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地理教育的重要职责。“地理素养是一个人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等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的开放性特点决定了地理教学必须突出开放性和实践性”,必须加强地理教学的“活动”环节,以此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因此开展基于地理学科素养培养的地理活动教学,不仅体现了地理学科的教学特点,也是地理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
综观高中地理活动教学的实施现状,目前的问题主要是:活动目标不够明确,活动开展得不够充分,学生参与得不够主动。目前的研究主要侧重高中地理教科书“活动”栏目的设计意图以及“活动”栏目教学的研究,而基于地理学科素养培养的高中地理活动教学的研究相对薄弱。因此,开展基于学科素养培养的地理活动教学研究迫在眉睫。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申报的成果名称是“基于学科素养培养的高中地理活动教学研究”,前期研究始于2007年,2009年正式立项研究,2011年通过结题鉴定。2010年至2012年学校“活动教学”课题组、朝阳区“导师带教”地理学科组以及第80中学、和平街第一中学、北京中医学院附属中学的部分教师参与了课题的实践探索和成果的实验推进,共同撰写了《新课程高考地理备考与活动教学》,并参与了朝阳区“十二五”规划课题“高中地理活动教学策略”的深化研究。在高中地理活动教学方面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在理论方面和教学实践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该成果的理论价值是将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整合到生活世界当中,从学科素养培养角度对地理活动教学进行重新定位;将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整合进行活动教学原创性设计,填补了系列活动教学设计的空白。
成果的研究目标、研究框架和基本理论
通过以学生地理学科素养培养为目标、以学生活动的实践性和主体性为切入点的实践研究,探索切实可行的高中地理活动教学整合模式、实施策略以及地理学科素养培养途径。
基于学科素养培养的高中地理活动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学科素养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教学形式。其基本特征是:活动内容的地理性、学习方式的实践性、学生主体的自主性、活动目的的全面性。将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整合到生活世界当中,将学科知识放到整个生活世界中去学习和思考,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进行主体探究、自我构建,从而获得地理学科素养的全面发展。把地理学科特点与活动教学特征两者的契合点,作为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着力点。
成果的理论与实践构成
本课题包括高中地理活动教学的两种整合模式、三项实施策略、四条培养途径等内容。
两种整合模式 模式一:课堂活动教学与课外活动教学相结合的“双活动”教学模式。“双活动”教学模式将知识和技能整合到生活世界当中,将地理知识放到整个生活世界中去学习和思考,注重学习活动的实践性和学生活动的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学科素养。基本程序:课外活动,观察生活,发现问题→课堂活动,学习指导,探讨问题→“双活动”结合,自主研究,总结提高。教学原则:把握课外活动与课堂活动教学内容的衔接以及学科素养的提升;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学科素养培养搭建多样的活动平台。实施建议:以课堂活动为主,课外活动为辅,面向全体学生探索有“学习价值”的地理问题,面向优质学生探索有“研究价值”的地理问题。
模式二:虚拟课堂活动与现实课堂活动相结合的“双课堂”模式。“双课堂”教学模式借助网络为活动教学提供更丰富的地理信息、更广阔的活动平台,营造自主平等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和学科综合能力。基本程序:虚拟课堂,自主学习、提出问题→现实课堂,知识引导、问题解决→虚拟课堂,问题探究、展示成果→现实课堂,评价修正、归纳总结。教学原则:利用虚拟课堂网络交互性强的特征,营造自主平等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现实课堂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解决虚拟课堂中的共性问题、方法问题、能力问题。实施建议:规范课堂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条例,制定课堂讨论的质量评价标准,及时发现指导解决活动中出现的共性问题。
三项实施策略 培养目标综合策略:就是由单一地理能力的培养转变为综合学科素养的培养,以地理学科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践中在同一项“活动”设计多个素养培养点综合培养学生素质。实施步骤:植根生活实践,选择活动载体;明确培养目标,承载多样功能;知识方法结合,综合提升能力。活动内容整合策略:就是将狭义的地理活动教学扩展为广义的地理活动教学,打通课外课内界限,融通课本与生活,以主题活动为桥梁将地理知识、技能和情感整合到学生生活世界中,整体构建高中地理活动教学方案。实施步骤:选定课程内容,设计活动主题;围绕主题活动,构建整合方案;课外活动→发现地理问题,收集学习素材,课堂活动→运用活动强化,探讨解决问题,课堂内外结合→自选研究课题,深化课程学习,提升学科素养。活动类型选择策略:就是依据不同类型活动的不同教育功能,设计系列活动构建学科素养综合培养的链条。如:野外考察类(发现与探索,技能与情感)→课堂教学类(分析与归纳,知识与能力)→专题研究类(研究与表达,能力与情感)。实施步骤:依据活动特点,选择活动类型;不同活动组合,形成活动系列;分项承担目标,综合提高素养。
