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要“以人为本”,要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要用人性化的教育手段。当今时代,学生的心理健康日益成为社会的焦点话题,也是教育面临的重大难题。教师应该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学生只有心理健康了,才能真正成为合格的人才。
关键词:心理健康;素材;课堂氛围;学习兴趣;教学评价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开和教改的逐步深入,学生的心理健康也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是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品质的基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育人育心,对学生进行健康的心理品质的教育,帮助学生化解学习中的心理困扰,调节和优化学生的心理状态,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同样也担负着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责任。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略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
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把数学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相互促进。例如:数的运算这类课,我们要培养学生消除浮躁心理,养成耐心、细致地良好的计算习惯;在教学应用题时,我们可以联系生活实际,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大胆尝试,让学生去亲身体验自己发现结论的喜悦与自豪感,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在教学几何图形这一类的课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像能力;在教学统计与概率方面的课,我们可以设计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从中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在教学可能性这一类内容时,我们可以渗透公平竞争、平等互利的思想,培养学生一种平和的心态;在教学时钟问题时,我们可以联系学生每天的作息时间,指导学生怎样合理地安排时间,使学生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从小养成有规律的作息和珍惜时间的良好行为习惯;在教学圆的周长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结合圆周率的概念,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发现圆周率比国外的数学家要早一千多年,引导学生为我们的祖先感到自豪,同时激发学生从小树立长大要为祖国争光的理想。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场所,课堂上学生的心理状态如何,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努力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是学生的学习榜样,教师的
言传身教,感染身边的每一位学生。课堂上,教师的一个信赖的眼神,一句亲切的问候、一个爱护的动作,都会给学生感情上的滋润和行为上的激励,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教师要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稳定的情绪,给学生一种亲切感,使学生产生一种乐观的、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相反,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行为不满而情绪失控,大声训斥学生,不仅会使课堂的气氛紧张,还会使学生望而生畏,从而产生厌学的情绪。一个心理健康的数学教师,往往具有良好的心理素养,有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能及时地化解课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例如,当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适时地微笑,可以化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当发现学生上课不遵守纪律时,教师一句幽默的提醒,可以帮助学生缓解一时的尴尬。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轻松、自由、坦然、愉悦。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自由地想象,大胆地探究,平等地交流。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当学生对某一学科发生兴趣时,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愉快地去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年龄和个性的特点,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开火车、当小老师、做游戏、猜谜语等,让学生既动手,动口、又动脑,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保持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小学数学中有些知识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去获得知识。例如:在教学利息时,教师可以在课前组织学生去附近的银行,调查存款的利率,回家尝试帮父母算一算存款的利息,这样既学习了有关的知识,又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四、在教学评价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新课标》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教师应重视对学生日常学习和发展的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点滴进步和变化,及时地给予恰当的、公正的评价。教师的评价要讲究的艺术,要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有个体的差异,不能以同一个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学生。对一些优等生,不能经常停留在“很好”、“你真聪明”等肯定层面上,应该诱发他们的奇思妙想,引导他们积极创新,勇于挑战书本,勇于超越自我。对一些基础较差学困生,要看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了多少,评价时要保证不伤害他们的自尊性。有一些学困生,由于家庭或自身的原因,可能存在着一些心理障碍,教师要多关心他们,多找他们谈心,对他们身上的任何缺点,都要一分为二的评价,要从中找出一些闪光点加以肯定,这样,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从内心将老师视为朋友,才能向老师敞开心扉,才能心悦诚服地听从老师的勸导,同时从教师的劝导中认识的自己的错误,努力去改正缺点。教师还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议的方法,逐步形成一套与教学相适应的、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在教学中,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使数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不仅有利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还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使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关键词:心理健康;素材;课堂氛围;学习兴趣;教学评价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开和教改的逐步深入,学生的心理健康也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是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品质的基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育人育心,对学生进行健康的心理品质的教育,帮助学生化解学习中的心理困扰,调节和优化学生的心理状态,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同样也担负着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责任。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略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
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把数学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相互促进。例如:数的运算这类课,我们要培养学生消除浮躁心理,养成耐心、细致地良好的计算习惯;在教学应用题时,我们可以联系生活实际,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大胆尝试,让学生去亲身体验自己发现结论的喜悦与自豪感,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在教学几何图形这一类的课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像能力;在教学统计与概率方面的课,我们可以设计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从中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在教学可能性这一类内容时,我们可以渗透公平竞争、平等互利的思想,培养学生一种平和的心态;在教学时钟问题时,我们可以联系学生每天的作息时间,指导学生怎样合理地安排时间,使学生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从小养成有规律的作息和珍惜时间的良好行为习惯;在教学圆的周长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结合圆周率的概念,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发现圆周率比国外的数学家要早一千多年,引导学生为我们的祖先感到自豪,同时激发学生从小树立长大要为祖国争光的理想。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场所,课堂上学生的心理状态如何,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努力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是学生的学习榜样,教师的
言传身教,感染身边的每一位学生。课堂上,教师的一个信赖的眼神,一句亲切的问候、一个爱护的动作,都会给学生感情上的滋润和行为上的激励,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教师要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稳定的情绪,给学生一种亲切感,使学生产生一种乐观的、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相反,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行为不满而情绪失控,大声训斥学生,不仅会使课堂的气氛紧张,还会使学生望而生畏,从而产生厌学的情绪。一个心理健康的数学教师,往往具有良好的心理素养,有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能及时地化解课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例如,当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适时地微笑,可以化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当发现学生上课不遵守纪律时,教师一句幽默的提醒,可以帮助学生缓解一时的尴尬。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轻松、自由、坦然、愉悦。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自由地想象,大胆地探究,平等地交流。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当学生对某一学科发生兴趣时,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愉快地去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年龄和个性的特点,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开火车、当小老师、做游戏、猜谜语等,让学生既动手,动口、又动脑,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保持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小学数学中有些知识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去获得知识。例如:在教学利息时,教师可以在课前组织学生去附近的银行,调查存款的利率,回家尝试帮父母算一算存款的利息,这样既学习了有关的知识,又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四、在教学评价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新课标》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教师应重视对学生日常学习和发展的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点滴进步和变化,及时地给予恰当的、公正的评价。教师的评价要讲究的艺术,要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有个体的差异,不能以同一个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学生。对一些优等生,不能经常停留在“很好”、“你真聪明”等肯定层面上,应该诱发他们的奇思妙想,引导他们积极创新,勇于挑战书本,勇于超越自我。对一些基础较差学困生,要看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了多少,评价时要保证不伤害他们的自尊性。有一些学困生,由于家庭或自身的原因,可能存在着一些心理障碍,教师要多关心他们,多找他们谈心,对他们身上的任何缺点,都要一分为二的评价,要从中找出一些闪光点加以肯定,这样,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从内心将老师视为朋友,才能向老师敞开心扉,才能心悦诚服地听从老师的勸导,同时从教师的劝导中认识的自己的错误,努力去改正缺点。教师还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议的方法,逐步形成一套与教学相适应的、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在教学中,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使数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不仅有利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还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使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