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势在必行,从地理学科而言,教师不妨将“为什么”贯彻到整个地理教育之中,将“怎么样”具体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细节,将“如何看”搅动学生的认知世界,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12-071-1
地理核心素养是从地理学科的角度出发,关乎学生未来的必备的地理品格和关键的地理能力。地理教师必须敏锐地意识到国家教育意志对于地理教育的期待和要求,自觉地提高教育认知水平和执行能力,切实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一、将“为什么”贯彻到整个地理教育之中
心理学强调,行为只有在动机明确的前提下,才能更具执行力。如果我们只从机械应试的角度教学地理,那么这种短视的行为必将影响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趣味性,也不可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有益终生的核心素养。
学生必须明白为什么接受地理教育,才肯主动学习。教师必须将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背景推介给他们,在国际视域内开拓学生的认知范围,从而唤醒他们的意识,深刻地认识到核心素养之于人的终身发展和民族兴旺的重要意义。同时,我们还应当按照“国家课程体系中规定要培养学生哪些核心能力和素养,并指导课程的内容与设置”[1]这样的原则,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出来。
请看:
师:这一章节我们共同研究人与地协调发展的问题。大家思考,我们应当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哪些核心素养呢?
生:什么是核心素养啊?
师:“核心”就是“指向事物本质,对事物全局起支撑性、引领性和持续促进发展的作用”[2]。“核心素养”就是最为重要的、奠基性的品格和能力,也就是我们高中教育阶段在初中教育基础之上的巩固和提高阶段所应具备的修为。比如,认识到人地协调的重要性,主动掌握协调的技能,并将这种认知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指导现实或将来的日常生活和社会行为,这就说我们具备了科学素养,拥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能力。
如此的渗透,便会日积月累地增强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深刻认知,为核心素养的培养注入强大而持久的动力。
二、将“怎么样”具体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细节
地理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而核心素养的培养则主要依靠实践活动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核心素养的培养具体而富有艺术地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细节之中。“以科学的方式、艺术的方式打基础,这是毋庸置疑的,其实,这些方式说到底是文化的方式,即是吸引人的方式、影响人的方式,而不是强制的方式、简单训练的方式。核心素养是在实践中形成并发展的,以文化的方式去打好基础,核心素养将会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3]由此可见,教师艺术地濡染才是有力的推进手段。
请看:
1.问题与任务:“人定胜天”的说法正确吗?大家可以充分研读“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的内容,相信你们会从中找到答案。
2.交流与辩论:小组交流各自的观点,然后汇总,梳理出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开设辩论小活动,略加准备即展开。
3.参与与反思: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或者提供论据,或者提供理论支持,并且随时记下灵感,写出感悟。
环节1提供学习的入口,使学生展开有针对性的学习。这个入口以中国典型的观点为参照点,其实也就将科学思想、科学态度融注其中。环节2为学生营造了实践性情境,使他们在辩论中培养口语交际、质疑辩论、科学认知、文化底蕴、责任担当等多种素养。环节3还引导学生培养在实践中借助他力学习的素养。学生们经历了这样的全程参与过程,便会获得丰富的体验,积累多样的素养。
三、将“如何看”搅动学生的认知世界
“如何看”即“你怎么评价”,对于特定的问题,“你的观点是什么”。这是引导学生表达思想,在自主展示中提高素养。“学会学习”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重要的标准,而体现学会学习的重要指标就是获得自主学习的成果,并且能够展示出来。“如何看”便是最终检测学生是否具备真正的学习能力、拥有属于自己的学习成果的重要形式。
就上述例子中的辩论,学生对于同样的话题给出的分析、判断和论证所达到的深度、广度、宽度不尽相同,这能够体现出学生的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和纯粹性,体现出他们表达观点、质疑辩论的清晰性、严谨性,体现出他们思想认知的水平和情感的丰富健康度。教师引导他们展开自我评价就是对他们自身的再认识,使他们在自我反省中获得新的突破,为进一步的学习提供宝贵的借鉴,形成一定程度的可持续的学习和发展能力。当然,这同时也对于他们奠定必要的文化基礎、培养社会担当意识,成为全面发展的人都具有不可小觑的意义。
核心素养的培养到底还必须依靠学生的自醒和自觉来最终实现,学生只有内心激起强烈的共鸣,并且试图或者已经养成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和能力的习惯,核心素养才会在他们的心中落地生根。
“为什么”则是从根本目的上解决核心素养培养的动力问题,“怎么样”就是关注如何落实的实践问题,着力解决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落后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的时代要求的问题。而“如何看”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经常性地设置教学情境,让地理问题、地理事件变成培养素养的机缘和抓手,深度搅动他们已有的经验,促使他们重新建构认知、技能体系和精神世界。三者综合施力,才会更加有助于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林培英.漫谈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出[J].地理教育,2016(03).
