跳菜人的江湖。跳菜因为与生活连接紧密,所以跳菜艺人数量极多。光宝华、无量一带就有六百多,还不算上小湾白彝一带的艺人。十里八乡,不大的聚集地跳菜高手却从来不缺。他们从小看跳菜长大,跳菜的一招一式就像这乡间的泥土草木,从小就闻着这味,喜欢。
跳菜的江湖同武侠的江湖一样,分派系有高手,却无掌门。无量派与小湾派各有主张,前者粗犷后者温婉,你要说谁是无量派和小湾派的掌门人,还真难定夺。跳菜艺人们有各自的风格,是为“招式”,比舞的终极目标,是让人快乐。
新娘家的火塘噼啪冒着火星,我们从新郎家过来,阿本枝老师招呼我们啜饮一杯浓浓的罐罐茶。他和我们坐在一起,开始讲他的跳菜故事。
阿本枝的父亲是誉满哀牢山上段的“歌郎头”(彝族打歌的领舞者),阿本枝打小就被父亲背着去打歌,耳濡目染下他也喜欢上“文艺”。火把节是他第一次参加打歌,夜幕下篝火燃烧,芦笙吹起,人们手挽手,“梆、梆”的脚步踏地声传出老远,唱的打歌调正是今晚的“三跺脚”。那一年是1979年,他17岁,第一次打歌,也是第一次知道彝族是个什么样的民族——彝族是火、虎的崇拜者,大地的敬仰者,歌舞的伴随者。
当他也成为歌郎头时,他不仅能单手持笙边吹边跳,还能将笙管对地,反吹芦笙,指挥全场打歌。“阿式”动作夸张幽默,他的跳菜绝技也让他名声渐远。意气风华的阿本枝搅动了跳菜的江湖,声名传到高手云集的村子下朵扎里,有人要一试他身手。那场冬天的婚礼,阿本枝托着十六碗豆腐,用一个个小颠步飞跃下朵扎人为考验他放置的凳子,表演出“苍蝇搓脚”、“狂猴追风”等动作,流畅连贯,让人目不暇接。
下朵扎人从此心服口服,阿本枝行走跳菜江湖的脚步也越发稳健。听这些故事让人觉得生动有趣,因为真实,你看见这些耿直可爱的人互相较真,有为难也有握手言和的大度。这便是跳菜的江湖,为快乐而生,也为快乐而“战”。
我在彝乡来去多回,往来跳菜的艺人也识得一二。阿本枝老师不用说,是我遇见极爽朗的一个人,一嘴浓密的大胡子,每天爽朗的笑声;字正鸿不多言,眉宇间总是若有所思,他的儿子年轻英俊,在跳菜舞台上跳得酣畅;鲁朝金则一头长发,满目柔情。
老的艺人终有休憩的一天,跳菜江湖里也就出现了许多小辈。把跳菜带出大山,这样的祈愿催生了舞台跳菜的诞生。2008年南涧跳菜跳进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跳菜艺人们都很骄傲。我私下去看师傅们教授跳菜的过程,打着节奏,“一二三四”探脚,“五六七八”转圈,舞步再加上手的动作,而后是用空碗练习,磨练久了才用上真实的菜肴。灰黑屋檐下,整洁的院子里,老跳菜艺人给学习的孩子做示范,旁边学习的孩子摇摇晃晃地模仿,动作稚气不稳当,眼神却很认真。这样的画面真动人,因为传承让你相信跳菜既不会与你渐离渐远,也永远不会只剩舞台上的表演,曲高和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