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走出去”,优先投资东南亚

来源 :国际市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nko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南亚市场是我国实行“走出去”战略的主要地区之一。根据联合国贸发会的预计,中国企业已成为来自发展中国家最大的海外投资者之一,未来几年里中国企业必将迅速扩大他们在东南亚的经营。
  
  一、中国在东南亚投资的现状
  
  中国流入东南亚地区的海外直接投资规模较小,但发展迅猛。近年来中国对东南亚的直接投资以每年60%以上的速度增长,截止2003年6月,中国累计在东南亚国家投资项目达822个,协议投资金额13.72亿美元。
  从投资行业构成来看,中国对东南亚的投资集中在制造业部门。上世纪90年代,我国一些制造企业抓住了日本等国企业调整产业结构、收缩战线的机遇,开拓东南亚市场,挤占了日、韩的市场份额。以越南的摩托车市场为例,由中国制造或是由中国产的零件组装而成的摩托车占据了70%的市场份额;在印尼,长期由日本制造公司,如雅马哈和丰田占领的摩托车市场也受到了中国品牌的有力冲击。
  中国对东南亚的投资以中小企业为主,有些在国内名不见经传的企业在东南亚却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这些企业一般先是出口产品作为外向发展的试探,待到产品在当地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后,再大举进入设立分公司,或是开办工厂。
  近几年,中国大型企业积极参与了东南亚能源项目投资,并购方式开始出现。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对海外石油矿产品等资源的依赖很高,中国寄希望企业开发海外资源,以保证20年里,资源有一个稳定的供给。中国对印尼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石油、木材、棕榈油和煤炭--的需求是两国合作的核心。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CNOOC)出资5.85亿美元收购西班牙石油公司旗下的印尼石油以及天然气资产,这一项目是十年来印石油行业中最大宗的买卖。该交易使CNOOC当之无愧地成为印尼最重要的能源厂家,为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等大型企业进入印尼市场开打了局面。而中国能源工业的另一股力量,中国矿业集团也积极参与到了印尼苏门答腊西部的煤矿市场之中。
  
  二、中国企业投资东南亚的几大难点
  
  1、东南亚各国产业政策加强了对国内产业的保护
  近年来,随着日本、欧美等国的直接投资转向了中国,东南亚各国认为多年来实施的依靠外资实现经济增长的战略已不能继续奏效,纷纷调整产业政策,将产业政策的重点放在减免中小企业税务和培育重点产业上,贸易保护主义也有所抬头。例如,多年来,泰国政府只重视吸引国外机电企业到泰国设厂生产。最近,泰国政府认为与中国和其他东南亚国家相比,泰国在汽车、旅游、农业、食品加工和服装等领域更具竞争力。因此,泰国政府决定继续鼓励外资机电企业到泰投资设厂的同时,在首相府内专门设立了"提高竞争力委员会",负责制定扶持上述国内重点产业发展的政策。以往马来西亚政府的预算案均强调吸引外资,扩大对外贸易,而在新近公布的2003年度的财政预算案中马来西亚政府表示将增加对国内企业的投资,扩大内需。为此,马来西亚政府决定减少中小企业的法人税。
  吸引外国企业继续对东南亚投资外资一直是东南亚各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引擎。近来,日本和欧美厂家纷纷将设在东南亚的工厂向中国转移,东南亚各国普遍有强烈的危机感,认为外国制造业对东南亚的投资正在减弱。为吸引外国企业继续对东南亚投资,东盟各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外商投资的政策。今年8月,泰国政府将外国企业的法人税由30%下调到10%并规定在地区本部内工作2年以上的外国人的所得税下调到15%,以吸引跨国公司将地区本部设在泰国;新加坡将企业法人税由24.5%下调到20%,并出台了外国企业和机构常驻人员税收优惠措施,力争保住"东南亚中心"的地位;印尼是东南亚各国中劳动力价格最低廉的国家。今年初,印尼将《外国投资法》与《国内投资法》合并为新的投资法,取消了不利于吸引外资的规定。
  2、东南亚各国,尤其是东盟新四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缺乏规范的市场运行机制,腐败现象突出,政策朝令夕改,大都没有完善的税收体系,政府对市场的调控能力较差。总部设在香港的政治和经济风险咨询公司的报告显示,东南亚国家中,新加坡的投资风险是最小的,其次为马来西亚和泰国,印尼、缅甸、柬埔寨和越南等国的风险是比较大的。从东盟一些国家的贸易投资环境来看,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尤其是与我国接壤的周边国家,外汇支付能力低,使企业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发展存在较大的风险和制约。在越南等国家,报批一个有限公司需过很多关卡,从市场环境上来说,东盟一些国家先是企业扎堆一起“做游戏”,做不下去了才考虑去制定规则。在“做游戏”的期间,我国企业能否坚持到底就是一个考验。
  3、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市场需要前期开拓和培育,投资成本高。基础条件太差使企业建设和运输成本增加。从竞争层面来看,任何国家的市场都少有空白点。拿电视机、摩托车而言,产品要打进去,实际上面临的是与日、韩等地产品的直接竞争。面对有数十年市场经验和占有大量市场分额的对手,国内企业明显处于劣势地位。目前最缺乏的是具有当地文化、法律、商业运作等经验的中国管理人才。与国际大型企业相比较,中国企业进入世界市场明显处于劣势,缺乏从事国际化经营的明确企业战略,而且中国企业从事国际化经营的体制环境也并不优越。
  4、东南亚国家出口产品少,创汇能力低。东盟国家的产业结构和我国尤其是西部地区具有相似性,从一定程度上讲,竞争多于互补。这几个国家的经济均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出口产品以农产品、林产品为主,有少量的轻工产品和手工产品,各国产业结构和出口产品日益趋同。在当前出口困难、投资减少的情况下,容易产生恶性竞争和不信任感。为此,国内企业要加强相互协商,调整内部产业分工,避免无谓竞争。
  