四条培养途径 途径一:学科思想导引培养方向,教学全程渗透。引导学生运用地理观点和地理思想观察生活、反思科学。地理观点与地理思想的养成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渗透到整个学科教学过程之中。途径二:学科方法搭建培养通道,学习前期指导。地理有其独特的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法,方法指导应当在实施能力培养活动的前期进行,设计周全,指导到位,以保证学科素养培养的质量。途径三:学科知识奠定培养基础,课堂内外结合。地理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在学科知识的学习中得到拓展和加深,学科知识的积累更提高学生发现和探索问题的质量和深度。途径四:学习主体决定培养目标,关注学生差异。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分层设置学科素养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在原有素质基础上的成长发展。 成果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
理论价值 第一,得到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专家的肯定。第二,将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整合到生活世界当中,从学科素养培养角度对地理活动教学进行重新定位。第三,将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整合进行活动教学原创性设计,填补了系列活动教学设计的空白。
实践价值 第一,成果的应用促进了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全面提高。第二,成果的研究与推广促进了教师专业的自主发展。第三,成果的研究与应用促进了地理教学质量的提升。
成果的创新之处
第一,抓住地理学科的本源问题,对地理活动教学进行重新定位,将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整合到生活世界当中,将学科知识放到整个生活世界中去学习和思考,提出了通过地理活动教学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的基本观点。第二,从地理学科的本质特点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地理学科素养的培养需要开展以学生活动的主动性为根本特征、以学生活动的实践性为主要标志的地理活动教学的基本观点。第三,首次创立了地理活动教学的“双活动”和“双课堂”整合教学模式。构建具有生活化、情境化、问题化特点的活动教学模式。第四,从广义的、系统的、综合的视角对地理活动教学策略进行重新梳理,探索出了从综合培养角度实施综合策略、从整体设计角度实施整合策略、依据活动特点实施选择策略的新活动教学策略。第五,总结出了地理学科素养培养的四条培养途径。第六,将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整合撰写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活动教学原创性设计,填补了系列活动教学设计的空白。
不同活动类型的活动教学策略和不同地理素养的活动培养策略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由朝阳区80中、陈经纶中学、和平街一中、17中骨干教师组成的特级教师工作室,把高中地理活动教学策略的系列研究纳入骨干教师培养与发展计划。
本研究创新成果有利于解决新课程所面临的活动目的不够明确,活动开展不够充分、学生参与不够主动、活动多流于形式的教学困惑,使活动教学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学校“基于学科素养培养的高中地理活动教学研究”等三篇论文获中国教育学会论文评选一等奖,双课堂模式《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预防》获全国地理优质数字课程资源评选特等奖,双活动模式《土壤地域差异的形成》获北京市社会大课堂优秀课例一等奖。此项研究成果在理论界和教学实践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作者单位:北京市陈经纶中学)
综观高中地理活动教学的实施现状,目前的问题主要是:活动目标不够明确,活动开展得不够充分,学生参与得不够主动。目前的研究主要侧重高中地理教科书“活动”栏目的设计意图以及“活动”栏目教学的研究,而基于地理学科素养培养的高中地理活动教学的研究相对薄弱。因此,开展基于学科素养培养的地理活动教学研究迫在眉睫。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申报的成果名称是“基于学科素养培养的高中地理活动教学研究”,前期研究始于2007年,2009年正式立项研究,2011年通过结题鉴定。2010年至2012年学校“活动教学”课题组、朝阳区“导师带教”地理学科组以及第80中学、和平街第一中学、北京中医学院附属中学的部分教师参与了课题的实践探索和成果的实验推进,共同撰写了《新课程高考地理备考与活动教学》,并参与了朝阳区“十二五”规划课题“高中地理活动教学策略”的深化研究。在高中地理活动教学方面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在理论方面和教学实践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该成果的理论价值是将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整合到生活世界当中,从学科素养培养角度对地理活动教学进行重新定位;将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整合进行活动教学原创性设计,填补了系列活动教学设计的空白。
成果的研究目标、研究框架和基本理论
通过以学生地理学科素养培养为目标、以学生活动的实践性和主体性为切入点的实践研究,探索切实可行的高中地理活动教学整合模式、实施策略以及地理学科素养培养途径。
基于学科素养培养的高中地理活动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学科素养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教学形式。其基本特征是:活动内容的地理性、学习方式的实践性、学生主体的自主性、活动目的的全面性。将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整合到生活世界当中,将学科知识放到整个生活世界中去学习和思考,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进行主体探究、自我构建,从而获得地理学科素养的全面发展。把地理学科特点与活动教学特征两者的契合点,作为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着力点。
成果的理论与实践构成
本课题包括高中地理活动教学的两种整合模式、三项实施策略、四条培养途径等内容。
两种整合模式 模式一:课堂活动教学与课外活动教学相结合的“双活动”教学模式。“双活动”教学模式将知识和技能整合到生活世界当中,将地理知识放到整个生活世界中去学习和思考,注重学习活动的实践性和学生活动的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学科素养。基本程序:课外活动,观察生活,发现问题→课堂活动,学习指导,探讨问题→“双活动”结合,自主研究,总结提高。教学原则:把握课外活动与课堂活动教学内容的衔接以及学科素养的提升;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学科素养培养搭建多样的活动平台。实施建议:以课堂活动为主,课外活动为辅,面向全体学生探索有“学习价值”的地理问题,面向优质学生探索有“研究价值”的地理问题。
