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危机事件后公众对政府责任感知的形成机制研究

来源 :公共行政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jfo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从公众感知视角,整合了原因属性分析、责任推断等归因过程,构建了公众对政府在公共危机中的责任感知模型;并通过情境模拟实验,对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公共危机事件后,(1)相对于政府内部归因,外部归因会弱化公众对政府责任的感知;(2)在政府内部归因中,相对于将危机事件归因于政府部门道德缺陷,归因于政府能力不足更有利于弱化公众对政府的责任感知;(3)政府对危机事件的可控性越高,公众对政府的责任感知越强;(4)公众对政府社会责任的感知越强、对政府的认同度越高,则对政府责任的感知越低;(5)受害方共谋关系
其他文献
网络的概念分为不同层次,网络在社会中的发展与功能也由此逐层延伸、拓展,因此也相应经历几个阶段.首先从技术层次看,网络是技术革命的产物,网络技术及网络设备是网络存在的
科技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又产生了异化效应.这是科技本身所附带的.如何在科技进步(科学知识增长)的同时,人为控制科学知识的负面效应,不至于危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一个重要的
已往的哲学人类学只研究人类个体而不研究人类整体.伦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前沿成果证明了人类有整体性的生命.当每一个人都具有别人不可替代的功能即特定化时,人类
2005年,在学校总课题组的引领下,我申报了课题《提升自身幸福感,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并成功立项。回顾四年来自己专业成长的点点滴滴,我完成了从“新手水平”阶段的心理教师,到
作者通过解读<物理学>、<工具论>、<形而上学>等著作,梳理出亚里士多德的科学划界观.这既是对劳丹观点的深化和修正,也是我们试图揭示有关科学划界问题在其认识发展史上既存
冯契先生(1915—1995)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逻辑学家、中国哲学史家。他毕生从事哲学理论和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就哲学理论研究而言,他会通古今,融贯中西,致力于知识和智慧及其相互关系