  三、几点建议
  
  1、政府在支持企业走出去的政策制订上有许多工作要做。 发达国家支持中小企业走出去,往往会成立对外投资促进机构,中国还没有类似机构;要有相应机构对企业在海外投资的风险给予担保;目前政府间的投资保护环境尚有欠缺,政府间需要签署双边协议或多边协议,避免双重征税协议等,打造企业对外投资的有利环境和平台,为企业走出去打开市场,以及保证利润的返回;相关机构对海外投资的企业给予融资的优惠措施等。
  2、提倡搞合作。在普通投资方面,鼓励中国企业涉足农业、水产业、汽车业及其配件、工程产品、电子生产处理、信息技术以及相关服务、咨询顾问工作。中国企业可以设立地区总部或地区运行总部,充分利用政府提供的鼓励政策,如免公司所得税、免增值税、免各种地方税或收费、免进口培训材料和设备税,以及允许进口新的车辆。
  3、利用当地融资。将新加坡作为东盟的区域中心、物流中心,利用其便捷的交通设施,辐射东南亚,以中小企业为主,利用当地的中介机构。上了规模的企业可以到新加坡融资,接触风险基金,或者在新加坡上市。建议:对当地法律明确,特别是企业法,企业在程序方面要清楚,另外要找当地知名度高的咨询公司进行策划。新加坡的优势在于“双边税务合约”,企业要注意利用这点。
  4、中国企业要注意树立品牌形象,这也是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投资的当务之急。不仅提供优质产品,优质服务,更要注重信用。没有信用的产品或企业肯定不是品牌。要有长期占有市场的准备,要积极做好品牌宣传,不要认为有些国家那么贫穷、落后、对商品质量要求不高,因此抱着推销积压产品和陈旧设备的目的而去,结果商品销售不对路。要认真调研市场,掌握当地营销特点,及时掌握政策情况和市场供求变化,花点钱用于市场咨询是很有必要的。
  5、利用各种国际展会平台“走出去”。中小企业“单打独斗”闯市场,不如参加国内招商投资机构组织的国外投资贸易洽谈会、考察等,一来节约成本,二来可以在会上见到在国内极难见到的众多外商,这些外商都是经过投资促进机构和国外同行合力“批发”来的,信息量和成功率大大高于企业独自行动。
  6、中小企业要尽快熟悉并掌握自己行业的“国际标准”,建立东南亚市场信息情报系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信息,深入东盟各国,对自己的产品进行新的定位,进行目标市场细分,针对各国市场消费群,调整和改进产品设计、包装、广告宣传,要善于捕捉商机。
  7、利用东南亚华侨华人作市场向导。东南亚地区华人2000多万, 而且多以从事工商活动为主,建立了自己的经销网络和渠道,有他们自己独特的经营方式,有些大企业集团已经走向全球化和区域化,在亚太地区乃至全球各地都建立 了自己的营销网络,并与欧美跨国企业有良好关系,因此,当地华商可以成为中国企业在当地的很好的合作伙伴,通过他们进一步走向世界。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