模式二:虚拟课堂活动与现实课堂活动相结合的“双课堂”模式。“双课堂”教学模式借助网络为活动教学提供更丰富的地理信息、更广阔的活动平台,营造自主平等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和学科综合能力。基本程序:虚拟课堂,自主学习、提出问题→现实课堂,知识引导、问题解决→虚拟课堂,问题探究、展示成果→现实课堂,评价修正、归纳总结。教学原则:利用虚拟课堂网络交互性强的特征,营造自主平等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现实课堂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解决虚拟课堂中的共性问题、方法问题、能力问题。实施建议:规范课堂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条例,制定课堂讨论的质量评价标准,及时发现指导解决活动中出现的共性问题。
三项实施策略 培养目标综合策略:就是由单一地理能力的培养转变为综合学科素养的培养,以地理学科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践中在同一项“活动”设计多个素养培养点综合培养学生素质。实施步骤:植根生活实践,选择活动载体;明确培养目标,承载多样功能;知识方法结合,综合提升能力。活动内容整合策略:就是将狭义的地理活动教学扩展为广义的地理活动教学,打通课外课内界限,融通课本与生活,以主题活动为桥梁将地理知识、技能和情感整合到学生生活世界中,整体构建高中地理活动教学方案。实施步骤:选定课程内容,设计活动主题;围绕主题活动,构建整合方案;课外活动→发现地理问题,收集学习素材,课堂活动→运用活动强化,探讨解决问题,课堂内外结合→自选研究课题,深化课程学习,提升学科素养。活动类型选择策略:就是依据不同类型活动的不同教育功能,设计系列活动构建学科素养综合培养的链条。如:野外考察类(发现与探索,技能与情感)→课堂教学类(分析与归纳,知识与能力)→专题研究类(研究与表达,能力与情感)。实施步骤:依据活动特点,选择活动类型;不同活动组合,形成活动系列;分项承担目标,综合提高素养。
四条培养途径 途径一:学科思想导引培养方向,教学全程渗透。引导学生运用地理观点和地理思想观察生活、反思科学。地理观点与地理思想的养成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渗透到整个学科教学过程之中。途径二:学科方法搭建培养通道,学习前期指导。地理有其独特的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法,方法指导应当在实施能力培养活动的前期进行,设计周全,指导到位,以保证学科素养培养的质量。途径三:学科知识奠定培养基础,课堂内外结合。地理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在学科知识的学习中得到拓展和加深,学科知识的积累更提高学生发现和探索问题的质量和深度。途径四:学习主体决定培养目标,关注学生差异。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分层设置学科素养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在原有素质基础上的成长发展。 成果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
理论价值 第一,得到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专家的肯定。第二,将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整合到生活世界当中,从学科素养培养角度对地理活动教学进行重新定位。第三,将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整合进行活动教学原创性设计,填补了系列活动教学设计的空白。
实践价值 第一,成果的应用促进了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全面提高。第二,成果的研究与推广促进了教师专业的自主发展。第三,成果的研究与应用促进了地理教学质量的提升。
成果的创新之处
第一,抓住地理学科的本源问题,对地理活动教学进行重新定位,将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整合到生活世界当中,将学科知识放到整个生活世界中去学习和思考,提出了通过地理活动教学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的基本观点。第二,从地理学科的本质特点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地理学科素养的培养需要开展以学生活动的主动性为根本特征、以学生活动的实践性为主要标志的地理活动教学的基本观点。第三,首次创立了地理活动教学的“双活动”和“双课堂”整合教学模式。构建具有生活化、情境化、问题化特点的活动教学模式。第四,从广义的、系统的、综合的视角对地理活动教学策略进行重新梳理,探索出了从综合培养角度实施综合策略、从整体设计角度实施整合策略、依据活动特点实施选择策略的新活动教学策略。第五,总结出了地理学科素养培养的四条培养途径。第六,将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整合撰写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活动教学原创性设计,填补了系列活动教学设计的空白。
不同活动类型的活动教学策略和不同地理素养的活动培养策略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由朝阳区80中、陈经纶中学、和平街一中、17中骨干教师组成的特级教师工作室,把高中地理活动教学策略的系列研究纳入骨干教师培养与发展计划。
本研究创新成果有利于解决新课程所面临的活动目的不够明确,活动开展不够充分、学生参与不够主动、活动多流于形式的教学困惑,使活动教学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学校“基于学科素养培养的高中地理活动教学研究”等三篇论文获中国教育学会论文评选一等奖,双课堂模式《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预防》获全国地理优质数字课程资源评选特等奖,双活动模式《土壤地域差异的形成》获北京市社会大课堂优秀课例一等奖。此项研究成果在理论界和教学实践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作者单位:北京市陈经纶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