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球长周期波形资料反演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地震时空破裂过程

来源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 被引量 : 83次 | 上传用户:szsh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从全球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资料中选择出的震中距小于90且震相清晰的20个台站的长周期垂直分量P波震相, 通过反演得到了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地震的震源时空破裂过程. 结果表明, 这次地震由三次子事件构成. 第一次子事件的破裂从震中位置(35.97N, 90.59E)开始并向东西两侧扩展, 向西以4.0 km/s的破裂速度扩展了140 km, 向东以 2.2 km/s的破裂速度扩展了80 km, 表现为以自东向西为主的不对称双侧破裂, 形成了约220 km长的断层. 在第一次子事件的破裂开始
其他文献
以往坡、沟侵蚀关系研究主要限于水沙关系的探讨,有关原型尺度小流域坡、沟地貌侵蚀演化关系的定量研究甚少,尤其是坡、沟地貌特征对流域切割程度的综合影响与交互作用的定量
东河砂岩是塔里木盆地主要的勘探目的层和产油层之一.经过多年艰苦勘探和多学科综合研究,现已认识到东河砂岩为晚泥盆世晚期至早石炭世早期海平面上升背景下沉积的一套海侵底
通过对载重车斯太尔1291.260/N56/4×2进行动力学分析,在Matlab/Simulink下建立了四轮汽车的基本制动模型和具有逻辑门限控制算法的ABS制动模型.仿真图形显示,具有ABS的制动
巴基斯坦北Potwar形变区是西北喜马拉雅褶皱逆冲带前陆区的一部分,绘制了该区的地震活动性图.与相邻地区比较,该区地震并不活跃,没有显示出与地表地质构造相关的清晰地震活动
以碳酸锆为原料,研究了碳酸锆铵合成新工艺,分析了影响碳酸锆铵溶液稳定性的因素,确定了较理想的稳定剂.制得的产品中二氧化锆含量达到20%~22%,且具有较高稳定性.
文中对1998年7月21日发生在武汉附近地区的突发性特大暴雨过程之激发机制与中尺度环境场特征进行诊断,结果显示:(1)引发本次突发性特大暴雨的β中尺度对流云团,其环境物理场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 ,结合前人资料 ,建立起铜陵地区燕山期岩浆流体系统的时空格架及岩浆活动与矿产的关系。将铜陵地区的岩浆流体系统分为两类 4个子系统。
选用中国 178个常规气象观测站建站~2000年历年春季沙尘暴日数资料,分析了近 50 a来中国北方春季沙尘暴的气候特征.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我国北方沙尘暴的形成、发展以及造
介绍了同构造沉积分析的基本概念、研究思路、主要研究方法及其在区域构造变形过程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基于对辽西凌源南部区域构造变形、晚侏罗世土城子组同构造沉积粗碎屑沉
通过分析早材宽度(EWW)、晚材宽度(LWW)、整轮宽度(TRW)、最小密度(Dmin)和最大密度(Dmax)共计5个树轮标准年表的统计特征及其各自气候响应, 最终以晚材宽度对贺兰山北部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