[2][3]成尚荣.基础性:学生核心素养之“核心”[J].人民教育,2015(07).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12-071-1
地理核心素养是从地理学科的角度出发,关乎学生未来的必备的地理品格和关键的地理能力。地理教师必须敏锐地意识到国家教育意志对于地理教育的期待和要求,自觉地提高教育认知水平和执行能力,切实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一、将“为什么”贯彻到整个地理教育之中
心理学强调,行为只有在动机明确的前提下,才能更具执行力。如果我们只从机械应试的角度教学地理,那么这种短视的行为必将影响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趣味性,也不可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有益终生的核心素养。
学生必须明白为什么接受地理教育,才肯主动学习。教师必须将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背景推介给他们,在国际视域内开拓学生的认知范围,从而唤醒他们的意识,深刻地认识到核心素养之于人的终身发展和民族兴旺的重要意义。同时,我们还应当按照“国家课程体系中规定要培养学生哪些核心能力和素养,并指导课程的内容与设置”[1]这样的原则,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出来。
请看:
师:这一章节我们共同研究人与地协调发展的问题。大家思考,我们应当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哪些核心素养呢?
生:什么是核心素养啊?
师:“核心”就是“指向事物本质,对事物全局起支撑性、引领性和持续促进发展的作用”[2]。“核心素养”就是最为重要的、奠基性的品格和能力,也就是我们高中教育阶段在初中教育基础之上的巩固和提高阶段所应具备的修为。比如,认识到人地协调的重要性,主动掌握协调的技能,并将这种认知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指导现实或将来的日常生活和社会行为,这就说我们具备了科学素养,拥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能力。
如此的渗透,便会日积月累地增强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深刻认知,为核心素养的培养注入强大而持久的动力。
二、将“怎么样”具体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细节
地理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而核心素养的培养则主要依靠实践活动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核心素养的培养具体而富有艺术地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细节之中。“以科学的方式、艺术的方式打基础,这是毋庸置疑的,其实,这些方式说到底是文化的方式,即是吸引人的方式、影响人的方式,而不是强制的方式、简单训练的方式。核心素养是在实践中形成并发展的,以文化的方式去打好基础,核心素养将会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3]由此可见,教师艺术地濡染才是有力的推进手段。
请看:
1.问题与任务:“人定胜天”的说法正确吗?大家可以充分研读“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的内容,相信你们会从中找到答案。
2.交流与辩论:小组交流各自的观点,然后汇总,梳理出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开设辩论小活动,略加准备即展开。
3.参与与反思: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或者提供论据,或者提供理论支持,并且随时记下灵感,写出感悟。
环节1提供学习的入口,使学生展开有针对性的学习。这个入口以中国典型的观点为参照点,其实也就将科学思想、科学态度融注其中。环节2为学生营造了实践性情境,使他们在辩论中培养口语交际、质疑辩论、科学认知、文化底蕴、责任担当等多种素养。环节3还引导学生培养在实践中借助他力学习的素养。学生们经历了这样的全程参与过程,便会获得丰富的体验,积累多样的素养。
三、将“如何看”搅动学生的认知世界
“如何看”即“你怎么评价”,对于特定的问题,“你的观点是什么”。这是引导学生表达思想,在自主展示中提高素养。“学会学习”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重要的标准,而体现学会学习的重要指标就是获得自主学习的成果,并且能够展示出来。“如何看”便是最终检测学生是否具备真正的学习能力、拥有属于自己的学习成果的重要形式。
就上述例子中的辩论,学生对于同样的话题给出的分析、判断和论证所达到的深度、广度、宽度不尽相同,这能够体现出学生的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和纯粹性,体现出他们表达观点、质疑辩论的清晰性、严谨性,体现出他们思想认知的水平和情感的丰富健康度。教师引导他们展开自我评价就是对他们自身的再认识,使他们在自我反省中获得新的突破,为进一步的学习提供宝贵的借鉴,形成一定程度的可持续的学习和发展能力。当然,这同时也对于他们奠定必要的文化基礎、培养社会担当意识,成为全面发展的人都具有不可小觑的意义。
核心素养的培养到底还必须依靠学生的自醒和自觉来最终实现,学生只有内心激起强烈的共鸣,并且试图或者已经养成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和能力的习惯,核心素养才会在他们的心中落地生根。
“为什么”则是从根本目的上解决核心素养培养的动力问题,“怎么样”就是关注如何落实的实践问题,着力解决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落后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的时代要求的问题。而“如何看”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经常性地设置教学情境,让地理问题、地理事件变成培养素养的机缘和抓手,深度搅动他们已有的经验,促使他们重新建构认知、技能体系和精神世界。三者综合施力,才会更加有助于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林培英.漫谈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出[J].地理教育,2016(03).
[2][3]成尚荣.基础性:学生核心素养之“核心”[J].人民教育,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