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着缴获坦克通过天安门

来源 :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qiaos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阅兵在天安门前举行。这次阅兵历时2个半小时,是迄今13次阅兵中,时间最长的一次。共有19248人参与此次阅兵,是解放军第一次如此大规模的集会活动和队列合成。据军事科学研究院陈宇大校研究,从拟定第一份申请阅兵的报告到组织训练,直至开国大典,那次阅兵仅有一个半月准备时间。根据中央指示和周恩来批示,本次阅兵的司令员为朱德,总指挥是聂荣臻。
   骑兵师有4个方队,全师的1978匹战马,均以6路纵队中速前进。各方队的军马毛色整齐划一,以全红、全白、全黑,三色相间行进在阅兵台前。
   参加这次阅兵的大部分装备由于都是在战争中缴获的,所以被戏称为“万国牌”。
   年过八旬的田申是田汉的长子,年轻时曾赴印度、缅北打日本人,在解放战争中更是九死一生。不过,让老人最骄傲的,还是在开国大典上,指挥坦克开过了天安门。
  “1949年7月,聂荣臻司令员给了我一个任务,让我在开国大典上,带领坦克经过天安门受阅。”田申当时是华北独立战车团的代理团长,他决定使用日式20吨的中型坦克接受检阅。按照长安街的宽度,并排三辆,一共十排,再找十辆备用,“看着最合适、最气派”。
   可是“身经百战”的坦克们都千疮百孔。“要我凑齐这些坦克,太难喽……”田申一边摇头一边挥手。
   他找到聂荣臻说:“聂司令,你给我的任务,要我三个月能通过天安门,很困难。”聂荣臻说:“不要别的,只要你这个坦克方队,通过天安门这一段不要抛锚就行。”
   “三个月中,我都是昼夜不停地搞。”田申说,当时先找到发动机好的,其他部分干脆就从别的坦克上拼,“这样用了一个多月时间,东拼西凑了40辆。”
   公主坟附近的沙窝,1949年时还没有楼房。田申带着他的战车团,在这里秘密集训。最让田申着急的,是如何让坦克整齐地通过天安门。
   开战车受阅要左右标齐,前后对正。按照正常的方式,应该是车内用电台联络,可是缴获来的战车,电台早就坏了。
   田申想了一个办法:没电台,就用人联络。“本来开坦克要求是不能有人露出头的,但是没办法,我让每一排最靠近天安门的车长站出驾驶室。这样车长可以用脚踩到驾驶员的肩膀上,比如開快点,脚就往前使劲儿,往左开就左脚蹬一下”。
   检阅前的三个晚上,半夜两三点,田申带着受阅团到天安门,就像检阅时一样去演练。试验很成功,没有出现问题。
   1949年10月1日下午,当《义勇军进行曲》响彻天空时,站在坦克前的指挥车里的田申再也克制不住,眼泪不断地流。24岁的他知道,站在天安门上的有毛主席,有周总理,还有他的父亲田汉。
   此时,田申除了激动还有些担心:千万别抛锚。没想到,在真正受阅的时候,一辆坦克还真出了问题。
   经过天安门时,坦克很有气势,但是没想到,还没到西华门,一辆坦克突然不动了,后面的坦克趁势顶着它过了西华门。
   “真危险啊。幸好没有在天安门前抛锚,我也算是完成了任务。”田申说。
   田申把开国大典当成自己最骄傲的一天:“当时我还想,这是缴获的坦克,东拼西凑的,哪天我能开着国产的坦克开过天安门,那才更骄傲。”
  摘编自人民网
其他文献
“一诺千金”是指一个人讲信用,一句话值千金.江苏女子小雨却因为在微信上轻易许下承诺,损失了6万元.rn小雨和前夫大海在2018年协议离婚,两人签订了离婚协议书,约定大海在201
期刊
张旭军突然莫名厌食,连续几个深夜都从腹痛中惊醒.2012年2月,他在妻子徐若凡陪同下,赴北京301医院检查,被查出患上横结肠癌,晚期.rn徐若凡含泪给从医的亲戚打电话,对方告诉她
期刊
大白菜,原汁原味的中国菜rn南方人买白菜买半颗,东北人买白菜买半车.rn倒退几十年,东北这地儿太冷,冬天地里长不出东西,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都得在过冬之前储备好粮食和蔬菜.按
期刊
此前一度流行“夸夸群”.据说不管是谁,不管遇到了什么烦心事儿,只要打开手机或电脑,在“夸夸群”里一倾诉,马上就会有一堆群友冲上来夸你,夸得你天上少有、地上无双,夸得你
期刊
谈使命:寻找有成就感的事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创办新东方,实现了上市;现在又办大学,接下来你的人生之路会怎么走?  俞敏洪:人活着活三条命。第一条叫做性命,第二条叫做生命,第三条叫做使命。性命是什么概念?就是你能够确保活下去,不被饿死,不被冻死,有房子住,有自行车骑,或者有辆小破汽车开。大部分人差不多也就活到了性命这个层次。  到生命这个层次是这样的概念:人活的是自己的尊严。就是说,你的生命中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将建设国家的政治理念与延安古老的民俗民风相结合,形成了极具特色的红色春节文化,留下了许多值得回味的红色记忆.rn年画和春联rn年画和春联,是人们用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